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运乾 编辑

国学大师、音韵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教授

曾运乾曾运乾

曾运乾(1884~1945),湖南益阳人,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音韵学家、教授。1905年以第一名选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曾从王湘绮、曾广钧诸先生治文字学,而于声音训诂尤有研究。曾执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徐特立杨昌济,陈天倪等名师同校任课,并交谊甚笃。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曾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职务。作为中山大学文学院下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第八任主任,曾运乾先生曾与郭沫若、鲁迅、傅斯年等被同誉为名师。先生在汉语中古声纽、上古声纽、韵部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立了《广韵》五十一声类的观点,并提出中古喻三上古归匣,喻四归定的说法,他是现代学者中最早对脂微进行分部并定古韵为三十部的学者,为汉语音韵的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生学识渊博,上自诸经子史,下至声韵训诂天文历象乐律及传统数理,无不通晓。而尤邃于声韵。其一生治学精审,“不苟为一言半语”,所著《尚书正读》、《毛诗说》、《声韵学》、《喻母古读考》、《声学五书叙》、《说文转注释例》等,皆亘古不易之作。先生能兼汉、宋之长,不拘今、古家法,由小学入手治经,一改湖南经师不通小学的旧观,在湘学史上尤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期间,先生蒿目时艰,心系天下,被奉为五溪诗社社长,以吟咏宣忧救国。1945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扬曾运乾,号召全国教师学习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曾运乾

别名:曾星笠、曾枣园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4年

逝世日期:1945年1月20日

职业:国学大师、音韵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主要成就: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声纽”的研究上。尤以他创立的广韵声纽五十一类之说、古韵三十部说和“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音韵学理论贡献最大。其《喻母古读考》,当世治音韵者奉为定论。他提出了古纽“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的论点,认为喻纽三等字跟匣纽是同类,得到大家的认可;提出《切韵》音系不只是韵类有洪细的区别,声类也有洪细的不同。声类和韵类的洪细恰好是相应的。认为中古有51类声纽。在汉语上古声纽、韵部,中古声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对古音通转、韵之正变以及等韵门法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音韵学讲义》是曾运乾音韵学研究的结晶性著作。曾运乾研究古音兼用考古和审音两种方法,但从根本上说,他的音韵学研究是以《切韵》音系为研究起点,将入声完全独立,注意阴阳入三声之间的互配关系,注重音理的解释,因此他属于审音派古音学家。在现代学人中,曾运乾是目前所知最早实施“脂”“微”分部并定古韵为三十部的学者。以原作散佚,其说沉没。近来刊本流行,世人始有了解。展开

主要成就
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声纽”的研究上。尤以他创立的广韵声纽五十一类之说、古韵三十部说和“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音韵学理论贡献最大。其《喻母古读考》,当世治音韵者奉为定论。他提出了古纽“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的论点,认为喻纽三等字跟匣纽是同类,得到大家的认可;提出《切韵》音系不只是韵类有洪细的区别,声类也有洪细的不同。声类和韵类的洪细恰好是相应的。认为中古有51类声纽。在汉语上古声纽、韵部,中古声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对古音通转、韵之正变以及等韵门法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音韵学讲义》是曾运乾音韵学研究的结晶性著作。曾运乾研究古音兼用考古和审音两种方法,但从根本上说,他的音韵学研究是以《切韵》音系为研究起点,将入声完全独立,注意阴阳入三声之间的互配关系,注重音理的解释,因此他属于审音派古音学家。在现代学人中,曾运乾是目前所知最早实施“脂”“微”分部并定古韵为三十部的学者。以原作散佚,其说沉没。近来刊本流行,世人始有了解。他对韵序的安排,不同近世诸师,韵尾析之四类,其中德、锡收声于“诗”,登、青收声于“日”,等等。其学说对古韵学的进一步研究极具参考价值。曾运乾与黄侃同时,二人古音学说大致相同,其立说之理论及研究之方法,皆极为相近.声母方面皆言古声十九纽;韵部方面,黄氏有古韵三十部之说,曾氏则云古韵三十摄.古韵部皆为三十,然细别有异。曾不仅以精通声韵名家,经学研究也有骄人成绩。先生能兼汉、宋之长,不拘今、古家法,由小学入手治经,一改湖南经师不通小学的旧观,在湘学史上尤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尚书正读》、《毛诗说》、《春秋三传通论》等著述中,他综合运用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知识,在解说经义、训释字词、点断句读、剖析文理、抉发经书意蕴、裁决经学争讼等方面屡有新获。

