血压计 编辑

血压计血压计

血压计是测量血压的仪器,又称血压仪。血压计主要有听诊法血压计和示波法血压计。听诊法血压计主要有:水银血压计(压力计)、弹簧表式血压计(压光柱血压计、光显血压计、液晶血压计等。示波法又叫振荡法,它的原理是获取在放气过程中产生的振荡波,通过一定的算法换算得出血压值。 绝大多数的电子血压计均是采用示波原理来设计的。

血压

编辑
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 (blood pressure,BP)。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发展历史

编辑
1628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注意到当动脉被割破时,血液就像被压力驱动那样喷涌而出。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会感觉到血压。

1835年,尤利乌斯·埃里松发明了一个血压计,它把脉搏的搏动传递给一个狭窄的水银柱,当脉搏搏动时,水银会相应地上下跳动,医生第一次能在不切开动脉的情况下测量脉搏和血压。但由于它使用不便,制作粗陋,并且读数不准确,因此其他的科学家对它进行了改进。血压计根据水银柱的高度测量血压,气压计以同样的方式测量气压。

1860年,法国科学家艾蒂安朱尔·马雷研制成了一个当时最好的血压计,它将脉搏的搏动放大,并将搏动的轨迹记录在卷筒纸上。这个血压计也能随身携带,马雷用这个血压计来研究心脏的异常跳动。

医生使用的血压计是意大利科学家希皮奥内·里瓦罗奇在1896年发明的。它有一个能充气的袖带,用于阻断血液的流动,医生用一个听诊器听脉搏的跳动,同时在刻度表上读出血压数 。

工作原理

编辑
血压计的主要原理是指空气加压压迫局部动脉,通过施加压力,阻止局部动脉的搏动,从而测量这一时期的血流压力的过程 。血压计的测量原理可分为听诊法和示波法两种。

  • 1.

    听诊法又叫柯氏音法,也分为人工柯氏音法和电子柯氏音法。人工柯氏音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医生、护士用压力表与听诊器进行测量血压的方法;电子柯氏音法则是用电子技术代替医生、护士的柯氏音测量方法 。其原理为缠缚于上臂的袖带,其压力作用于肱动脉。调节袖带气体改变压力,用听诊器听搏动的声音,从而得到收缩压和舒张压 。

  • 2.

    示波法也叫振荡法,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电子测量方法,其原理为自动调节缠缚于上臂的袖带的充气量,改变压力,血流通过血管具有一定的振荡波,由压力传感器接收,逐渐放气,根据振荡波的变化,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压力及波动也随之变化,选择波动最大的时刻为参考点,以这点为基础,向前寻某一个值的波动点为收缩压,向后寻某一个值的波动点为舒张压,该值不同厂家设定不同。

  • 相关数据

    编辑
    中国人平均正常血 压 参 考值(mmHg)

    年龄

    收缩压(男)

    舒张压(男)

    收缩压(女)

    舒张压(女)

    16-20

    115

    73

    110

    70

    21-25

    115

    73

    110

    71

    26-30

    115

    75

    112

    73

    31-35

    117

    76

    11 4

    74

    36-40

    120

    80

    116

    77

    41-45

    124

    81

    122

    78

    46-50

    128

    82

    128

    79

    51-55

    134

    84

    134

    80

    56-60

    137

    84

    139

    82

    61-65

    148

    86

    145

    83

    分类及其基本构造

    编辑
  • 1.

    水银血压计。有台式、立式两种,台式水银血压计结构合理、牢固可靠;立式血压计可任意调节高度,因其结果可靠而最为常用。但后者体积稍大,不便携带,均有水银泄漏风险 。其测量血压原理为听诊法,主要由气球、袖带和检压计三部分组。其中袖带的橡皮囊二管分别与气球和检压计相连,三者形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检压计有水银柱式和弹簧式两种 。

  • 2.

    电子血压计。根据测量的部位又可细分为上臂式、手腕式、手指式、手动式、自动式等。其优点是操作简便,读数直观,只需打开开关就会自动进行测量,适合于家庭使用。但电子血压计同样存在着误差大的缺点,也需经常以标准水银柱式血压计为准加以校准。其原理有听诊法(又称柯氏音法)或示波法(又称振荡法。主要由气体压力传感器、加压微型气泵、电子控制排气阀、相关软件、机械慢速排气阀和螺线管快速排气阀等组成 。

  • 3.

