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 编辑

福建省中南部河流

晋江晋江

晋江发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河长1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9‰,沿程流经永春、安溪、南安、晋江、鲤城、丰泽等县市。晋江上游有东溪和西溪两大支流,东溪发源于永春县锦斗镇云路村,流域面积1917平方公里,河长120公里。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感德乡挑舟村,流域面积3101平方公里,河长145公里。两支流于南安市丰州镇井兜村双溪口汇合始称晋江,并于晋江市淄滨纳入九十九溪至丰泽区浔浦入海。晋江水系支流多,河网密度大,达0.171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5条。从晋江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几何形态看,晋江水系具有格子状扇形水系的特征。晋江是泉州市第一大江,下游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也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水资源对于晋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晋江

外文名:Jinjiang River

地理位置:福建省中南部

流经地区:永春、安溪、南安、晋江、鲤城、丰泽等县市

发源地:福建省中部戴云山

河长:182 km

流域面积:5629 km²

平均流量:5502000000 m³/s

流经区域:闽中、闽南

干支水系

编辑

源流

晋江源头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脉东南坡,中上游分东西两溪,两溪汇于南安县丰州镇英兜村前的双溪口,始称晋江。

西溪为晋江正源,发源于安溪县桃舟乡达新村附近的斜屿山(海拔1352米),流经安溪县桃舟、永春县一都和横口、安溪县剑斗、白濑、湖上、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城厢、凤城,在城厢镇仙苑村纳蓝溪后始称西溪,再入南安县仑苍、美林、溪美,至丰州双溪口与东溪汇合,全长约153公里,流域面积3101平方公里,占晋江流域面积的55.1%。西溪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5亿立方米,水量约占晋江总水量的65%左右;水位季节变化大,1935年洪流量曾达8500立方米/秒,枯流量1963年为1.68立方米/秒;天然落差大,河道平均比降约6.5‰;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73公斤/立方米;支流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9条。

东溪源于永春县锦斗乡珍卿村附近的雪山(海拔1386米)南麓,流经永春县锦斗、呈祥、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等乡镇,在永春境内称桃溪,至东平乡东关桥纳湖洋溪后始称东溪。后出东关入南安县,经山美水库、码头、梅山、洪濑、康美、美林、丰州等乡镇,在丰州双溪口与西溪汇合流入晋江干流,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1917平方公里,占晋江流域总面积的34.1%。东溪多年平均径流量14.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5条 。

干流

晋江晋江

晋江干流从双溪口流经丰州进入鲤城区,经北峰、浮桥、市区、东海,在东海浔埔流入泉州湾,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611平方公里,占晋江流域总面积的10.8%。晋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51.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条。晋江从西溪河源至河口浔埔全长182公里,干支流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根据东溪、西溪和干流的河谷性质和河水流动情况,把晋江分成上、中、下游3段:从西溪、东溪源头分别至安溪湖头和永春,统称为上游,上游支流多,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从湖头和永春至双溪口,统称中游,中游河道比降变缓,水量丰富;双溪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支流少,河道比降小,河床展宽,两岸阶地发育,水流缓慢 。

支流

  • 晋江东溪支流

    晋江东溪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桃溪、湖洋溪、诗溪、淘溪、罗溪。

    桃溪:发源于永春县锦斗乡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流经永春县锦斗、呈祥、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和东平8个乡镇,出东关入山美水库为晋江东溪,全长61.75公里,主流自珍卿村口拱桥至东关出县境长48公里,流域面积476平方公里,为永春县境内最主要的河流。桃溪河道比降平均为6.2‰(至水文站),河床最宽处百米以上。历史上舟楫可通至石鼓潭,1958年仍可通至儒林的义烈祠后,以后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已失去舟楫之利。桃溪较大的支流有壶东溪、延清溪、达里溪、高垄溪。壶东溪发源于永春县苏坑乡马鞍与德化县浔中镇的交界处,流经熙里、东星、溪园、魁都、汤城、壶中,在双溪口与桃溪汇合,全长13.75公里,流经苏坑和蓬壶2个乡镇。延清溪发源于永春县蓬壶镇联星村,流经溪源、前峰、蓬莱、建国,在达埔乡新琼村汇入桃溪,全长8公里。达里溪发源于永春县达埔乡达山,流经达中、金星,在桥头宫注入桃溪,全长8公里。高垄溪有2个源地:东源于吾峰乡吾顶,流经梅林、后垄、埔头、社山、西安,在五里街镇西安桥下汇入桃溪,全长11.5公里;西源于桃城镇玳瑁山西面,流经蒋溪、吾达、吾东,在五里街镇与高垄溪相汇合,全长4.5公里。