收起

职称:教授

人物生平

编辑
先生自幼聪颖,年十六考取益阳县学,“《尔雅》十三篇咸能成诵,一字不遗”。又以第一名选人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得受学于善化刘钜与湘阴郭焯莹等硕学名儒,研习文史而明古今学术之流变。辛亥革命后,长沙报纸风起云涌,先生写得一手好文章,常为报社撰写评论,又曾供职于湖南官书局,从事于编述之业。闲时爱研读古书,精于经史小学,特别对声韵学造诣尤深。 后于一九一七年秋至一九二〇年夏,执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徐特立、杨昌济、陈天倪等名师同校任课,并交谊甚笃。一九二六年五月,先生应沈阳东北大学王永江校长之聘,往任国文系教授,始开设声韵学和《说文》、《尔雅》等课程。曾悟喻母三等,古读当与匣同,其四等当与定同,撰写《喻母古读考》以阐发其例,1927年在任东北大学教授时,将该文发表在校刊上,被当时的声韵学界称为定论 。其传世之作《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声学五书叙》及《六书释例》等,都是在东北大学的季刊或周刊上首次发表的。一九三〇年,先生在东北大学授《说文》课时,曾手书辑郑康成、诸葛亮语为联——“愿探先圣之遗赜,不求闻达于诸侯”赠与学生佟冬,这也是先生治学精神与立身态度的夫子自道。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先生不得已于次年二月返湘,随经好友杨树达先生推介,受聘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在那里讲授声韵学和《尚书》、《史记》等课程。授课期间,先生撰成《尚书正读》六卷,“于前人成说博观而慎取之,要以辞气安顺为主”,也就是会通汉唐以来诸家对《尚书》的注疏考证,多所折衷,于训诂、文法、声音、辞气间推求古人立言真意之所在,而主要以辞气安顺为宗旨,研究尚书的句读。他认为句读就是文法,不通文法,尚书读来诘屈聱牙,通了文法,则文从字顺,“有如读唐宋人之诏令奏议”。

晚清以来,湖南军政人才辈出,前有“天下督抚半湖湘”的局面,后有民国首届内阁为“湘内阁”之称,但在传统学术的经学、小学领域,湖南人的地位却不高。而江浙人素重小学,如高邮王氏父子、段玉裁等。章太炎的小学工夫重在声音,曾批评从前治文字学者,如王安石、王船山、王闺运等皆“刻削文字,不求声音,譬瘖聋者之视书”,说王安石的《字说》破坏小学,三王虽异世而同术,而三王中湘人居其二。杨树达先生在北京时,曾与星笠先生谈及章氏讥讽三王不通小学之事,“谓此时吾二人皆游于外,他日仍当归里教授,培植乡里后进,雪太炎所言之耻”。一九三六年,曾先生奉树达先生“雪耻”之约,从广州回到湖南大学执教。星笠先生讲授声韵学、《尚书》,树达先生则授文字学、训诂学、《汉书》等课。楚地二大师殷殷以振兴湘学为念,使当时的湖南大学国文系群贤荟萃,雄踞学林,培养了大批人才,湘学也从此受到了世人的重视。

