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 编辑

湖南省株洲市下辖县

炎陵县炎陵县

炎陵县,原名酃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1月,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常住人口15.77万人。炎陵县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铁路贯穿炎陵。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创建达标县市区)。2023年,炎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0亿元,同比增长6.1%。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炎陵县

外文名:Yanling County

别名:酃县

行政区划代码:430225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湖南省株洲市

地理位置:湖南省东南部

面积:2030 km²

下辖地区: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

政府驻地:霞阳镇

电话区号:0731

邮政编码:4125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15.77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炎帝陵、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酃峰、湘山公园、洣泉书院

火车站:炎陵站

车牌代码:湘B

地区生产总值:104.0 亿元(2023年)

县委书记:尹朝晖

历史沿革

编辑
西周,炎陵地属荆州。春秋,属楚国,战国,属楚黔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分黔中地为长沙郡,炎陵地属长沙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茶陵县,隶属长沙王国,炎陵地属茶陵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又随茶陵县隶属长沙郡。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仍隶茶陵军。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废茶陵军,酃县改属衡州路。

明洪武三年(1370),废路置府,那县隶衡州府。

清代,上隶无变化。

民国2年(1913),废府置道,酃县隶湖南省衡阳道。民国9年,废道,郡县直属省管。民国26年,湖南设立9个行政督察区,酃县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酃县隶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酃县隶属衡阳专区。

1952年11月,改隶湘南行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撤销,酃县改隶郴县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酃县建制,并入茶陵县,随茶陵县隶湘潭专署。

1961年6月,恢复酃县,仍隶湘潭专署。

1983年7月,改属株洲市。

1994年4月,因炎帝神农氏安葬于县西鹿原镇鹿原陂,报经国务院批准,改酃县为炎陵县。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4年1月,炎陵县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另有1个国有农场,即: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鹿原镇、垄溪乡、策乡、下村乡、船形乡、中村瑶族乡、大院农场。县政府驻霞阳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炎陵县标准地图

炎陵县,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东与江西省的井冈山市、遂川县交界,南与桂东县、资兴市相邻,西与安仁县接壤,北与茶陵县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03′05″~北纬26°39′30″,东经113°34′54″~东经114°07′15″,南北长59千米,东西宽51千米。总面积2030.24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0.96%。

地形地貌

炎陵县是一个以中山地貌为主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9%。县境基本被两条主要山脉所覆盖,西为八面山,东南为万阳山。两条山脉成“Y”字形布列,均为南岭山脉支系。境内整个地势东南高亢,西北低缓,最高点位于策源与江西交界的神农峰,海拔2122.35米;最低点为三河镇与茶陵县交界的矮基岭,海拔166米;最大垂直高差1956.35米,平均每千米坡降44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197座。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冈地和溪谷平原4种。

气候

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严寒期短,春早回暖快,春夏多雨,夏末秋后多旱,具有独特的山区立体气候,不同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为86.6~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在12.1~17.2℃之间,无霜期288天。极端高温39.1℃(1998年8月15日),极端低温-9.3℃(1972年2月9日)。年平均降水量1761.5毫米,平均降雨日183天,属湖南多雨区之一。

按照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炎陵县春、秋季节短,夏、冬季节长。据县气象局资料统计,3月20日入春,历期70天;5月29日入夏,历期112天;9月18日入秋,历期65天;11月22日入冬,历期118天。县内因地形复杂,各地四季时间的长短不一,山区比平地的冬季长,夏季短。

县境四面群山环绕,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冷空气易进难出,出现灾害性天气较多,常见的主要有寒潮,春夏大(暴)雨,夏末秋后干旱,夏季火南风,秋季寒露风,冬季冰冻和不常见的冰雹、大风等。

水文

炎陵田园风光

炎陵县属洣水上游,溪谷纵横,长度5千米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782.3千米。除东风乡云秋河注入永乐江外,其余河溪均由斜濑水、河漠水、沔水统摄,自南向北流入湘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脉状水系。县境东南地表切割深,河网密度大,河床窄,水流落差大,利于发电;西北地势平缓,河床宽,水势缓,利于舟楫和捕捞。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炎陵县境内河流总长782千米,年平均径流深1049.2毫米。较大的落差和充足的水源,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三大水系水能储量达32万千瓦,可开发储量24万千瓦,已开发装机10万千瓦,年发电量历地5亿千瓦时以上。

土地资源

炎陵县山地面积25万公顷,其中林地17万公顷,人均近1公顷,是湖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以松杉为主的活立木蓄积量640万立方米;楠竹1.2万公顷,蓄积量3100万根。实行限额采伐后,每年可供商品木材8万立方米,楠竹200万根。主要林副产品有竹笋、松脂、山苍子、桐油、茶油等。以优质竹、木为原料,已开发家具、竹地板等产品。此外,尚有细木工板、活性炭、铁炭、根雕、盆景等综合利用产品。其中竹、笋已形成产业。