    湖洋溪: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西部,流经德化县霞碧乡,由双坑入永春县境内,在湖洋镇境内,纳双港坑、玉柱溪、桃美坑、锦溪、介福溪、岭坑之水,进入东平乡转向东南至内碧纳上坂溪,再折向西南,在外碧纳外山溪,至东关桥下汇入桃溪,全长44公里,在泉州市境内长32.1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5‰。湖洋溪有3条主要支流:锦溪、介福溪、外山溪。锦溪发源于德化县霞碧乡西南部冷水坑,入永春境内后经湖洋镇坂头,在清白大桥上汇入湖洋溪,全长9.5公里。介福溪发源于永春县介福乡龙津村,流经杨尾、东林、溪西,至龙山汇入湖洋溪,全长16.5公里。外山溪又名濛溪,源于白山、石厝,流经外山和东平乡,沿途纳福溪、草洋坑等支流,至东平乡外碧村纳入湖洋溪。

    诗溪:发源于永春县岵山镇白云岩,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南安县诗山镇,于鹏峰村纳源于蓬华乡将军山的另一支流,经码头镇,至诗口村汇入晋江东溪,全长44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1‰,河床宽30~80米。诗溪因流经诗山而得名。诗溪流经码头镇部分又称码头溪,是古代内陆水运要道。码头街是当时南安北部物资集散地。

    淘溪:发源于南安县诗山镇山门和金淘镇与眉山乡交界的朝天山,自西向东流经金淘、梅山两镇,在梅山林坂村汇入晋江东溪,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11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7‰。淘溪因溪中沙滩含有黄铁矿及云母片,古人误认为金沙,故在溪中淘取金而名。淘溪两岸席草遍野。

    罗溪:发源于鲤城区罗溪乡朴鼎山(海拔753.5米),自东向西流入南安县罗东镇,至土宅村纳飞云诸涧水,向西南流经罗东、梅山两镇,在梅山园尾村入晋江东溪,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24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8‰,下游河床宽30~100米。

  • 晋江西溪支流

    晋江西溪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一都溪、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潮碧溪、英溪和东田溪。

    一都溪:发源于永春县一都乡仙友村任田,向东南流经仙友村,纳西南的仙友坑水,至中坂纳三村溪;至溪尾南有流尾坑,北有黄田溪;经龙蛟厅至下口坡与安溪县的尾溪汇合,后转向东北至三岭,纳北面大坂溪后又转东南,经福德头向东流至横口与大横溪汇合后入安溪县剑斗镇小横,全长44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1.2‰。全流域森林茂密。大横溪是一都溪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永春县下洋镇大横村的袋坑,经大横凤山洋与盆村溪相会,向东南经溪塔纳西坑溪,转南绕西至长厅再向西南至横口村汇入一都溪,流经下洋和横口两乡镇,全长24.4公里,主流长13.4公里,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0‰~20‰。流域内森林茂密,1960年以前,终年可畅通木排。

    蓝溪:是晋江西溪的最大支流,又称官桥溪,发源于安溪县芦田乡莲花山(海拔1225.2米)南麓,流经芦田、西坪、虎邱、官桥,至城厢乡仙苑渡口汇入西溪,全长52公里,流域面积551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0.5‰,水源丰富。主要支流有后格溪、内赊溪、芳亭溪、竹园溪和龙口溪等。

    龙潭溪:又称长坑溪,发源于安溪县长坑乡珊屏附近的同发山(海拔1504.8米)。流经长坑、尚卿、蓬莱,至金谷乡源口汇入西溪,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为11.4‰,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沿溪建有水电站多处。主要支流有后溪、玉美溪、青洋溪和新楼溪等。