一九三八年十月岳阳被日军侵占后,先生于月底率子、媳及长孙等,随湖南大学从岳麓山播迁至湘西辰溪县龙头脑村,任中文系主任一职。先生蒿目时艰,心系天下,于一九四〇年与绍熙、杨树达、宗子威、刘豢龙、熊正理诸教授组成五溪诗社,以吟咏宣忧救国。先生被奉为社长,每月一会,交换唱和之篇,以油印刻集。

先生与树达先生交往三十馀年,在湘执教期间,两人朝夕相处七载,谈经论学,更是契合无间。先生身体一直坚实,不意于一九四五年初“数周来身感不适”,至一月十五日万不能支,乃辍讲学,连日医治无效,至二十日竞病逝于辰溪卫生站。一代宗师,逝于荒村,闻者无不悲恸,生前知己树达先生更是痛心不已。平日,杨老“尝谓余身后文字当以属君”,而今先生却先杨老而去,先生身后文字当由杨老执笔,杨老岂不悲夫!“锺期一去牙弦绝,惠子云徂郢质亡”,杨老继挽星笠先生之后又作《曾星笠传》,记其行状及学术贡献,并论日:“嘉道间,邵阳魏默深起为今文学,其友新化邹汉勋叔勣通名物训诂,尤精于音韵。近日余杭章氏古音娘日归泥之说,实发自汉勋。同光之际,湘潭长沙二王氏、善化皮氏,继魏氏之后治今文,而皮氏尤为卓绝。君生后于皮、王,崛起资水间,不经师授,笃精音韵,所业过于汉勋。其治学也,学以济其思,思以助其学,谨而不拘,达而有节,故其说经不泥守家法,平视汉宋,惟以声音训诂辞气推求古人立言真意之所在,其精谨绵密,实事求是,并时承学之士无与抗手!以湘学论,近数百年来一人而已。” 后来他又进一步评价星笠先生在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说:“湘士在有清一代大抵治宋儒之学,自唐陶山(仲冕)承其家学(父奂,曾有《辨伪古文》著述),余存吾(廷灿)游宦京师,两君颇与戴东原之学接触;陶山之子镜海(鉴)仍折归宋学。乾嘉之际,汉学之盛如日中天,湘士无闻焉。道光间,邵阳魏氏治今文学,承其流者有湘潭长沙二王氏、善化皮氏,皮氏尤为卓绝。然今文学家,不曾由小学入;故湘中学者承东汉许、郑之绪以小学音韵训诂人手进而治经者,数百年来星笠一人而已。其《喻母古读考》,当世治音韵者奉为定论。张生清常去岁与余书,谓罗常培近著音韵学,赞星笠为钱竹汀后一人,非过誉也。”

人物评价

编辑
杨树达评价星笠(曾运乾)先生在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说:“湘中学者承东汉许、郑之绪以小学音韵训诂人手进而治经者,数百年来星笠一人而已。罗常培近著音韵学,赞星笠为钱竹汀后一人,非过誉也。”

顾颉刚评曾运乾论《洛诰》为周公归政成王:此分析殊善。

“未名四老”之一的金克木先生说:《尚书》或《书经》,这部最古的政治文献集,是我的一位生疏的老友……直到一九三九年我在湖南大学滥竽充数教课时才在曾星笠(运乾)先生处见到他的《尚书正读》讲义,上面满是朱笔墨笔的批注……到我八十岁时有人将《尚书正读》的中华书局一九六四年印本拿给我看,这才回到了童年,青年,如在梦中。这部书连韩愈老前辈都说是“佶屈聱牙”的,曾先生告诉我,他能讲得“文从字顺”,只因看通了古文文法。现在我翻阅他的书,想起他所说的几句话,发现他读通了的一是词序,二是省略,三是通假。照他的读法果然是古文如同白话。

张舜徽先生评价说:“其书会通诸家之义,不存门户之见。”

伏俊琏教授认为:“曾运乾先生是持旧术、因旧材的集大成者和最终总结者。”

