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晏汐 编辑
周晏汐,70年代出生在天津,5岁就随父进京,成长在海军大院。按部就班从小学到高中,199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曾主持《文艺广角》、《艺文手册·周末新航线》、《飞天回眸》、《周末喜相逢》等栏目。
《点播时间》是戏曲频道2004年8月2日改版后新开办的一档戏曲欣赏类节目。栏目将根据观众朋友们的点播要求,播出京剧和地方戏各剧种经典剧目和优秀折子戏,以及从中精选出的优秀唱段,并充分运用电视手段,突出电视戏曲特色,以精良的电视制作技术手段包装名家名剧名唱段,让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戏曲频道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它力求能满足各地群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需求,能完整记录演员们的表演水平与表演成果,能为剧种传人的学习继承提供方便,能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播时间:CCTV-11 周二 19:55 重播时间:周四 12:45)
初识何家劲是因为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那样一部颇具传奇色彩、尽演世态炎凉的电视剧,在登上内地荧屏的时候着实起了些波澜。人们常在早班车上回顾着昨晚的剧情,为包大人摸了老虎尾巴而担心,为包大人身边有不离左右的带刀护卫展昭(何家劲饰)而宽慰。他在危难时刻总能不负重望,尽显英雄本色,以过人的武功铲除一切邪恶,管他是什么达官权贵、公子王孙。让人看了很解气、痛快。单是展护卫的正直就为何家劲赢得观众喜爱,加之他英俊带有侠客浪漫气质的扮相,更迷倒了大批少男少女,成为一时的偶像。在孩子们的铅笔盒上经常能见到印在不干胶上何家劲的剧照。
我应电视剧《大漠豪情》剧组之邀到银川,在回族居住旧址“水洞沟”见到一派西部牛仔打扮的何家劲。长长的风衣,一条破旧的领巾挂在脖子上,松垮垮的靴子沾满了沙漠黄土,被无遮无拦的大漠阳光晒成古桐色的皮肤与那身棕黄色的戏装极其协调,一幅很沧桑的样子,和白净的展昭相比判若两人。见到初来剧组的我们,他很真诚地点了点头,虽然没说话,但能感到他的热情,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正常。
沙漠的夜晚来得早。天空晴朗,可以见到从白天到黑夜,光与影一分一秒的差异变化。远远地,何家劲和同事坐在沙丘上聊着什么,一派大漠豪情的气概,渐渐地,剪影就消失在夜幕里,我心里盘算着明天的采访。
作为记者,平素我不大爱与明星打交道。采访是我的工作,除了角色和演戏之外,我也不想多问,也没有必要把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告诉观众。怕大伙儿有受骗的感觉,自己也实在不愿有做虚假广告的嫌疑。因为有的人自以为是明星就高人一等,没有了待人处事的礼貌;有的人自以为是明星就为所欲为,没有了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有的人自以为是明星就恣意矫情,没有了做人的基本尊严。所以和很多同行一样,我对于作品近之,对于明星远之。
早晨七点,剧组整装待发。银川十月天气已和北京隆冬差不多。头天夜里十二点才收工,路上又要花掉近两个小时,人还没睡暖和又要忙碌起来,有点残忍。所以大家基本不吃早饭,熬到最后一刻才爬起来。可是一身运动装的何家劲已吃过早饭在大厅里蹦着高取暖,跟剧组的人打招呼、开玩笑。看来精力充沛也能感染人,大家又纷纷和昨天一样活跃起来。剧组的人说,也不知道何家劲哪来的精气神儿。天天起这么早,从不迟到。我很礼貌地道了何家劲的早安,并询问采访的安排。“没有问题啦,只要没有我的戏都可以。你们要多穿一点,沙漠早上很凉的。”
一上午何家劲拍戏挺忙,因为文戏武戏分开拍.所以他在两边跑来跑去。有空就来向我们介绍剧组的成员。“这是导演”、“这是武师(武术指导)”、“这是我女朋友(戏里的)”。俨然一副主人模样。单是他说话极认真的样子,就让人觉得他的年轻。
在《大漠豪情》中,何家劲扮演一个30年代来大漠西关为父报仇的青年陆天明(自然又是武艺高强),在远离城市和硝烟四起的西关,他最终逃离了父辈的恩恩怨怨,摆脱了儿女的感情纠葛,奔赴抗日前线。既有文戏又有武戏,可以自由挥洒,用何家劲的话说是“峰回路转,精彩万分”。我看他一招一式很像科班出身,他忙不叠地说“其实我一点功夫也不会,看起来就很像会,电视厉害就在这里。”
“那你平时是不是也练几下拳呢?”
