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琴 编辑

中国弹拨乐器

三弦琴三弦琴

三弦琴,又称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三弦起何时尚无定论,据传源自秦汉时期的弦鼗,而“三弦”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但文中未详细记述“三弦”形制。三弦兴盛于元代,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明代杨慎认为“今次三弦,始于元时”,而清代毛其龄认为“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随着四川广元南宋墓伎乐石雕和河南焦作金墓三弦乐俑的出土,可知三弦早于元代就已出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弦琴

外文名:Sanxian

演奏家:白凤岩、李乙、冯少先、赵太生

合奏曲:黑土歌皇城根儿江南春说书调

独奏曲:风雨铁马越调沙漠之旅小上楼

又称:三弦

起源

编辑
秦朝时称为“弦鼗”。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构造

编辑
张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身两面蒙以蛇皮。1920年代出现加弦三弦,并未普及。北方的三弦一般长122厘米,称为“大三弦”,南方三弦一般长95厘米,称为“小三弦”。

  • 琴头上端为锄头状,或饰以象牙片或骨片,下开弦槽及弦轴孔,左边装2弦轴,右边装1弦轴。

  • 琴颈上接琴头,下接琴身,琴颈上端为山口,琴颈几乎全为无品指板,指板与皮膜在同一水平面,琴颈下端一段向背弯曲与连接琴身。

  • 琴身又称琴鼓,略程方形,以原木凿空,或以木片胶合成木框,两面蒙以蛇皮。

  • 皮膜

    三弦

  • 音色

    编辑
    三弦的音色干涩,音量大。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经肖剑声的改革,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用于地方音乐,亦用于交响化的民族乐团,也有大量的独奏曲和合奏曲。

    演奏

    编辑

    三弦三弦

    坐奏,琴身放在右大腿上,左手按把位,琴身呈45度。三弦弹奏方式,依大小三弦不同作区分,通常小三弦是使用拨片拨奏,大三弦戴假指甲弹奏。

    流传

    编辑
    中国的三弦传入琉球后发展成三线;三线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三味线。在日本有把“三味线”称为“三弦”的习惯。

    三弦是北方大鼓书、苏州评弹等传统曲艺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南管音乐中,属于上四管乐器之一,是演出的基本组合。一些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手(如何勇)也在创作演奏中使用三弦。虽然三弦曾经是最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但在现代与筝、琵琶相比,学习三弦的人要少很多。

    下一篇 四胡

    上一篇 阎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