学术贡献

编辑
曾运乾的脂微分部及古韵三十部学说: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七《曾星笠传》述及曾氏之古韵分部云:古韵分部,自清儒顾、江、戴、段以下,至近日余杭章氏,分析益精,江慎修继顾亭林之后,析《广韵》之真、谆、臻、文、殷、魂、痕、先为一部,元、寒、桓、删、山、仙为一部。段氏承之,更析真、臻、先与谆、文、殷、魂、痕为二,戴氏与段氏书,谓江先生分真以下十四韵为二,今又分真以下为三,诅脂、微、齐、皆、灰不分为二,盖嫌其阳声三分而阴声只二分,不相称合也。于是戴氏仍返从江氏之说,取段氏所分之真、谆二部合而一之。君谓段氏知真、谆之当分为二,而不悟脂、微、齐、皆、灰之当分,非也。戴氏因脂、微、齐、皆、灰之未分,而并取真、谆之应分为二者合之,尤非也。齐与先对转,故陆韵以屑配先,灰与痕魂对转,故以没配痕。三百篇虽间有出人,然其条理自在也。君既析齐于微,与屑、先相配,又参稽江、段、孔、王、朱、章诸家之成说,定为阴声九部,人声十一部,阳声十部,合之为三十部。于是古韵分部臻于最密,无可复分矣。

曾氏对脂微实施分部、建立脂部理论,是从分析《广韵》的“齐”韵入手的。1926 年,他在《东北大学周刊》第九期发表《声学五书序》(即《声学五书叙》),其中《切韵补谱》( 即《音韵学讲义》之《广韵补谱》) 即已把齐韵分析为二:齐半与支半合,称之益摄;齐半与脂半合,称之衣摄。然后根据《诗》韵,把齐半脂半皆微开口并为一部,名曰衣摄;灰韵与脂半皆微合口并为一部,名曰威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著名声韵训诂学家陈新雄指出:“持曾氏三十摄与王力晚年三十部相较,竟若析符之复合,其非知者之所见略同耶”?

柯响峰博士(中国台湾)在《曾运乾音学研究》博士论文中论述道:“至于古韵,(曾运乾)则主齐韵之当分为二,一与支佳韵合而为娃摄,一与皆微韵合而为衣摄。而脂韵之半在威摄,半在衣摄,此二摄之别,实王力脂、微分部之先导。其分古韵三十摄,已臻近完善。”

几经辗转后赴台的著名学者鲁实先先生,以受教于曾运乾先生时的手抄本使曾氏古音学(包括曾氏三十摄)在台湾和海外学界得以弘扬。

人物年谱

编辑
曾运乾(1884~1945),湖南益阳人,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音韵学家、教授。

先生1905年以第一名选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 。曾从王湘绮、曾广钧诸先生治文字学,而于声音训诂尤有研究 。后于1917年秋至1920年夏,执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徐特立,杨昌济,陈天倪等名师同校任课,并交谊甚笃。 毕生从事教学、著述,历任湖南省立各校文字学及经学讲师及东北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教授及中文系主任 ,在考古、审音方面的造诣颇高,被誉为国学大师。

1926年5月,先生应沈阳东北大学王永江校长之聘 出任中国文学系教授,讲授文科文字学及经学,著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尚书正读》等,被誉为国学大师。

一九二七年东北大学季刊第一期载《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第二期载《喻母古读考》;

一九二九年第七十一期东北大学周刊载《六书释例》;

一九三三年广州文学杂志第一期载《论双声叠韵与文学》;

一九三三年南京钟山书局出版与陈鼎忠(天倪)合撰之《通史叙例》民国铅印本;

约一九三五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载《礼经丧服释例》、《说文转注释例》及新民月刊所载《人道篇》、《原礼》《说报》等;

一九三六年回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期间,先生蒿目时艰,心系天下,于一九四〇年与吴绍熙、杨树达、宗子威、刘豢龙、熊正理诸教授组成五溪诗社,以吟咏宣忧救国。先生被奉为社长,每月一会,交换唱和之篇,以油印刻集。