“我喜欢运动,平时有空什么都做一下,所以演起很像回事。”何家劲对着我们的摄像机坦白地向观众说。
原来青春不老,身手矫健是有法宝的。“除了运动还做什么呢?”何家劲平静的语气令我觉得采访丝毫没有做作,所以又多问了一句,从取影框里看到他坚定的目光,我相信观众能感受到他在实话实说。
“在家里啊?我的姐姐、哥哥都成家了,有小孩。我们住在一起,是挨着的几座楼。我不拍戏,我们就到我妈妈那里。再有呢,就是去做义工。”何家劲谈到做义工,变得很兴奋又有点神秘。无奈副导演喊他拍戏,他抱歉地走到场地里。
义工是人们自愿到医院、福利院去照顾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而不取报酬的工作,是慈善事业。无论在内地还是港台,演艺界为慈善事业捐款的人很多,但是能身体力行的还很少。因此我心里对何家劲又多了一份敬佩。
“因为我信佛”,午后,我和何家劲坐在沙丘上继续我们刚才的话题。摄像机已经关掉了,沙漠也是一天最暖和的时候。更确切地说我们是在聊天,没有任务。“其实呢,佛就是善,所以做人就要善良”。
“那你这么虔诚,是不是也守什么斋戒呢?”
“没有啊,佛在这里。”何家劲指了指胸口,“做了善事,心里就会很舒服,很踏实,没有不愉快”。原来,使自己快乐这样简单!
说起一次在医院做义工,快乐的何家劲变得黯然起来。“那是大年初一的早晨,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拜年,刚出门孩子就被车撞了,送到医院就死了。做妈妈的悲痛可想而知。本是快乐的一年开始,人间竟有这样的痛苦……”于是何家劲加入到义工行列,常去照顾困苦中的人们,从中也体会到给予别人所带来的快乐。“其实是我从中受益啊”何家劲很神秘地伸出左手,动了动小拇指,“这个指头原来是受伤的,不能动了。可是我从做义工的路上回来,它居然不知不觉好了。你可能不相信,很多人都不信,但这是真的”。我相信,因为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
淡泊人生在喧嚣的都市中似乎不大可能,何况演艺这个职业本身就是要脱颖而出。当然是否为“星”,也只有观众说了才算。但是在公众的刮目相看之下,在闪光灯的频闪之中,在被华彩的服装与赞美之辞的笼罩里,能不迷失做人做事的本善,能保持被信仰规矩的性情不能不令人钦佩。因为有一颗易被情感所打动的心。所以何家劲塑造的人物就能打动别人;因为是用心体会人物多舛的命运,所以角色身上少了匠痕,多了灵气。
仅管风月不留青春容颜,但是健康、快乐的人永远有着可亲可敬的笑容,这比年轻本身更能打动人。我想,这也许就是不惑之年给何家劲带来的收获吧! (文/周颖/《中国电视》)
周颖随笔(二)初涉荧屏
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问我们,到2000年你们有多大,你们要做什么?那是1980年的9月1日,20年对七岁的我来说是个多遥远的概念,是啊,我会做什么呢?