矿产资源

炎陵县主要金属矿产有钨、金、锑、稀土,非金属矿产有萤石、钾长石、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辉绿岩等。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储量(金属)400万吨,并具有含量高、配分好、易采、易冶等特点;辉绿岩储量20万立方米以上。已开采的有钨、金、稀土、萤石、花岗石、辉绿岩等。

生物资源

炎陵县药材资源丰富,久负盛名。县内有植、动物中草药1310种,蕴藏量8000吨。其中,野生中草药植物隶属264科、665属、1199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46.12%,属全国重点药物品种166种,药用新中草药30余种。除野生资源外,尚有人工种养药材7类、44种,常年栽培面积2万亩。最高年份收购量达114种、390吨。

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竹木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2001年,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67公顷,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采伐楠竹200万根,加工楠竹120万根,加工鲜笋1.5万吨。笋竹产值达1.025亿元。县内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玉兰片、竹笋、魔芋、绞股蓝、杜仲、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

政治

编辑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尹朝晖

县长

夏胜利

仅列党政主要领导,不列副职,截至2024年4月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炎陵县常住人口160274人 。

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户籍总人口1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乡村人口13.4万人;人口出生率5.63‰,死亡率8.94‰,人口自然增长率-3.3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77万人。

经济

编辑

综述

就业环境就业环境

2022年,炎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1.3亿元,同比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44.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同比增长2.7%、4.2%、7.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同比下降4%、28.6%。

2023年,炎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0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47.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同比增长5.4%、14.6%、6.2%、12.1%、2.4%。

2023年,炎陵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国有投资同比下降1.8%,非国有投资同比增长5.8%。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4%;民生工程投资同比增长26.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9%。全县施工项目个数176个,同比增长1.1%。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同比下降25.4%。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2%。商品房销售面积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0%。商品房销售额2.3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3年,炎陵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8.7%;非税收入1.8亿元,同比下降2.6%。地方财政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3.8%。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0亿元,同比下降20.9%。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分别增长0.3%、6.0%,卫生健康支出同比下降54.6%。

第一产业

2023年,炎陵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3.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总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4.8%;林业总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10.0%;牧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下降6.8%;渔业总产值0.3亿元,同比增长6.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8.6%。

2023年,炎陵县油料种植面积45266亩,同比增长36.7%;全县粮食总产量8.6万吨,同比增长4.7%,油料产量0.54万吨,同比增长28.1%,茶叶产量350吨,同比增长5.9%,蔬菜产量10.75万吨,同比增长4.1%。猪、牛、羊肉类产量0.7万吨,同比下降2.7%,禽蛋产量0.07万吨,同比下降12.8%。

第二产业

2023年,炎陵县规模工业企业123家。其中亿元产值企业22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0%,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9.1%。

2023年,炎陵县建筑业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25.2%。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1.22亿元,同比增长24.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

第三产业

2023年,炎陵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6.5%。按城乡分,城镇零售额34.8亿元,同比增长6.5%;乡村零售额6.5亿元,同比增长6.4%。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同比增长-0.9、16.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下降9.7%,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6.1%,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下降1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0.1%,汽车类同比下降5.1%。

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7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19.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1.7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短期贷款18.7亿元;中长期贷款57.1亿元;票据融资4.6亿元。全县存贷比为81.7%,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

2023年,炎陵县保险收入1.95亿元,同比下降7.6%。其中寿保费收入0.92亿元,同比下降7.2%;财险保费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8.2%。理赔支出0.62亿元。

交通运输

编辑
炎陵境内有衡阳—炎陵高速公路、炎陵—睦村高速公路、炎汝高速、吉衡铁路,已成为湘东南区域交通枢纽。

2023年,炎陵县公路客运量61.3万人,同比下降3.2%。旅客周转量644.3万人公里,同比下降5.2%。全县货运量429.4万吨,同比增长11.2%,货物周转量4.2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6%。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0万辆,同比增长1.7%,本年新注册汽车789辆,同比下降5.1%;农村居民每百户年末家用汽车拥有量16.3辆,同比增长5.2%。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76个,其中公办教育机构45个,民办教育机构31个。全县在校学生23580人,下降4.03%。其中普通中小学在校生19768人,同比下降1.94%,中等职业学校504人,增长19.71%。全县专任教师1603人。全年共发普通高中国家奖学金、助学金147.1万元。