    坑仔口溪:源地有二:其一源于永春县桂洋乡岐山流向西南,在桂洋乡内东有文太溪、新岭坑,北有茂春溪;其二源于永春县下洋镇涂山,流向东南,在磨石坑纳上姚溪。两源在坑仔口乡的洞口汇合,后南向经坑仔口和玉斗乡,纳诗元坑、玉斗溪、福地溪等支流,转向西南进入安溪县剑斗镇,于举口汇入晋江西溪,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29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4.6‰。坑仔口在安溪县境内因流经潮碧和举口两地,又称潮碧溪、举口溪。

    双溪:别称剑斗溪。发源于安溪县感德乡潘田村海拔1301.4米石门堪南麓,流经感德、剑斗,在剑斗附近汇入晋江西溪。沿程纳主支流歧阳溪(发源于长坑乡西北部,流经长坑、感德和剑斗等乡镇),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9.6‰。

    金谷溪:别称佛口溪。源地有二:即源于安溪县金谷乡东溪附近的大吕山(海拔1074.4米)南麓和永春县达埔乡的天马山(海拔838.7米)南麓,自西北向东流,经金谷乡的东溪、芸美至金谷汇入晋江西溪,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河道比降25.7‰。

    龙门溪:又称坂头溪,是蓝溪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厦门同安县西北部水洋山(海拔756米),初由西南向东流4.5公里后转北流,入安溪县龙门乡,流经龙门、官桥等乡镇,沿途纳桂溪、仙地溪、寮山溪3条主要支流,于官桥汇入蓝溪,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3.5‰

    潮碧溪:又称举口溪、坑仔口溪,属安溪境内西溪第三大支流。发源于境外永春县海拔1207米的天湖山南麓,初北流向东南,经永春下洋,入境内潮碧,于举口汇入西溪干流,流程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290平方公里。

    蓝溪 蓝溪

    英溪:发源于南安县翔云乡与安溪县龙门乡交界的云顶山(海拔1175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翔云、英都、仑苍,至仑苍镇楼尾寨汇入晋江西溪,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上游筑有坂头水库(蓄水量1064万立方米)。

    东田溪:又称蓝溪。发源于南安县东田乡与同安县新圩乡交界的芹山(海拔1095.4米)和铁峰山(海拔878.6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东田、溪美,汇入晋江西溪,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河床宽20~80米,河道比降10.4‰。东田溪上游是南安县暴雨区,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水量丰富。

  • 晋江干流支流

    晋江干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仅有九十九溪。九十九溪又名鹏溪,有两源,北源发源于南安县东田乡后洋,流经东田、溪美、丰州、官桥等乡镇,在官桥后林进入晋江县磁灶镇;南源发源于南安县官桥镇黄山,流经官桥镇,在官桥进入晋江县内坑乡。南北两支流向东流至磁灶镇下官路汇合,称梅溪,再经池店、陈埭等乡镇,注入晋江下游入海处,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6‰。沿途接纳崎溪、前埔溪、塘埔溪、倒桥溪、下灶、紫湖溪等支流 。

  • 水文特征

    编辑

    径流量

    晋江晋江

    晋江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径流深1031毫米,径流系数68.3%。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最大月流量出现在6月,占全年的20.9%,最小月出现在1月,占全年的1.7%,相差12倍。东、西溪年径流量77%以上集中于汛期(4~9月),而非汛期(10~3月)只占23%弱,晋江干流更少,只占18.2%。径流的年际变化也相当大,晋江干流(石砻站)年径流量最大值为84.05亿立方米(1961年),最小值25.629亿立方米(1967年),年径流绝对比率K值为3.32倍。晋江流域年径流变差系数CⅤ值从山区的0.25递增到下游的0.5,变化范围大于降水量CV值变化范围 。

