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眉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育院校建设单位、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学院还是四川省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试点3所高校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眉山分院共建单位、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眉山市职业教育集团总理事长单位、眉山市东坡味道食品产业学院理事长单位。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四川省眉山国民师范学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四川省乐山专区农业学校;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两校合并组建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截至2024年3月,学院占地面积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5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060.69万元;设有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高职招生专业30个;有教职工536人,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创办时间1927年主管部门四川省学校官网https://www.msvtc.edu.cn图集目录1办学历史▪追根溯源▪合并发展2办学规模▪院系专业▪师资力量▪教学建设▪对外交流3学术研究▪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学术资源4文化传统▪形象标识▪精神风貌5现任领导6知名校友基本信息
追根溯源
眉山师范学校
1927年春,建立的眉山国民师范学校乃眉师前身,学制两年,培养中师学生。
1929年秋,学校停办。
图书馆
大道
教学楼群
景观大道
景观大道
三苏文化墙
校门外樱花盛放
校园俯瞰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学生食堂
学生宿舍楼群
学校大门
学校教学楼群
艺术中心
运动场
中心小花园
足球场
1939年,在原国民师范校址文庙(现址),先后由眉山、彭山、青神三县联办短期师训班和由眉山专署主办眉山专区师资训练班。
1942年春,四川省立眉山师范学校成立。
1949年12月,眉山解放后,眉师转变成社会主义的学校。
1950年2月,定名为“四川省公立眉山师范学校”。
学生宿舍
1951年春,改名为“川西眉山师范学校”。
1953年春,更名为“四川省眉山师范学校”。眉师丹棱师范班及洪雅、青神、夹江等师范学校先后并入眉师。
1956至1962年,学校曾设函授部,培训眉、彭、丹、青、洪五县在职小学教师。
“文革”十年动乱,使眉师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受严重破坏,校舍、教具大量散失,万卷图书荡然无存,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94年,国家教委中师联检组对眉师办学标准化进行检查验收,获得优秀称号。
眉山农业学校
1958年7月,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乐山地区新办一所普通中等农业学校,校址设在眉山县城大东街,定名为四川省乐山专区农业学校,并接收郫县农机校1956年、1957年代为招收的农学专业学生330人。
1959年,招收农学、植保、牧医专业学生214人。
1960年,增设水利专业,招收农学、植保、牧医、水利工程专业学生243人。
1961年,国家发生经济困难,5月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精简压缩学生164人,教师21人,职员23人,余下的师生停课下乡支农;8月,全部师生返校,学校被宣布暂时停办;9月,学校为乐山地区代办抗大式政治学校,命名为四川省农村人民公社干部学校乐山分校。
教学大楼
1962年元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乐山农校与四川省冶金工业学院的校舍进行对换;元月底,乐山农校即迁往峨眉山市马路桥冶金工业学院校舍办学;5月,第一期公社干部学员结业,学校奉命撤销;7月学校又奉命复校;9月,因冶金学院又不在眉山办学,学校又由峨眉山市马路桥迁回眉山原校址办学,马路桥校产移交给四川省中药学校。1968年10月,乐山地革委通知学校停办,校舍被7862部队占用。
1969年,学校奉命将校舍、设备等大部分校产移交部队使用。
1970年,教职工被集中到乐山高级中学学习,同年10月乐山地革委通知乐山农校撤销。
1972年6月,乐山地革委通知乐山地区农业学校恢复办学,并将夹江水电校并入农校,校址定在洪雅县阳坪农场。
1973年,主要举办半年制农技培训班。
1976年,省、地两级财政拨款45万元,在峨眉山市符溪原乐山地区拖拉机站站址为乐山农校建新校舍。
图书馆
1977年元月,学校迁至峨眉山市符溪新校舍办学。1981年年底,与部队达成了收回眉山校产的协议。
1982年,省、地主管部门到眉山实地勘查审定了学校总体建筑规划方案,利用部队给予的105万校产赔款在眉山县东门外原农校农场重建校园,1983年底新建校舍主体工程峻工。
1984年2月,学校整体迁回眉山新校园办学。
1985年,乐山撤地设市,学校更名为乐山市农业学校。
1997年,乐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学校划归眉山地区管辖,更名为四川省眉山农业学校。
1996年,学校通过四川省教委办学水平评估验收,被命名为办学水平优秀级学校。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部级重点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1999年,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办学,实施“3+1”中专大专套读模式。
2001年,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班。
合并发展
2002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眉山师范学校和眉山农业学校合并组建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被四川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育院校建设单位。
2016年,被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司法厅认定为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18年8月1日,学院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2021年4月8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和眉州东坡集团就共建“眉州东坡川菜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9月30日,通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的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验收。
2022年,眉山交通职业技术学校整体并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院设有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高职招生专业30个。
教学单位 | 招生专业 |
---|---|
师范教育系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 |
农业技术系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园林技术 |
商贸旅游系 | 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 |
工程技术系 | 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测量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文化艺术系 | 英语教育、汉语、健身指导与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 |
中等职业教育部 | —— |
继续教育培训部 |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536人,其中博士22人(含在读5人),硕士247人,博硕士占比49.3%;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82人,占比19.6%。现有340名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198人,占比58.2%。有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省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等教师发展平台,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教育部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四川省农业丰收奖获得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拔尖人才、菁英人才、眉州名师名匠等。
