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 编辑

全国重点寺庙

涌泉寺涌泉寺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传该地原系深潭,内有毒龙,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师于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众深感师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师住锡,帝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涌泉寺,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规模。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清代,鼓山涌泉寺是福建省唯一官府指定的受戒道场,台湾府属福建省,按规定,台湾僧人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是鼓山涌泉寺的廨院,是汉传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建成的第—座寺院。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涌泉寺

外文名:Yongquan Temple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上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 7:00-17:30

门票价格:40元

占地面积:1.7 公顷

建议游玩时间:1小时

涌泉寺三宝:千佛陶塔、高僧血经、雕版

涌泉寺三铁:千年铁树、铁丝木供桌、千僧铁锅

寺院特点:千年祖师道场,禅宗重要法脉

历史由来

编辑

涌泉寺内风景照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晏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名“国师馆”。

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

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规模。

清顺治初,僧元贤又主持重修。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

共和国成立后,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并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

涌泉寺

布局结构

编辑

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

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

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这座千年古刹占地25亩 ,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

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

主体建筑

编辑

福建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镇寺之宝,殿内释迦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

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

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

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

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

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有300多年了。

寺内铜钟

编辑
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大雄宝殿

编辑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

涌泉寺风光

明朝毁于火灾,现存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

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

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有禅龙图129块,丹顶鹤86块,大象、麒麟、白马、猴等图案27块,色彩鲜艳,与羊色灯相辉映,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后为法堂。

东侧下方为藏经楼。

千佛宝塔

编辑

鼓山涌泉寺

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

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

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

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

院中铁树

编辑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晏国师手植。

藏经楼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为珍贵。

《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

佛学著作

编辑
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祐藏》在国内已很罕见。

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

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

这里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13375块,驰名国内外。过去由福州佛学书局承印,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流通。

1929年,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来考察佛教史迹时,称涌泉寺为“中国的第一法窟”,对这里的藏经、藏版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

文物题刻

编辑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香积厨里还保存着四口钢铁合铸的巨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

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

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名僧辈出

编辑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元贤、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地华妙莲,近代有虚云、圆诸名僧大德。

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廨院 。廨院,为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

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

虚云老和尚 1858年鼓山涌泉寺,投常开老和尚坐下剃度出家,取法名又名演彻,字德清。

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

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

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台湾佛教与鼓山法系源远流长,明末以来,台湾佛教本流系由福建鼓山涌泉及西禅二大禅寺传出,台湾佛教中小寺庙中约七成的法缘来自鼓山。

台湾净良法师,曾担任台湾中国佛教会名誉理事长、中华佛寺协会创会理事长、台北市佛教会永久导师等台湾中国佛教界重要职务。1946年3月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5月入涌泉寺禅堂参禅,任盛慧方丈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