    气压表式血压计。临床上又称为无液血压计、弹簧式血压计。利用气压泵操作测压,体积小,携带方便,但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会因弹簧性状改变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需要定期与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校准,临床上已使用甚少 。

  • 使用方法

    编辑
    1. 电子血压计

    1) 室内要保持安静,室温最好保持在20℃左右。

    2) 在测量前,受检者要精神放松,最好休息20~30分钟,排空膀胱,不饮酒、咖啡和浓茶,并要停止吸烟。

    3) 受测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受测的手臂应放在与右心房同一水平(坐时手臂应与第四肋软骨同一水平上,卧时则放在腋中线水平),并外展45度。将衣袖上卷至腋窝,或脱掉一侧衣袖,以便于测量。

    4) 量血压前,应先将血压计袖带内的气体排空,再将袖带平整地缚于上臂,不可过松或过紧,以免影响测量值的准确性。气袋中部对肘窝的肱动脉(大部分的电子血压计都在袖带上用箭头标出了这个位置),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

    5) 开启电子血压计,并在测量完毕后记录血压测量结果。

    6) 第一次测量完成后应完全放气,至少等1分钟后,再重复测量1次,取2次的平均值为所得到的血压值。此外,如果要确定是否患高血压,最好还要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测量,一般认为,至少有3次不同时间的测血压值,才可以定为高血压。

    7) 如果需要每天观察血压变化,应在同一时间,采用相同体位,用同一血压计测量同一侧手臂的血压,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更为可靠。

    2. 水银血压计

    1) 观察使用前未加压时零位要在0.5kPa(4mmHg);加压后,在不放气时2min后,水银柱在1min内下降不应超过0.5kPa,加压时禁止有断柱或气泡出现,高压时会比较明显。

    2) 先用气球向缠缚于上臂的袖带内充气加压。

    3) 当所加压力高于心收缩压力时,由气球慢慢向外放气,使之在测量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脉搏跳动速率控制泄气速度,对心率慢者应尽量慢速。

    4) 听诊器开始听到搏动的声音,此时检压计所指示的压力值,即相当于收缩压。

    5) 继续缓慢放气。

    6) 听诊器听到伴随心跳所发出的声音便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检压计所指示的压力值即相当于舒张压。

    7) 使用后要将气放尽,将血压计右倾斜45°,使水银收入水银壶中后,再关好水银开关 。

    注意事项

    编辑
  • 1.

    因为血液流向的关系,通常左手与右手所量出的血压会有些差异;通常左手的血压值会略高于右手,但差异在10~20mmHg都属正常,不过,记录时应以高的测量数据为准。若两手相差超过40~50mmHg,可能是血管出现阻塞问题,最好请教医师查明原因。

  • 2.

    测量血压不宜只算一次,应在一天之中多量几次血压,并且加以记录,以便了解自己血压在一天之内的变化。

  • 3.

    市售血压计多以电子式为主,其测量结果通常比传统水银式血压计稍高。而电子式血压计又分为手腕式与手臂式二种,虽然手腕式使用起来较方便,但通常离心脏远,测量结果差异愈大;建议购买时可于现场测试,若手臂式、手腕式测出的结果差异不大,两者皆可使用;若差异较大时,还是选择手臂式较佳。

  • 4.

    水银血压计使用前后,医务人员要经常注意检查血压状况,保持刻度清晰,管柱要定期用通条清洁,加压在200 mmgH左右不应有气泡,加压过程如有气泡,应停止加压进行检查维修 。

  • 5.

    最好在自己家中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测量血压,因有些人在医疗院所量血压时,会因面对身穿白衣的医护人员造成心情紧张,从而使血压升高,医学称“白衣高血压症”,在家中测量血压能克服该情况的发生。

  • 6.

    传统水银式血压计会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平均每半年应校正归零一次。

  • 7.

    电子血压计会受元器件等老化的影响,平均每一年需要校准一次。

  • 相关法规

    编辑
    2020年10月14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印发通知(药监综械注〔2020〕95号)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产品。

    扩展阅读

    编辑
    梁艾. 如何选择和使用家用血压计.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8(03): 25-26.

    刘金来. 学会用电子血压计测血压. 益寿宝典, 2017(21): 14-15.

    下一篇 家用医疗器械

    上一篇 听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