记得那时,电视才刚刚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谁家买了电视机每晚就搬到院子里,而邻居们就像看露天电影一样,围得里三圈,外三圈。我也总是拿着小板凳早早等在那里。终于我家也买了一台电视机,9寸黑白,屏幕很小,象大开本的小人书。每天早早做完功课,就是为了多看一会儿节目,无论看什么内容,电视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神奇,变幻莫测,不可思议。也就是在那时候,我记住了赵忠祥、邢质斌、沈力等老一辈播音员的名字。有时我也异想天开,憧憬自己能走上屏幕,看看从电视里向外看该是什么样子。后来,电视机从黑白换成彩色,从9寸换成29寸,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也上小学、上中学。而这十多年的时间,正是我国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象我这样出生在70年代的人,是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我是独生女,所以电视也是我童年少年时代的好朋友,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临近高考的时候,面对一叠志愿表,我开始认认真真地考虑,我要做什么。也许是出于对电视有着特殊的感情,也许是出于家庭的艺术熏陶,也许是出于女孩子的一点自信,我决定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经过初试复试和高考,我如愿以偿地戴上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徽,算是半只脚跨进了电视的大门。四年的时间,我接受了院校的正规教育,从文学艺术素质的培养,到播音理论与技巧的训练,我越发觉得这个专业能让我发挥自己的潜质。干是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屏幕上亮相是上大学二年级。天津电视台要做一期春节特别节目,记录从除夕到初一这段间,老百姓在忙什么。我的任务是到妇产医院等候拍摄新年里出生的第一个婴儿。等着婴儿降临,自然有些忐忑,脑子里还在不停琢磨着现场要说的话。一声清脆的啼哭,产房门口立刻沸腾起来,当我拿着话筒面对婴儿的爸爸的时候,自己既兴奋又紧张,准备好的活竟不知跑到哪去了,好在提问和临场发挥还算顺畅。新春的爆竹噼噼啪啪响得很欢,离播出还有几个小时,同事们都守在办公室里吃饺子,而我一个也吃不下。终干听到熟悉的片头音乐,我是想看又不敢看,忐忑的心更加不安,终于看到自己突然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竟有一点陌生的感觉,这是我吗?当大家鼓掌庆祝节目成功,也祝贺我成功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的心才真的有些踏实了,这才觉得肚子有点饿了。我是在渡河边长大的女孩子,这是我在天津老家最难忘的一顿午夜饭。
从广院毕业到受聘中央电视台,走上荧屏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当我真的走上去的时候,越发体会到其中的魅力与压力。我采访过很多作家画家,明星大腕,发现能长久保持艺术青春的人,都是本性善良敦厚,不张扬不矫情,以平静心、平常心对人对事。因此,真实面对生活,真实面对观众,是我从业以来最深的体会。
(文/周颖/《大众电视》)
小记天娇
在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广角》(8套)、《周末新航线》(3套)、《飞天回眸》(8套)中,你也许曾经看到过她的身影——稳重里透着温柔,笑意盈盈地向你说话,带着一种亲切的感染力。1996年,天娇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她十分珍视这个难得的机会,她所做的栏目,按照电视台里同行的话说,是“家常菜”,还称不上“盛宴”和“重头戏”。但她和她的同事们仍一心一意希望能将一道“家常菜”做得有滋有味,以赢得更多的观众。
为了做到这一点,天娇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期的内容尽可能的熟悉和把握,对各类信息(音乐、美术、电视剧、电影、文学、旅游等)有不同情态、语气处理,但又气韵贯通,使之成为风格统一的节目。在演播室,天娇一丝不苟;在外景采访,她也是不停地摸索规律。大漠上扮演侠客的何家劲、山沟沟里拍戏的斯琴高娃、坝上草原拍广告的刘德华、台湾歌坛“大姐大”苏芮等等,都曾是天娇交流采访的对象。在与这些明星大腕的接触中。她迅速培养起作为一个主持人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一次任贤齐到京,规定只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为了抓到独家采访资料,天娇将北京一位模仿任贤齐十分逼真的男孩带到任贤齐面前,一番模仿秀使任贤齐又吃惊又开心,并对着天娇的话筒滔滔不绝……
在天娇的工作笔记中,我看到这样的文字:“现场采访,常常是抢被采访者工作空隙时间,采访人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使被采访人建立在镜头前说和表现的欲望。”看得出,对待事业,天娇是个有心人。1997年,她以一级甲等的成绩通过广电部首批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天娇不满足只干好主持人,自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她就要求自己做一个采、编、播一体化的主持人,领导和同事理解并支持了她,所以,在一些节目后面,观众还时不时看到“编辑、编导:周颖”这样的字样。在编导介绍著名国画家刘大为、张道兴、姚有多的专题片时,她特意查阅了有关国画的资料,研究了被采访人的作品,尽力将国画和国画家的神韵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张道兴看后高兴地说:“这是所有介绍我的电视报道中最出色的一部。”天娇担任编导兼主持人的1999年和2000年春节晚会的专题报道《台前幕后》也搞得红红火火,丰富多彩。
天娇说自己不怕苦也不怕累,只想把工作干得精彩。她坚信“天道酬勤”这个理儿,她说:“想到什么不一定就能够做到什么”,但是,“如果不想,又怎么能开始做呢?”
