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墙 编辑

常德市建筑

诗墙诗墙

常德古名武陵,建城两千余年,素称文物之乡。近年来,国家投资一亿零八百万元,以2.92公里长的防洪墙为载体,修建一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诗墙,命名为“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 中国常德诗墙位于常德市沅水防洪墙外侧,是“三山三水”之沅江风光带的主体景观,占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诗墙

外文名:siqiang

别名:市墙化

所属地区:常德市

地理位置:常德市沅水防洪诗墙外侧

面积:约 14000 m²

诗墙概况

编辑

诗墙诗墙

中国常德诗墙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全长6华里,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六大篇章,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267首。

诗词用书法形式表现,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948名书法家书写,真、行、隶、篆、草集于一墙。其间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画。

各大篇章墙名和篇名,分别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沈鹏、启功、颜家龙、孙其峰、王学仲和萧娴、张仃臧克家、方毅、陈天然等题写,曹禺、舒同吴作人生前也分别作了“武陵风流”、“风景这边独好”等题签。

诗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八方来客。

当代诗、书、画界誉它为“三绝诗书画”、“亘古展开的艺术长卷”、“明邦首创”、“中华一绝”;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称它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

中国常德诗墙曾获吉尼斯总部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并被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赞为“一大创造”的常德诗墙。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看后称赞常德诗墙不仅是常德的一大景观,更是常德一绝。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它“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诗墙诗墙

徜徉在诗墙旁,常德丰富的荆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诗墙上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夫阁四大楼阁耸立,既是防洪闸口,又使古城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诗墙和公园显得古香古色。平日,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夜幕降临和晨曦乍吐,这里更是游人如织,被常德人誉为休闲第一处。

诗墙历史

编辑
中国常德诗墙的修建是于原市政协委员伍顺生先生的创意。

1991年,伍顺生提出利用整治护城防洪大堤的机会,把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艺术墙,常德市委、市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个提议,以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历时10年修建了这座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  

2000年,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实施“诗墙、外滩、沅水梯次开发”的方案,搬迁诗墙外滩砂卵石场,拆除原所有建筑物,精心打造诗墙公园。经过3年建设,形成了6华里长的风光带。

园内植银杏、香樟、杨柳、榕树等树木共130多种,植耐水草皮6万多平方米,各种景点和五陵奇观点缀其间。

诗墙与吉尼斯

编辑
2000年9月5日,上海吉尼斯总部正式对其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使它载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

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

诗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八方来客。

当代诗、书、画界誉它为“三绝诗书画”、“亘古展开的艺术长卷”、“名邦首创”、“中华一绝”;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它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国家版权部门认为它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000年3月和4月,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诗人(新诗)分别组成考察团赴常德实地考察,都赞誉“诗墙堪称‘环球第一墙’!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极具创造性的伟大工程,开创了当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碑林文化建设的先河”。

艺术特色

编辑
一竖贯三千年,横跨五大洲的诗词 自先秦以来诗词没有断代,历代名家名诗凸现;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

二集当代中国书坛名家墨宝于一墙的书法

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在内948名书法家挥毫泼墨;萧娴、尹瘦石、陆石、李百忍等30多名书坛耆宿留下绝笔;毛泽东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珍贵手迹第一次在诗墙面世。

三艺术特色鲜明的画作

43幅中外石刻画,格高艺精。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周令钊和夫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教授陈若菊历时三年创作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两幅大画,各长30米高2米,被当代美坛誉为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存史价值;

我国工笔画大师陈白一和其儿子陈明大创作的《题咏名贤图》,被称为工笔人物画之精品;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汪港清和韦红燕创作的《中日常德会战》图,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荣获银奖。

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镌刻

经过长期摸索,诗墙创新采用以机械喷砂为主、传统工艺为辅的现代镌刻工艺,速度快、质量好,能很好地保持原作品的神韵和风貌;阳刻、阴刻、平槽、圆槽、龟槽、角槽、豆版粒等一应俱全;并创出了“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

诗墙四阁

编辑

武陵阁

高矗七层,为四阁中最大一阁,内设诗墙博物馆。阁名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题写,馆名为著名文物专家杨仁恺题写。

