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维德尼科夫 编辑
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维德尼科夫(俄语:Анато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едерников;英语:Anatoly Ivanovich Vedernikov)1920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93年于莫斯科逝世,是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师承苏联著名钢琴大师海因里希·涅高兹,与同门师兄里赫特是好友。擅长德奥系的曲目,尤其是贝多芬的曲目。
本名: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维德尼科夫
外文名:Anatoly Ivanovich Vedernikov
国籍:俄罗斯
出生地: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20年5月5日
逝世日期:1993年7月29日
星座:金牛座
代表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
主要成就:苏联杰出艺术家
职业: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早年经历
维德尼科夫1920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6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幼年即展现非凡的音乐才华,被誉为神童,10岁开始公开演出。1933年,他从哈尔滨的高等音乐学院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1935年(15岁)维德尼科夫前往日本,与新交响乐团(也就是现在的NHK交响乐团)一起演出,大受好评。日本演出之后,维德尼科夫和家人回到苏联,后来因为斯大林的肃清运动,维德尼科夫的父母遭到逮补,不久后父亲被枪杀,母亲则被强制送到收容所。当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的维德尼科夫,也被列在通缉名单之中,而涅高兹则是他的钢琴老师。涅高兹曾断言,维德尼科夫足以与里赫特(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吉利尔斯(埃米尔·吉利尔斯)齐名,而这三个人是他最感骄傲的学生,维氏的钢琴技艺足以称霸一方。 然而由于维德尼科夫被苏维埃共产政权盯上,所以始终无法如吉利尔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获得出国演出批准)、里赫特(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获得出国演出批准)一样出国演奏,活跃范围一直在俄国境内,直到旧苏联瓦解之后,他终于可以前往国外演奏(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先后前往意大利、芬兰、德国等地举行演奏会。原本维德尼科夫预定在1993年回到久违半世纪的日本演奏,但却在公演之前的1993月7月去世。在维德尼科夫死后,他的录音首度在日本发行,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钢琴家维德尼科夫
生平纪事
时间 | 事件 |
---|---|
1920年5月3日 | 出生于中国哈尔滨。 |
1926年 | 开始学习钢琴。 |
1930年 | 初次公开演奏。 |
1933年 |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高等音乐学院。 |
1934年 | 在上海等远东地区与当地交响乐团共同演出。 |
1935年 | 访问日本,在东京呆了一年。 |
1936年 | 全家迁移回苏俄,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涅高兹教授。 |
1937年 | 父亲因“间谍嫌疑”被苏俄政府枪决,母亲被送往集中营8年。 而他自己靠老师涅高兹的帮忙才得以逃离虎口。 |
1940年 | 在莫斯科第一次举行公开演奏,并与里赫特共同演出。 |
1941年 | 毕业后成为莫斯科音乐演奏家协会的独奏者。 |
1952年 | 协助病中的普罗科菲耶夫,将他刚以钢琴琴谱完成的“第七号交响乐”改以管弦配器法真正交响化。 普罗高菲夫于次年过世。 |
1959年 | 在俄罗斯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开始执教。 |
1963年 | 晋升为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副教授。 |
1980年 | 苏联政府开始批准其赴海外演奏访问的权力,开始在意大利、苏格兰、德国等国演出。 并且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
1983年 | 获得“苏联杰出艺术家”(Honored Artist of the RSFSR)称号。 |
1985年 | 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