    分析计算晋江流域1956年-2000年年径流量系列,用P-Ⅲ型频率曲线计算求得各种不同频率典型年年径流量如下:晋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5.02亿m3,平水年年径流量为53.49亿m3,偏枯年年径流量为43.58亿m3,枯水年年径流量为31.64亿m3。另外径流在时间上分配不均,根据晋江干流石砻水文站统计,来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总水量的69.7%;而枯水期10 月至翌年3月的来水量仅占全年的23.5%,水量在年际分配上丰枯差异悬殊,最丰和最枯年份来水量之比达到3倍以上。 。

    晋江径流年内分配情况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比例(%)

    1.7

    3.4

    3.5

    4.2

    10.5

    20.9

    15.2

    17.1

    13.9

    4.7

    2.9

    2.0

    100

    含沙量

    晋江干流石砻站实测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46公斤/立方米。含沙量汛期比枯水期大,汛期含沙量为非汛期含沙量的2.33倍;含沙量平均最大月与最小月两者相差22.9倍;汛期6个月含沙量占全年含沙量的70%左右。晋江不仅含沙量大,输沙量也很大,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214吨(石砻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422吨/平方公里。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输沙量大大高于非汛期。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干流最大年输沙量429万吨(1961年),最小年输沙量76.6万吨(1951年),两者相差5.6倍,高于径流年际变化值 。

    水灾

    由于晋江下游地势低洼,面临东海,台风频繁,涨潮顶托,以及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逢6~9月台风季节,经常发生洪潮灾害,水旱交错。近代有记载的水灾达百次以上,有时一年内就发生5~7次。大灾时,“南安水涨,至民居瓦檐,人畜溺死无数”;“晋江大水,海水骤涨,入城高数尺,新桥梁冲坏,人畜多溺死”。民国24年(1935)7月洪水,石砻站流量10000立方米/秒,泉州市区80%以上和100多个农村被淹,死亡70多人,毁房2000多间,灾后瘟疫流行 。

    晋江两岸滨江地带规划 晋江两岸滨江地带规划

    晋江洪水在德化县西部山区形成后,由东、西两溪洪峰汇成,还包括一部分区间径流。中上游属山溪性河流,坡降大,径流易于集中,夏秋季节常因受台风影响或正面袭击,带来狂风暴雨。

    自有记录以来,元元统元年(1333)、元至正九年(1349)、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24年(1935)以及公元1956、1958、1960、1961年和1990年都发生过超危险水位的大洪水。

    由于晋江下游地面低,河道弯曲,以及上游水土大量流失等因素,使河床严重淤积。据统计,仅1953年至1959年的7年间,晋江洪水超警戒水位就有30次。1958年修筑下游防洪堤后,洪水泛滥减少,山美水库建成后,控制了东溪支流三分之一的流域面积。

    晋江下游感潮河段经常受到潮水顶托,堤内低洼地带积水不能及时排泄,即成内涝。涝灾多发生在晚稻生长期的7~9月份,年均出现4~5次。一次降水30毫米以上,就可形成内涝;降水若大于100毫米,便会造成大灾,涝区连淹4天左右,淹没水深1.2~1.5米 。

    水利建设

    编辑

    水库水电

    1956年,福建省水利局勘测总队进行晋江流域轮廓规划,1957年8月提出晋江流域规划方案初步意见,1958年完成晋江流域规划报告。该报告提出在东溪上修建以灌溉为主的山美水库,在西溪上修建以发电为主的剑斗水库。1959年,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对晋江西溪又进行补充规划报告。该报告放弃了淹没工矿区和规划中的铁路的剑斗水库方案,规划了以防洪为主的安溪枷楠水库。枷楠水库淹地3万亩、移民3万人,由于移民安置问题难以解决,后来也予放弃。70年代初,省水电设计院对西溪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剑斗—湖头河段进行开发规划,重新提出白濑水电站开发方案。晋江东、西溪上游规划的主要水利枢纽只有山美水库和白濑电站。山美水库于1972年建成,灌溉面积62万亩 。

    防洪大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着手治理晋江,先后于1955~1956年、1959~1960年分期兴建晋江下游防洪工程。