1945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扬曾运乾,号召全国教师学习他。

一九九〇年五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毛诗说》,由周秉钧先生整理;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中华书局出版曾先生高足郭晋稀先生整理的曾氏《音韵学讲义》,惜将先生《声韵学讲义》之第一编《语音学原理》与第二编《注音字母》删去,而只采用了讲义中的《宋元明清之等韵学》、《广韵学》、《古纽及古韵》三编,且书名改为《音韵学讲义》,似未能体现先生声韵学之原貌。

出版图书

编辑

音韵学讲义

作者名称 曾运乾

作品时间2011-2-1

《音韵学讲义》是2011年2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运乾。该书主要讲述了音韵学的起源,概述以及学习方法。

尚书正读

作者名称 曾运乾

作品时间2012-01

尚书正读是2012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毛诗说

作者名称 曾运乾

作品时间1990-5

声韵学

作者名称 曾运乾

作品时间2012-9

《广韵研究讲义》《声韵学》

作者名称 曾运乾

作品类别音韵学专著

作品时间2009

《广韵研究讲义》《声韵学》,民国时期语言文字学丛书第一编第91册主编: 許錟輝 / 蔡信發 / 王松木等 出版社: 台中文听阁图书公司 装帧: 16开精装 ISBN: 9789868290068本丛书原件大多辑自线装书,有铅印、刻本、稿本、石印及排印等版本,其中稿本有一定的比例,具重要的资料价值。

史记概要

作者名称 曾运乾

作品时间2022-7

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其考证重史实及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精到细致,严谨扎实,长于考据,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本书在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查看更多书籍

人物轶事

编辑
黄侃固狂傲,但在学术上十分虚心。黄侃在东北大学任教,某日某夜回京城,下了火车,不回家,却让儿子提着灯笼连夜赶到陆宗达家,陆以为他有何要事,心里不免紧张,他却十分兴奋地对陆说:“我在东北见到了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很正确。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黄与陆深谈到夜半方归。当时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古声十九纽”已名扬天下,而虚怀如此。陆宗达后来说,黄侃当时的兴奋之状,仿佛就像是他自己发现的那样。

人物著作

编辑
先生的著作,生前多以刊物发表或讲义的形式出现,如:一九二七 年东北大学季刊第一期载《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第二期载《喻母古读考》,一九二九年第七十一期东北大学周刊载《六书释例》,一九三三年广州文学杂志第一期载《论双声叠韵与文学》,约一九三五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载《礼经丧服释例》、《说文转注释例》及新民月刊所载《人道篇》、《原礼》《说报》等;讲义则主要是《声韵学讲义》。其民国石印本著作,则有《春秋三传通论》、《礼经礼记通论》各一卷和国立湖南大学出版之《广韵研究讲义》、《古声韵学讲义》、《尚书正读》六卷等。民国铅印本则有与陈鼎忠(天倪)合撰之《通史叙例》一九三三年南京钟山书局本,《目录学讲义》国立清华大学本,与《声韵学》湖南大学本⑩。其他如《毛诗说》、《三礼说》、《尔雅说》、《荀子说》、《庄子说》等书稿,生前均未整理。其中《毛诗说》后由周秉钧先生整理,于一九九〇年五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又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中华书局出版曾先生高足郭晋稀先生整理的曾氏《音韵学讲义》,惜将先生《声韵学讲义》之第一编《语音学原理》与第二编《注音字母》删去,而只采用了讲义中的《宋元明清之等韵学》、《广韵学》、《古纽及古韵》三编,且书名改为《音韵学讲义》,似未能体现先生声韵学之原貌。