科学技术

2023年,炎陵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4亿元,同比增长4.5%。全县科技机构1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8件/万人。授权专利60件,同比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0件。

文化体育

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

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体育场地805个,体育馆1座。开展全民健身项目7项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19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215张。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2人,注册护士519人。

社会保障

2023年,炎陵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0.16万人,同比持平。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9.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6万人,其中在职人数2.75万人,离退休人员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6万人。城镇、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为448元和262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12.0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999.7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50万元。

历史文化

编辑

文物古迹

炎陵县是湖南省文物大县,文物数量多、等级高。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炎陵县共有已知文物点243处,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036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30件。此外,炎陵县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151处(组)339条,4617字,标语落款的部队番号达66个。

炎陵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

洣泉书院

叶家祠(含桥头江家)

朱家祠

周家祠

江家试馆

湘山宝塔

接龙桥战斗旧址

万家大屋

何孟雄故居

中共酃县县委机关旧址(张平化故居)

炎帝陵御祭古道(含炎陵御祭道路碑 )

(参考资料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6年,炎陵县拥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58项、文物遗存200余处、文物藏品1300多件。其中,“炎帝陵祭典”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炎陵三人龙”、“客家山歌”、“炎帝传说”、“苏区歌谣”及“瑶歌”、“瑶拳”、“元宵龙灯”等进入省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成为湖南省首个拥有国家和省及市县各级“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金牌县”。

名称

简介

类别

级别

图片

炎帝陵祭典

据史料载,从汉代起,祭祀炎帝已成习俗。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历史悠久,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炎祭、乐祭、龙祭等。祭典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官方的公祭、告祭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民俗

国家级

炎陵三人龙

沔渡镇是湖南省著名的“狮龙艺术之乡”,包括狮龙艺术、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炎陵“三人龙”有白天表演的“五彩布龙”和夜间表演的“火星龙”、“香火龙”等。

传统舞蹈

省级

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县的广阔山乡,至今传唱着2000多首歌唱生活、抒发情思、鼓舞斗志、娱乐身心的客家山歌,大多旋律优美、委婉动听。2006年,炎陵县排演的《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在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荣膺金奖。

传统音乐

省级

炎陵苏区歌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队伍和当地党组织在宣传真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积极挖掘当地民歌,结合革命道理,创作出了一大批红色歌谣。

传统音乐

省级

炎帝传说

有关炎帝的传说有很多,据有关民间文学专家学者研究、统计“至今仍有六七十篇传说活在群众口头上······”,其中炎帝的三个母亲、神农洞、五谷传说、神农犁、麻与布的传说、日中为市、神农琴、倒挂金钩、白鹭守炎陵、鲤鱼朝天子等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充分体现了炎帝的智慧和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

民间文学

省级

客家文化

湖南客家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炎陵,客家人在全县人口以及居住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语言、风俗最接近粤东地区的客家人。因为炎陵县客家人最为集中,各种风俗习惯得到较好传承。炎陵有13万多客家人,占全县人口将近70%比例。客家人在全县16个乡镇(包括一个农场)均有居住,他们分布在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占县域总面积2/3。其中分布最为密集的是:东部的十都镇,占94.6%,约14000多人,万、尹、龙三姓为土著,仅占全乡人口5%。沔渡镇占90%,石洲乡占100%。南部的水口镇占89.98%,策源乡占97%。西部的丘陵地区,大多为土著人居住,客家人仅占39%左右,但地处西部山区的船形乡,客家人却占85%。可以说,客家人分布居住在全县各个乡镇。

炎陵县客家族群历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五个时期陆续迁入,以家族为单位统计,一共将近二百余支,其中宋代14支,元代9支,明代26支,清代132支,民国16支。清代最多。据1994年版《酃县志》记载:“清代县内共有移民123支迁入”,其中“广东的乳源、梅县、惠州、龙川、长乐、兴宁等地迁入61支。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入9支”。

湘东地区因明末清初的战乱,人口凋敝,为其他地区过剩的客家人口,提供了迁徙的契机。清廷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为阻隔东南沿海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推行迁海,将沿海地区的人内迁。同时又定垦荒兴屯之令,凡州、县、卫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鼓励垦荒,六年不纳税,将垦荒田亩面积纳入对县令的政绩考核。康熙中期以后,粤闽赣地区向炎陵移民更胜清代初期。其时“四方杂处”,“各自为俗”,新开垦荒地3.45万亩,茆花岭一带山地,方圆数十里均因“粤民奋力垦辟而靡有隙地”。