1993年3月10日 | 最后一场演出在德国皮内贝格市举行。 |
1993年7月29日 | 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 |
音乐生涯
悲惨身世
维德尼科夫与1920年生于中国的哈尔滨,6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0岁开始公开演出。1933年,他从哈尔滨的高等音乐学院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此后他在包括上海等远东地区开始了自己的演出生涯。1934年他一边在日本演出,一边向当时居住在东京的犹太人钢琴家雷奥·希洛塔(Leo Sirota)学习。1936年回到苏联后师从海因里希·涅高兹。不久家庭受到苏联政府迫害,父亲被枪毙,母亲被送往集中营,他自己因为导师涅高兹的保护没有被逮捕,但是此后他长时间地被当局排斥在主流之外。尤其当他表现出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等的现代音乐表现出兴趣时,他悲剧的命运便被注定了:现代音乐是苏联当局无法理解的,因此被称为是资本主义的颓废音乐而不允许演奏。他因此与当局交恶而失去了出国公演进而获得世界声誉的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能理解他的只有老师和好友。涅高兹曾在日记中称自己最出色的学生是里赫特、吉列里斯、扎克和维德尼科夫。里赫特与维德尼科夫关系亲密,两人常常合作演出。另外,与名誉失之交臂的维德尼科夫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了为电台演出和录音上。
80年代后他的名誉逐渐恢复,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聘为教授。此后获得了出国公演的机会。他去世于1993年。
维德尼科夫擅长德奥系的曲目,尤其是贝多芬。当他被日本音乐界发现后,大家都惊呼他的贝多芬绝对不亚于西方所知的任何一位大师,于是再次惊叹与苏联学派的实力,也为这位大师没有留下更多录音而遗憾。尤其是这位大师的钢琴启蒙教育是在中国境内完成的,就好像出生于沈阳的小泽征尔(他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用汉语向世界说"你好",结果为日本国内的极端人士所非议),多少让人更加觉得亲切。
师从名家
维德尼科夫(Anatoly Vedernikov)早年的家庭际遇与他亲密的朋友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很像。
他们合开的演奏会次数不下100次。1940年维德尼科夫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场公开演奏会便是这种合开的形式:首先由两人合奏巴哈的双协奏曲,接着由里赫特弹奏舒曼的协奏曲,再由维德尼科夫压轴弹奏拉威尔的协奏曲。
维德尼科夫一方面由于家庭关系受到当局的瞩目,另一方面,他不愿意竭尽全力配合当局来交换“表面的自由”,他认为这些被兑换牺牲的部份正是一个富含创造力青年艺术家最可贵的独立性,维德尼科夫不愿意他高贵的灵魂习于扭曲。如此一来,苏联政府便限制了他旅行演奏的机会,直到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机会让西欧认识这位诺伊豪斯教授的高足。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01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03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27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21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22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24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25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28
俄罗斯钢琴家名盘
涅高兹死后的日记揭露:他认为最杰出的四个学生是里赫特、吉利尔斯、扎克(雅科夫·伊兹赖列维奇·扎克,Yakov Izrailevich Zak)、维德尼科夫,由此可见他的演奏实力。当朋友们纷纷为了他不能出国而抱屈,维德尼科夫却说:“没关系,我会把录音留下来。”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音乐,不停地读乐谱,有计划慢慢地留下有声记录,深信自己的音乐演奏最终能够透过录音传送出去。
维德尼科夫于1993年在莫斯科逝世。他死后,日本唱片公司DENON(天龙唱片)发行了26张维德尼科夫的钢琴曲目。
维德尼科夫是个音色变化的大师,他光靠细微音色变化便可以形成特殊的织体,隐含着张力维系他那慢得出奇的慢板乐章弹奏。当回到快板时,他又能够将丰沛的能量注入这些快速、清晰的音群之中。