先生学识渊博,上自诸经子史,下至小学训诂天文星象乐律,无不通晓,而尤邃于声韵,因而声韵学研究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湖湘文库》出版曾先生的著作,限于篇幅,亦只选取其声韵学一书为代表作。民国时期湖南大学铅印本《声韵学》,是曾先生自一九二六年赴东北大学授声韵学以来,中经中山大学而于一九三六年回湖南大学后整理铅印出版的,可说是一部先生于声韵研究非常成熟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今湖南图书馆藏本,书名为“声韵学”,目录署“声韵学讲义”,共五编三十三章,而正文却仅存第一编《语音学原理》、第二编《注音字母》与第三编《宋元明清之等韵学》,共三编十八章。此次整理,前三编即以湖南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后二编《广韵学》(即《广韵研究讲义》)、《古纽及古韵》(即《古声韵学讲义》)共十五章,则采用郭晋稀先生整理之中华书局本。郭先生所加“晋稀谨案”之校记酌情袭用,改为“郭晋稀案”,然郭氏所加“讲授笔记”及自填的《广韵补谱》,则因非曾先生《声韵学》原刊文字而不予采用。

在《声韵学》五编之后,为补充先生于声韵学研究的内容,补录了四篇相关的作品,其中《读敖士英关于研究古音的一个商榷》与《声学五书叙》是中华书局本已增补的,《说文转注释例》与《论双声叠韵与文学》二篇是这次整理新增的。新增二篇尤以《说文转注释例》一文更显先生于“文字声音训诂相通”之独到见解。先生研究《说文》转注,总结出转注之“建类加形”与“一首加声”两大类,其转注广例中又归纳出“省声加形”与“省形加声”两大类,同时在释例中指出《段注说文》得失乃至许慎《说文》之自乱体例,均非深究有得且博通者不能臻也。

这次整理原铅字排印的《声韵学》,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式不一致,如:正文五编大多“章”下分“节”,而铅印本目录仅第四编第五章标明第一至第八节节名,此次整理时依惯例与正文,在目录中补标了第二编第二、三、四章,第三编第一、二、三章及第五编第二、四、六、七、九章的节次节名。至于目录中标题与正文标题不一致的情况,此次则依正文改归一致,并加“案”说明。二是文字讹误脱漏。明显的排版错误,如“调节”作“调等”、“小儿”作“小克”、“素问”作“索问”、“少数”作“少敌”、“创”作“剑”之类,则根据文意径改,不出校记;少量并非排印错误,而由于著者疏略造成的前后矛盾的问题,则酌情出校说明。至于“拼音”、“拼合”之“拼”排作“拚”的不合今日用字习惯而造成的大量情况,亦不便逐个出校而径改为“拼”。三是标点符号与注音字母不合规范的,尽力校正并适当增加标点。

曾先生的《声韵学》著作,虽然其中三编已经郭晋稀先生整理,但其第一、二编与此次补录的两种著作,均属首次整理出版。

《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东北大学季刊》1927年第1期)、《喻母古读考》(《东北大学季刊》1927年第2期)、《六书释例》(《东北大学周刊》1929年第71期)、《说文转注释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第2期)、《论双声叠韵与文学》(《文学杂志》广州1933年第1期)、《声学五书叙》(《东北大学周刊》1926年第9期)、《读敖士英关于研究古音的一个商榷》(《学衡》1932年第77期)、《广韵韵目原本陆法言切韵证》(《语言文学专刊》1936年第1卷第1期)、《等韵门法驳议》(《语言文学专刊》1936年第1卷第2期)、《毛诗说》《三礼说》《荀子说》《庄子说》《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等。1996年,中华书局将其未刊论著如《宋元明清之等韵学》《广韵学》《广韵之考订》《古纽及古韵学》等和已刊的部分论著合在一起,以《音韵学讲义》为名出版。1945年11月,经曾的好友杨树达倡议,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扬曾运乾,号召全国教师学习他。

<p>《声学五书叙》,东北大学周刊第11期,1926年12月

《声学五书叙》,东北大学周刊第11期,1926年12月

杨树达.曾运乾教授传.《國文月刊》第46期,1946-8-3

下一篇 李肖聃

上一篇 严北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