想到就努力做到并千方百计做好,这就是天娇的秉性。像《周末新航线》这样的艺术资讯栏目,涉及艺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乃至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在这个意义上,主持人、采访人应尽力成为一个杂家,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穿插于纷繁节目中而不被淹没,穿梭行走于明星中而不失浮躁。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大学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底蕴搞扎实。
天娇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所收到的大量喜爱她和《周末新航线》栏目的观众来信,报偿了她和同事们所付出的心血。使她最感动的是许多青年观众把她当作知心人,把苦恼和期望纷纷向她倾诉,有一个羞涩的小女孩向她打听如何考广播学院、学费多少等等问题,并要天娇不要在节目中提到她的名字,因为她是偷偷写信给她的。天娇写信热情解答了她的问题,并与这个做着主持人梦的小女孩保持着联系。
在对命运的理解中,天娇追求事业的奋斗和精神超然。因此,尽管跻身喧嚣浮躁的影视圈,她身上却保留着难得的冷静和沉稳。在享受奋斗的乐趣时,她也深深感受到工作竞争的激烈。纷扰也是难免的,但她已经学会了处之泰然。我发现,娇小的天娇身上有一种不可忽略的人格力度。
天娇也就是周颖,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军剧作家周振天。振天——一个响当当的军营男子汉的名字。周颖想从父亲身上,感悟到一些什么呢? (文/平沙/《大众电视》)
说说女儿周颖
大约是在3岁的时候,周颖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王蓝。为什么?你姓周呀,怎么能叫王蓝呢?她说,王蓝名字好听呀。当时我们只是感到有趣,这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给自己起艺名了。
想起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老话还是不错的。作为父母,我们并没有给她设定职业选择,但毕竟爸爸写剧本,妈妈搞舞蹈,熏陶影响对她是起作用的。小学3年级时,学校演小品,周颖自己编了剧本还担任角色,我叮嘱她演出时告诉我,女儿第一次上舞台我总是想看一看的,可是她却没告诉我,那似乎就是她不希望长辈过多过问她艺术追求的暗示。二十年后,她做了主持人和编导后,白天在台里忙,回到家里常常加夜班写稿子,看她熬得挺苦,就想给她帮个忙,她却不要,总是说我自己能行。待节目播出时,我也还是要听一听、看一看的,还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心里挺欣慰,孩子毕竟长大了、成熟了。因为是干电视的,深知弄个节目不容易,对女儿的节目,一般我是以肯定为主,可当妈妈的对女儿的出镜形象特别认真,化妆底色浅了,服装颜色不好,有一句词儿逻辑重音不对等等,有时娘儿俩观点不一样,就免不了争执几句,但妈妈的“挑剔”还是起了作用的,在往后播出的节目中,周颖出镜再没有妈妈说过的疏漏。在她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也是我工作特别忙碌的四年,每天早晨爷儿俩打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了,夜里常常不是我回来得晚,就是她回来得晚,即使一家人凑到了一起,周颖也不细聊在台里干了啥,所以女儿的工作都忙了些什么,我也渐渐孤陋寡闻了,倒是时不时遇上电视界或新闻界的朋友惊讶地问:周颖是你的女儿呀?!我才知道她采访了谁,做了什么节目。一天周颖说:爸,您得请客。为什么?八套《飞天回眸》下一期要专门介绍你们海军的《潮起潮落》,主持人是我呀。北京的电视圈子就这么大,我知道我们爷俩的工作早晚会打头碰脸,但是当这一刻到来时,我还是感触倍加,二十多年前自称王蓝在大人面前蹦蹦跳跳的那个小丫头,今天却要在中央电视台向观众评介爸爸的作品了。
周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时,一位朋友曾告诫她,虽然学的是播音,但要同时在采、编、播上一齐实践,周颖记住了,也这样做了。工作量增大,再加上周六周日去北京大学进修,她在家的时候自然少了,对此,我爱人颇有情绪,有时对女儿唠叨:你爸爸忙电视,你现在也忙电视,你们这爷俩都卖给电视台了。其实,说归说,对事业的发展,妈妈打心眼还是欣喜的,她只是担心女儿超负荷的工作学习影响身体。大概是为了安慰妈妈,周颖把几年前韩美林为她画的线描观世音菩萨挂在家里客厅墙上,那上面题写了四个字:小颖得福。那意思就是说,妈妈,您就别叨叨了,有菩萨保佑,您还不放心吗? (文/周振天/《大众电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