他的音色很特别,有如经琢磨般的琴音像是不经过键盘迳自由钢琴内部涌出,自然地鸣响,带着温暖、不可思议的透明感渗入听众的内心深处。你永远摸不透这充满魅力的琴音向前推动的力量来自何处?他的演奏不像里赫特、吉利尔斯会让人立刻意识到在音乐演奏的背后有一颗与众不同,匠心独具的头脑;他的音乐,令人联想到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这位钢琴家,音乐是自然地流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乐,都没有多余的表情、戏剧性的演奏效果。
维德尼科夫有着非常有弹性的手腕,极佳的键盘控制能力。从DENON的这些录音里可惜无法得知他的成长轨迹,不知道他年轻时是否也曾以剧烈的敲击来发展自己的响度?他的音色层次感出色,弱音非常、非常美。慢板乐章乍听之下有夸张倾向,但是仍然是自然的演奏。维德尼科夫是个聪明的演奏家,他演奏大曲子的分句、速度符合逻辑性,很有说服力。与众不同、偏慢的慢板乐章放在曲子里并不会觉得特别突兀,整体性依然能维持的很好,只能说这是维德尼科夫的风格。
维德尼科夫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9号op.106“Hammerklavier”很能够代表他的演奏风格。
这部四个乐章的庞然大物对钢琴家是个艰难的挑战,费卢西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钢琴巨匠)说:“要学好作品第106号,人的生命可惜是太短促了。”这个曲子在音乐表现上已经超过钢琴乐器的极限。
演奏“Hammerklavier”的难处不仅是因为它太大、技术要求太高(第四乐章是巨大的三声部赋格),还在于它的艺术形象过于抽象难以掌握:一到四乐章分别要表现“史诗般快速流动的连续音像、不断变化跳跃的随想性音像、情感的‘无穷动’、力量的‘无穷动’”等概念。大多认为“Hammerklavier”的最佳演奏年纪是50岁,这是钢琴家的黄金年龄。
维德尼科夫选择在46岁征服这座钢琴家的圣母峰。他的同门里赫特、吉利尔斯在演奏“Hammerklavier”时,让第三、四乐章仍然在大奏鸣曲(Grosse Sonate)的框架下维持整体性格,而维德尼科夫是更自由地表现他心目中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抽象性;确确实实让第三、四乐章的‘无穷动’概念发挥到极致,最令人惊异的是,他的慢板乐章简直长的可怕。
钢琴家 | 录音年纪 | 慢板乐章弹奏时间 |
---|---|---|
维德尼科夫 | 46 | 23‘02‘’ |
里赫特 | 60 | 17‘41’‘ |
吉利尔斯 | 67 | 19’‘50 |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评论第三乐章“它是天下最伟大的慢板乐章,也是最长的,演奏总是在18分钟左右。至少在钢琴上没有第二个这么长且始终这么美妙的慢板乐章”。维德尼科夫的夫人手札曾提及:“1966年的Hammerklavier录音,全曲共48分10秒。其中慢板乐章弹奏了23分钟,连录音师都非常惊讶,维德尼科夫从两次录音中挑选了他满意之作,是一个集中力高度完整的自由演奏。不仅呈现这个奏鸣曲的伟大,更可以感受巨大的悲剧性”。
维德尼科夫并非将本身的悲剧自我投射、耽溺在这个作曲家提示“热情而感伤”需要深刻情感的乐章当中,他弹得并不会让人有令人难以忍受的忧郁和悲伤。一如布兰德尔对弹奏这个慢板乐章的警告“不要只从其平和、冷漠、认命的立场来呈现此曲的痛苦”,他弹奏出深沉的宁静,让这个一望无垠的慢板优美地、旋律无限自由地开展。与其说是“巨大悲剧性”,倒不如说维德尼科夫达到了“巨大超越性”来得适切些,这是了不起、令人再三回味的演奏。
在这些发行的录音中,可以一窥维德尼科夫曲目的广泛性,所有的录音演奏都维持同样的高水准。当然,维氏的音乐组织、弹奏方式未必贴近作曲家原意,但必须承认的是,他的演奏都是极富有个人风格、近乎独白的魅力演出。不管是巴哈、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史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都是值得爱乐人收藏的佳品。
DENON这一系列的乐曲解说也饶富趣味,解说员须山多惠先生搜集了许多不为外人知的轶事,譬如:巴哈录音解说部分引述了里赫特1971年的手札“维德尼科夫弹奏巴哈不管在形式、生命力、趣味性上都是尽善尽美,一点也没有不完美的地方”。
萧邦录音解说部分引述1972年某著名乐评曾致意维德尼科夫“第一次听了你的肖邦演奏后。领悟了为什么肖邦会在三十九岁就死去,因为他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用生命换来的啊!多么可怕的演奏,好像是见到肖邦本人一样”。
可惜这些日本进口的录音并未将乐曲解说翻译成中文,这算是小小的遗憾吧。
维德尼科夫纵使在俄国国内拥有与里赫特比肩的知名度,他还是希望能亲自将他的音乐献给世界的其他角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惟有无私地奉献给音乐,才能拯救自己,超越悲伤。
1995年,里赫特
★“阿纳托利·维德尼可夫是我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后结识的好友之一。听过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第一钢琴协奏曲》,我非常震惊,以至走出来的时候直接一头撞到柱子上。“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