    第一期工程于1955年5月由省农业厅水利局编制设计任务书,省农业厅审定,省计委批准概算。7月,由晋江专署会同晋江、南安、泉州县(市)组成工程指挥部负责实施建设。一期工程北堤从金鸡至龙头山,南堤从杏埔至东山;堤长18.232公里(其中石堤283米),抛石护岸3处,水闸7座,涵洞6座,土石方工程量90.02万立方米,投入劳力68.54万工日,使用钢材20.32吨、水泥520吨、木材472立方米,使用经费87.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2.5万元,群众自筹4.8万元。工程1955年9月15日开工,1956年5月15日验收。9月19日,晋江发生8020立方米/秒的洪峰,超过按20年一遇7790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新建堤防决口13处,灾后立即全线抢修加固。

    第二期工程北岸从龙头山至法石,南安西溪的南北岸堤段,于1958年11月由泉州市人民委员会编制“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二期工程计划任务书”,晋江专署水电局编制“晋江下游防洪堤加高工程设计”,设计标准为:保护市区为33年一遇洪水,郊区为20年一遇洪水,经省水电厅审定,省建设厅批准,北岸由泉州市(现鲤城区)组织工程指挥部,按城乡、系统设置工程指挥所,分段包干施工;南安西溪段由南安县组织指挥部负责实施。泉州市的干部、师生、居民都参加义务劳动,驻军派员派车支援,日高峰劳力达2.5万人。北岸工程1959年12月10日开工,1960年6月建成;南安西溪防洪堤1959年10月开工,1960年4月建成。北岸二期堤长7.644公里(其中石堤1306米),水闸7座,涵洞一座,旱闸9座,土石方工程量83.73万立方米,投入劳力103.8万工日,使用钢材97吨、水泥950吨、木材1371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331.23万元,迁移居民1006户、5590人。南安西溪防洪堤堤长21.448公里,土石方工程量237.21万立方米,投入劳力263.17万工日,使用钢材30.2吨、水泥3500吨、木材485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153.83万元。

    1961年后,沿江的县市又对防洪堤分别进行加高加固,并增建环城桥分洪节制闸及董埭、法石、海关口、龙头山的排涝、排污、引水闸。晋江下游防洪堤自1960年全面建成后,经每年的维修加固,至1990年已防御超警戒水位的洪水118次。1986年泉州市水利局编制了“晋江下游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经省水电厅审核,省政府批复,确定市区防御50年一遇洪水,其余地区为33年一遇洪水。根据福建省水电设计院提出的规划报告,经省水电厅1989年6月审定,晋江下游防洪堤再次加固扩建工程分二期实施,由省水电设计院承担勘测设计。同年,省水电厅提出第一期加固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加固扩建的工程项目为:泮山至法石堤长10.24公里的加高、加固和基础处理,新建排涝闸一座,扩建排涝闸一座,改建水闸8座,旱闸8座。共完成土石方29.6万立方米(石方1.7万立方米),粘土防渗墙处理850米,混凝土防渗墙1.5万平方米,减压井24口,投入劳力80万工日,使用资金1564万元,其中:水利部和省补助700万元,泉州市及地方自筹864万元。

    到1990年底,晋江下游防洪堤工程有:防洪堤15段、总长41.07公里,其中:土堤39.35公里;石堤1.723公里;水闸36座83孔;旱闸18座20孔;涵洞32座。保护土地11.3万亩(其中耕地6.25万亩),村庄209个,人口25万人 。

    水质恶化

    编辑

    恶化情况

    根据2001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的水质评价,晋江流域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河长为13km,占评价河长的7.6%,分布在安溪和石砻站河段之间;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河长为75km,占 43.9%,主要分布在安溪站上游,石砻站下游;污染河长为 83km,占 48.5%,主要分布在永春县上游,南安市洪濑河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汞 。

    晋江水质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仍呈现恶化的趋势。2004年,晋江流域内的COD纳污能力为97.30t/d,控制排放量77.33t/d,现状实际纳污量达101.96t/d;氨氮纳污能力4.135t/d,控制排放量4.107t/d,实际纳污量达6.943t/d 。

    污染来源

    晋江流域水体有5个主要污染源,分别为化工源、居民生活源、煤矿源、铁锰矿源、农业生产源 。

    下一篇 闽南金三角

    上一篇 九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