在古代,土地即财富。人们插草为标地就可圈地。这一土地政策的出台,使客家人涌入湘东。明末清初时,炎陵县域内,人口只有5400人。为了发展经济,官府鼓励外地人迁入炎陵垦荒,至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量客家人迁入炎陵,人口迅速增加到8万多人。到清末,公元1871年,炎陵县人口接近12万人。清代迁入炎陵境内的客家人中,大多数来自广东省的梅县、兴宁、福建省的汀州、上杭以及江西省的赣州、瑞金等地。其中广东移入61支,江西移入33支,福建移入9支。闽、粤、赣三个省份的客家移民占同期移民支数的83.7%。

这些不断迁徙的人,是在迁入炎陵县居住的客家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又有一部分迁往本省其他县份,也有部分返迁闽、粤、赣之祖地,还有一部分则迁徙到川、桂、陕等地。北京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郭华榕教授认为,“炎陵县是客家人向四川移民的中转站。”湖南省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宗铮在其《湖南客家》一书中也指出说:“炎陵县不仅较早接受了粤、赣、闽客家迁徙先民,而且也是后来的客家人西迁川、陕一带的中转地之一。”

文化教育

客家人来到湘东地区之后,先解决吃住等基本生存,再谋求其他。读书以致仕,寻求族群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明清两代,他们来到湘东地区,注入新鲜血液和生猛风气,为湖南的近代发展提供动力。

湘东一带,书院很是常见。客家人最集中的炎陵,人们甚至认为“养子不读书等于养条牛,养女不读书等于养只猪”。士大夫“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也为乡野村夫服膺。客家人为让子女受到教育,不只是家族办族学,也会联络多姓多族联合集资兴建规模较大的学校。清嘉庆二十一年,身为客家人的代理知县麦连提议,朱光贤、贾元贞、张朴庵等一同创建了一个书院,因县内客家人多为广东梅县迁入,故命名为梅冈书院。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多方资助下,书院的运营经费达到600余担谷。山长的月薪是每月160千文。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奖赏600文。

炎陵客家人还与临近的茶陵、宁冈客家一道,于公元1840年在宁冈县城龙江河西岸集资修建了龙江书院,供湘赣边界山区客家子弟读书。至1903年,炎陵县沔渡镇的一批客家人兴建了新学学堂,设有修身、读经、地理、国文、体操等,为县内第一所现代小学。

方言

酃县大部分属客家话区,西北部属赣语区。 酃县东、南部的沔渡、十都、石洲、垄溪、策源、水口、中村、下村、平乐等乡镇属客家居地,很少有土著居民。如十都乡约14000多人(1990年),只有万、尹、龙3姓土著,约占全乡总人口1%。客家人称土著为本地人,客家居地杂居的本地人,语言已被客家话同化。城关和城东等西部7乡镇为本地人居地,但也散居客家。南端的龙渣瑶族乡是客家与瑶族人杂居地。全县客家人约占县总人口的60%。  

客家方言主要包括东南片大部和西片船形乡大部,西片其他乡镇也有局部地区讲客家话,面积约占全县72%,人口超过一半。炎陵客家话属广东梅县客家方言。

本地方言约占全县面积的26%,主要区域包括霞阳和西片大部,人口近一半。本地话以赣方言为主要特征。

风景名胜

编辑

名称

简介

图片

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总体规划面积111.8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湖南省最佳景区。

炎帝陵炎帝陵

桃源洞

桃源洞面积80平方千米,是以原始自然生态和多种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

桃源洞桃源洞

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

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是毛泽东、朱德等伟人进行过诸多首创性实践活动的革命根据地

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

(参考资料来源:)

地方特产

编辑
炎陵黄桃

炎陵黄桃,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炎陵黄桃,个大、形正、色艳、果甜、香浓。2016年,炎陵黄桃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评“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扶贫计划)推荐农产品。2019年,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酃县白鹅

酃县白鹅,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炎陵县属山区农业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土壤的酸性为主,土壤的垂直带谱十分明显,适宜养殖白鹅。酃县白鹅体型小而紧凑,体躯近似短圆柱体。头中等大小,有较小的肉瘤,母鹅的肉瘤扁平,不显著。颈长中等全身羽毛白色。喙、肉瘤和胫、蹼橘红色,皮肤黄色,虹彩蓝灰色,公母鹅均无咽袋。

2009年9月14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酃县白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誉称号

编辑
炎陵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名县、美丽中国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深呼吸小城10佳、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省级文明县城、省平安县。

2011年,炎陵县被评为中国优质黄桃之乡。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炎陵县名列其中。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十届湖南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县(市)。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创建达标县市区)。

2021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2023年11月,炎陵县被中国楹联学会诗词文化院授予“中国诗词朗诵之乡”称号。

下一篇 湘潭市

上一篇 渌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