春申阁

是诗墙第二大阁,为纪念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而修。

排云阁

排云阁上的车排云阁上的车

以朗州司马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倒碧霄”而命名的。

渔父阁

为纪念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常德人)而修建。

篇章概述

编辑

第一篇章:《百代沧桑》

反映常德历史风云,时代变迁。选刻诗词259首。有“善卷让王”的古老传说;有“春申保国”的历史记载;有李自成“禅隐夹山”的真实考证;有一代散文大师沈从文笔下的《常德的船》的胜景描绘……墙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篇名集一代文豪郭沫若字。

第二篇章:《名贤题咏》

反映古今名贤涉足常德,歌咏武陵。选刻诗词144首。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刘锡、范仲淹等众多历史名贤歌咏武陵的传世佳篇;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宋教仁、林伯渠鲁迅、丁玲、乔石等近代伟人和大批名家有关常德的不朽力作。

墙名为现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篇名为一代女书圣萧娴的绝笔。

第三篇章:《武陵佳致》

反映常德名胜美景,自然风光。选刻诗词243首。 “桃源仙景”、“壶瓶飞瀑”、“德山神韵”、“柳叶轻舟”、“花溪鹭渚”等景致,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墙名为我国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所书,篇名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张仃题写。

第四篇章:《兰芷风华》

反映常德人文物况,民俗风情。选刻诗词261首。湘君、湘夫人的传说,宋玉、李群玉的音容;湖上采菱的欢歌,山间竹枝词的传唱;独具特色的擂茶、傩舞、丝弦……充分展示着“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千古吟唱,是那样源远流长,令人如痴如醉。

墙名为原湖南省书协主席颜家龙题写,篇名为著名诗人臧克家所书。

第五篇章:《华夏新声》

放眼祖国,看中华民族崛起。选刻诗词253首。“虎门销烟”的抗争,“五四”洪流的呐喊,“武昌首义”的枪声,“长征”胜利的开颜,“开国大典”的盛况和香港、澳门的回归等,一个半世纪的重大事件,如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呈现在眼前。墙名为天津著名书法家孙其峰题写,篇名为老革命家方毅题写。

第六篇章:《五洲撷英》

面向全球,领略世界文明,众人划桨开大船。

选刻五大洲五十四个国家的名家名诗111首。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雨果、普希金……群星灿烂,风采怡然。

是不可多得的世界诗歌荟萃篇。墙名为天津著名书画家王学仲题写,篇名为河南著名书法家陈天然题写。

常德诗墙序

编辑
武陵故郡,常德新市,集山川之形胜,乃人文之渊薮。语形胜则澧水映千峰以流翠,沅江挟万壑而争流。城头开稻田培植之先河,壶瓶乃武陵山脉之绝巘,控巴蜀而带洞庭,连荆襄而接滇黔,此诚三楚之唇齿而两川之咽喉也。晓曦乍吐,新月初辉,市声不闻,游屐渐远,闲曳一杖,行吟两忘;睹波涛之浩荡,逐风帆而上下,有如身在众香国里,神游七里滩前。心凝形释,目营耳谋,乐且无涯矣。

言人文则善卷轻天下以逃名,春申以养士而饮誉,三闾经枉渚而怀故都,五柳记桃源而嗟苛政。朗州远谪,刘禹锡新翻竹枝;安乡食贫,范仲淹犹传佳话。李群玉鹰扬于澧浦,诗重唐季;江盈科鸢飞于桃源,派衍公安。斯皆典籍具存,不待言而后知也。洎乎当代,英杰并起,文运未衰。

宋教仁为唤醒国魂,而血沃劲草;林伯渠为推翻旧制,而亲历长征。丁玲之文名,压倒须眉;翦氏之史学,声闻遐迩。此又世之所公认而非人之所私誉也。  

武陵之人,席丰履厚,有自来矣。来抚是邦者又皆戮力建设:一桥飞架,四轨并驱;千艘横系,百舸争流。沉沉一线,铁龙载石长之方物;渺渺九重,银翼挟京广之云烟。华厦摩天,霓灯碍月,市列珠玑,人乐丰稔,斯诚鼓腹讴歌之盛世也。又思物质建设虽已贻厥孙谋,而精神文明亦应快着祖鞭,否则武陵之积厚流光,非后人所得而宝也。乃谘诸耆宿,共倡嘉猷,佥主以防洪五里之大堤,建垂教千秋之诗墙,与民同游观之乐,为市树文化之基。

