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黄鸡 编辑

雉科原鸡属动物

湘黄鸡湘黄鸡

湘黄鸡是雉科原鸡属的禽类动物。它以黄毛、黄嘴、黄脚为主要标志,因此又名三黄鸡。湘黄鸡体形大小适中,结构匀称;头小、单冠,脚矮,颈短,被毛光彩鲜艳,星金黄、淡黄或中黄;皮肤多呈黄白色,但以金黄色的品质最佳。湘黄鸡产于湖南,为肉蛋兼用型古老地方良种家禽,是从农家所养的地方小种鸡中经过多年的繁育而形成的。它的发祥地主要在湘南的永兴、桂东一带,现主要产地已向北移,即湘江流域中游的衡南、衡山、衡东等县。据传,早在清朝时代,农家就很注重对黄鸡的饲养,历史至少有200-300年(一说1300余年);它俗称“黄郎鸡”,20世纪60年代初因出口而改今名。农民习惯于散养鸡群,使该鸡种具有健壮、活泼、觅食力强的特性。湘黄鸡为肉蛋兼用型古老地方良种家禽,皮薄骨细,肉质细嫩,味道香甜。除食用价值外,湘黄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食用之后,有益于五脏,能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调经血,止白带。因其价值,1979年,国家外贸部命名湘黄鸡为“名贵项鸡”,在港澳市场有较高声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学名:湘黄鸡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原鸡属

种:湘黄鸡

分布区域:湖南省湘江流域和京广铁路沿线等地。

动物学史

编辑
据传,早在清朝时代,农家就很注重对黄鸡的饲养,历史至少有200-300年(一说1300余年 )。 湘黄鸡俗称“黄郎鸡”,20世纪60年代初因出口而改今名。

形态特征

编辑
体型矮小,体质结实,前胸较宽,背腰平直,体躯稍短,呈椭圆形。头大小适中。喙黄色,少数青色。单冠直立,冠齿多为5-7个。冠、肉髯、耳叶、脸均为鲜红色。眼大有神,虹彩呈橘黄色。公鸡羽毛为金黄色和淡黄色,色泽鲜艳,颈部覆有金黄色羽毛,腹部羽毛较背部羽毛略浅,主翼羽和主尾羽为黑色。母鸡全身羽毛为淡黄色,也有黄色。皮肤黄色。胫较短而无毛,呈黄色,少数青色。

它以黄毛、黄嘴、黄脚为主要标志,因此又名三黄鸡。

平均体重:初生31克;30日龄181克;60日龄公鸡418克,母鸡393克;90日龄公鸡760克,母鸡677克;120日龄公鸡1170克,母鸡946克;成年公鸡1460克,母鸡1280克。早期羽毛生长速度较快,出壳后4天开始长翼羽,20天长尾羽,38天长齐羽毛的占90%,尚有10%为光背秃尾。150日龄公鸡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1.78%,母鸡77.89%;150日龄公鸡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4.4%,母鸡67.34%。

栖息环境

编辑
湘黄鸡产地湖南省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湖南年平均气温16°C-18°C,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爽,四季变化较为明显。适宜畜牧家禽养殖、绿色植物生长。特别在鸡种养殖这方面占有了很大的优势。

分布范围

编辑
湘黄鸡发祥地主要在湘南的永兴、桂东一带,现主要产地已向北移,即湘江流域中游的衡南、衡山、衡东等县。

养殖技术

编辑
母鸡平均开产日龄170天。500日龄平均产蛋125枚,平均年产蛋161枚,平均蛋重41克。平均蛋壳厚度0.39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33。蛋壳浅褐色。公鸡性成熟期80-100天。公母鸡配种比例1:15。平均种蛋受精率84.5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8%。母鸡第一年仅有少数有就巢性,第二年就巢率15%-20%,部分鸡1年就巢1次,个别的就巢2次,每次就巢持续期15-20天。公母鸡利用年限1-2年。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湘黄鸡的药用价值较高,能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调经血,止白带,是妇科要药。久病体虚者和产妇炖食湘黄鸡,尤有滋补、强身健体、促进体力恢复的功效。湘黄鸡还是一些民间验方的主药,颇为灵验。比如:用母鸡加天麻清蒸服食,可治头晕病;母鸡加沙参清蒸食用,治肺结核有一定的疗效。

食用价值

湘黄鸡为肉蛋兼用型古老地方良种家禽,皮薄骨细,肉质细嫩,味道香甜。 1979年,国家外贸部命名湘黄鸡为“名贵项鸡”,在港澳市场有较高声誉。

下一篇 鸭脖子

上一篇 猪血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