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编辑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语言文字学家、历史文献学家

杨树达杨树达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 ,汉族,字遇夫,号积微,晚更号耐林翁 ,语言文字学家,历史文献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生前是湖南师范学院教授。

杨树达于1905年入读于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11年回归中国,任职于湖南省教育司,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20年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国民政府教育部主编审员;1925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系教授;1928年—1930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1年受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1948年获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馆馆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56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1岁。

杨树达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杨树达

别名:杨遇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885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56年2月14日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汉书补注补正》、《词诠》

主要成就:1948年获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1885年6月1日,杨树达出生于湖南长沙。

1898年,入读于长沙时务学堂。

1900年,入读于长沙求实书院。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深造,入读于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1911年,回归中国,任职于湖南省教育司,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

1913年,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

1920年,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国民政府教育部主编审员。

1925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系教授。

1928年—1930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41年,受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

1948年,获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3年,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馆馆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56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1岁。

杨树达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树达的研究方向主要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尤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诂、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

杨树达研究文字学认为“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其研究方法是“循声类以探语源,因语源而得条贯”。在方法上受到了欧洲语源学的影响。他的文字学研究中的基本论点是:形声字中声旁往往有意义;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现象;意义相同的字,其构造往往相同或相类;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会意三书往往有后起的形声字。

学术论著

截至1956年2月,杨树达共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论》等20余种著作,发表了“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100余篇论文。

科研奖励

1942年,杨树达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学术奖;1947年;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古文字学研究二等奖。

人才培养

治学方法

杨树达的治学之道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包括如下四点:

一、积微知著。杨树达治学善于积少成多,注重基本材料的归纳和整理,他坚持做各种卡片,做读书笔记,一点一滴进行学问的积累。他还随时把与朋友探讨或者读书而来的灵感和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做扎实的考证工作。

二、温故知新。“故”是指旧学功夫和传统资料,“新”是指最新的以及外来的学术方法和思想观念。杨树达做学问讲究证据确凿、实事求是,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又积极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关于语源学方面的思想。

三、学聚问辩。与朋友一起探讨争论学问、交流请益,这是杨树达最为快乐的事。在湖南大学任教期间,始终保持着跟朋友切磋学问的热情和习惯,杨树达一有新作必定第一时间寄给朋友征询意见,颇为谦逊。同时他也会质疑一些文章,或面谈或笔谈。

四、居仁行义。杨树达坚持民族大义,慨然有当仁不让、家国天下之志。他目睹国家新生,民族独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表面上似乎与治学方法无关,实际上却是真学者治学的动力源泉。

讲授课程

杨树达讲授的课程有“中国文字学概要”“国学要籍”“修辞学” “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

1955年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苏联科学院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49年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1954年12月—1956年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杨树达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人物评价

编辑

“杨树达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文献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校友总会评)

“杨树达有很好的古文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他的渊博学识和语言文字学造诣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公认。”(《二十世纪湖南人物》评)

“杨树达著说宏富,多以极高的学术价值,在学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回顾中国近代学术史,可以看到他以其勤勉的学术实践,为实现当时的学术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子今专著《长安碎影》评)

“勤于述作,既速且精,诚令人钦仰赞叹。”(文献学家周祖谟评)

“深觉解放以来,关于甲金小学,惟先生(杨树达)著作最丰,发明最多,其贡献之大,盖突破以往所有之学者。倾仰之至。”(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评)

“兄(杨树达)于治学可谓专精。”(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评)

“我兄(杨树达)于文字学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量,至佩至佩。”(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评)

“公(杨树达)在课程忙迫中犹能作专精研究,贡献古文字学者极大,敬佩之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评)

“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杨树达)为第一人,此为学术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幸为神州文化自爱,不胜仰企之至。”(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陈寅恪评)

下一篇 邹汉勋

上一篇 叶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