其上选刻名贤之题咏,绘制沅澧之风光。铁画银钩,秦篆魏碑,皆极一时之选,汇当代之英。高手作画,无一笔而不灵;名贤敲诗,无一韵而不响。或抒爱国之豪情,或颂山川之壮丽。无异爱我中华,铭悬座右;美哉上郡,书诸绅间。流风余韵,已沾溉于后人;踵武继踪,愿承传乎前哲。则惠及武陵者,岂止召伯之甘棠垂爱,白公之湖水见贻哉!  每当风日清美,花木繁阴,愿倾武陵之佳酿,以醉四海之高朋;更修兰亭之禊事,以招五湖之骚客。凭栏远眺,临流赋诗,濯沅江之清流,揖德山之白日,绿映朱栏,丹流翠壑,四时佳兴,万象森罗,悦耳目而快心志,涤俗虑而远尘氛,虽衡岳之云,洞庭之波,无以加矣。矧与桃花源之雅韵,夹山寺之幽深,珠联一气,势若三分,瑰丽奇伟之观,亦足以擅三湘之胜,并八桂之奇矣。则此虽无雕墙之美,彩椽之饰,而远市井之扰扰,接桑麻之离离,较之夏鼎周彝、秦砖汉瓦,不犹愈欤?而况文王之囿,与民同乐;醉翁之亭,与众偕游。即山如砺而河如带,此洋溢传统文化之诗墙,亦将岿然屹立于沅水之滨也。是为序。

诗墙精神

编辑
回首建设常德诗墙走过的12年漫长道路,今年75岁、两鬓斑白的杨杰自豪地说,常德诗墙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对一种精神的肯定。  这种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一墙两用,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其次,在内容的构思上,常德诗墙也不乏新见,既有古今名人,又有常德作者;既保持国家水平,又突出地方特色。在内容上,虽以诗歌为主,但也选有新诗、民歌以及世界名篇,甚至还挖掘到了未见著录的太平天国洪秀全的诗作。 另外,在雕刻技术上,诗墙建设者们成功地摸索出了一套人工描摹刻板,机器刻石的独到工艺,刻出来的书画作品刚劲圆润,保持了原作的韵味,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一位书家幽默地说:“你们刻的比我写的还好。” 诗墙精神还具体表现为严谨求真的精神。比如诗墙的整体设计,从初步设想到整体方案,经过了上十次的讨论。即便篇序采用自东向西走向,最后刊刻毕加索的和平鸽,也非随意的决定。 而诗词作品的入围,也是通过初选、复评、终审才最后定稿的。

特别是当代的作品,在评审过程中,一律密封,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审入选。3公里长的诗墙,没有一处领导题词。评审组不照顾关系、不考虑名位、不降格以求的编辑准则,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等的高度评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评委们严于律己的学术态度与大公无私的品格。

羊春秋教授写的总序,多次征求意见,重病期间,在病房里五易其稿。霍松林教授为春申阁撰联,三次修改后,仍来信说“如发现可改处,万祈来函指出……务求无懈可击”。

诗墙负责人杨杰不仅懂诗,而且写诗,曾任武陵诗社社长十余年,出版过诗集。从诗墙建设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自己的诗不上诗墙。几名评委曾选了他三首诗,但他得知后,硬是不同意上。 而每方诗碑、画碑,都必须经过评审、校对、改错等14道程序,方可安装上墙;即使上墙,发现有错,亦必纠正,甚至不惜从头再来。

在诗墙工作的这支21人的队伍里,有18人是离退休干部,无私奉献精神成了诗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一万元起家,“一分一角也三掂”。为诗墙,他们一切精打细算;对自己,却从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当时,办公室紧靠沅江大桥,工程处设在冬不避风雪、夏不避阳光的大桥底下。除开一部程控电话以外,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甚至开初三年的交通、电话费都要自掏腰包。但为了诗墙的建设,大家毫无怨言地挺了过来。杨杰等四位老人的七十寿诞,都是在诗墙工地上度过的。 诗墙负责人杨杰曾任安乡县委书记,参加过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他患有心脏病和多种疾病,上五楼也要休息两次。

医院曾两次向他下达病危通知。但他殚精竭虑,一心扑在诗墙建设上。他的智慧、他的民主作风、他的严谨,影响着一班人。 刘先原是常德市第一职业高中校长。

1991年离休后即参加诗墙的建设工作,任诗词组组长,多次外出搜寻有关常德的诗稿。1997年,他不幸被发现患有肺癌,在常德和武汉治疗期间,仍念念不忘诗墙建设,多次口头或书面提出建议。

临终前,他还向市委领导写下了常德发展万言建议。

陈锡纯离休前系地方文教局局长、常德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在诗墙负责雕刻组工作。为了选好石材,他勘查过数十处采石矿和工厂,并带队去岳麓书院学拓片。

他严把质量关,凡达不到标准或有差错,必亲自抡锤改正。1999年5月,他惟一的儿子因车祸身亡,老年丧子,悲痛可以想见。但老陈处理完丧事后,第二天就背着工具袋默默来到工棚。后来,他不幸又患癌症。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女儿帮他穿鞋,他还要到诗墙看一下。 田工,是一位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失去右腿的荣誉军人,每天靠手摇轮椅来3里外的工棚上班。

他擅长书法、诗词,因此负责诗墙的雕刻任务。不论酷热还是严寒,他工作总是一丝不苟。

田工说,是党和政府关心他,他才有今天,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回报社会。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建设诗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赢得了人们对诗墙“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的高度赞扬。

如果说,诗墙是巨大的物质财富,这种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问世一年多来,积累艺术精品、展现时代风采的常德诗墙,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展示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书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它不但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精品工程,而且也成为拓展旅游事业的亮丽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设施。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用“外抗洪水,内御时光”来评价常德诗墙。

如今,在大堤的环卫下,当年汹涌的江水温顺地向东流去。“外抗洪水”的愿望已经实现。 而常德诗墙上的诗、书、画、刻四绝和泽被后人的诗墙精神,能否将让历史在这里凝眸,让现代人重温传统文化的一抹馨香?

常德市诗词学会

编辑
常德市诗词学会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也是武陵诗社,两个班子一套人马。第一会长周用金(市委副书记),会长丁时祺(政协副主席),常务副会长周正馥(原政府办调研员),副会长有王春阳(原市委组织部长)、阮先鲍(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刘梦初(文理学院两办主任)、杨善智(原市艺研究所所长)、符乐农(诗墙管理处书记)、杜修岳(原澧县政协副主席)、侯文汉(汉寿县退休教师)、李承武(安乡县原人大主任)等8人,秘书长陈国安 (原诗墙博物馆副馆长)。

杨杰(原市委宣传部长、第一任武陵诗社社长)、莫道宏(市人大主任)、杨万柱(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熊东邀(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等四位任名誉会长,10个,分别是武陵诗社、澧浦诗社、道水诗社、渫水诗社、朗州诗社、汉寿诗词学会、深柳诗社、兰津诗社、市老年诗书画影协会、武陵区老年诗社等。

个人会员总数有一万余人。  武陵诗社成立于1985年2月,是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单位之一。

有会员400余人,分布在本市八区县市以及张家界、益阳、长沙、湖北、北京等地。

几年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特别是近十五年来,诗社以主要精力、人才为获得基尼斯纪录的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的修建以及丛书编辑服务,成就斐然,并协助市委、市政府成功举办了两届常德诗人节,使我市荣获全国第一个诗词之市的光荣称号。

2005年12月31日,武陵诗社隆重召开了二十周年庆典活动,继往开来,诗社将在继承传统、采风创作、研究诗墙文化、促进诗词走向大众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