类别 | 名单 |
---|---|
国家级体育骨干教师(1人) | 胡洪安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 农业技术与管理教学团队(负责人:周建华) |
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 程雪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校园一角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省“双高”建设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专业建设重点专业1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四川省职业院校示范专业3个;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5门,立项建设国家以及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入选农业农村部首届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资助项目2项;有现代学徒制专业8个、“1+X”试点专业18个。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入选省级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2本。
2018年以来,学校立项省级“三全育人”试点系部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学校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85项;学生获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266项,获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29项。 2018年,该校王元珑教授主持的《弘扬中华竹艺、发展乡村经济的社区职教改革路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生获奖
2014年至2016年,学院学生参加校外技能大赛获得40个奖项,其中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传统功夫茶艺技能和电子商务技能获得川渝片区一等奖,学生获“百年世博中国茶文化周推广大使”称号,“无人机直销、维修和行业应用”与“大堡小鹌鹑‘公益扶贫’富硒蛋”两个创业项目获全国二等奖,健身操舞获得全国院校组规定动作特等奖,青年组一等奖。
2017年,学院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4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
截至2024年3月,2018年以来,学校学生获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266项,获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29项。
获得荣誉
四川省级文明单位 | 四川省级卫生单位 |
四川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 四川省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 |
四川省科技创新学校 | 眉山市级园林式单位 |
学院科技支农小分队被中宣部、教育部等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 --- |
对外交流
校际合作
景观大道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与万华化学、杉杉锂电、中创新航、通威太阳能、德恩精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合办有订单班22个;在永丰村建设运行农技推广科技小院,与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连续8年合作举办“一优两高”水稻生产竞赛。国际合作
2017年3月,学院迎来了荷兰Nordwin学院首批食品(乳品)加工专业交换生来校学习;与“一带一路”国家尼泊尔农林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7年11月20日至24日,应尼泊尔农林大学邀请,学院院长徐井万率团赴该校进行了访问交流,双方就两校教师层面的合作研究和访学交流、学生层面的交流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了共识,签订了两校合作框架协议。
科研机构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建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眉山分院。
类别 | 名称 |
---|---|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眉山分院 |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教师主持研发杂交水稻、果树新品种5个;2019年以来,立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19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2项。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1200余篇,获专利发明专利24项。
2014年至2016年,学院教师主研的“眉红脐橙”水果新品种获眉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专业教师主研的水稻新品种宜香优800获眉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新品种冈优169获眉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学院立项了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40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2018年,学院立项省级课题23个、市社科课题2个、院级课题32个;完成课题结题省级课题12个,市级课题6个,院级课题38个;获得市(州)县院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教师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3个,市级奖项6个;纵、横向科研经费达19.2万元。
序号 | 完成人 | 项目名称 | 届次 | 级别 |
---|---|---|---|---|
1 | 张望 |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 | 第十二次 | 二等奖 |
2 | 张雪艳、黄玲、伍成艳、张逊、刘莉 | 《乡村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十二次 | 二等奖 |
3 | 杨光辉 |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 第十二次 | 三等奖 |
4 | 袁娇 | 《“山海”中的“红棉”--小学德育文化的教育人种志研究》 | 第十二次 | 三等奖 |
5 | 胡先酉、孙开中 | 《三苏教育思想启示研究》 | 第十三次 | 三等奖 |
6 | 伍成艳 |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理念与路径探索》 | 第十三次 | 三等奖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67.7783万余册。
中国大唐图书馆
学术期刊
教学大楼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由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内部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办于2004年12月。内容涵盖理、工、文、法、经等领域,重点刊载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及应用成果。主要栏目有:职教论坛、教育探索、科技纵论、教学经纬、科技应用、百家争鸣、专题研究、经济论坛、学生论坛等。每半年出一次刊,每年1月和7月出刊。形象标识
1、校徽外观
校徽由中心图案和外环组成。中心图案的“M、Z、Y”系学院名的汉语拼音缩写;“1927”系学院的建校时间;外环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学院”的汉语名和英文名。
校徽
校徽的主色调有绿、蓝、红三种拟选颜色;绿色命名为生机,蓝色命名为奋进,红色命名为辉煌。
2、校徽寓意
(1)图案似一只振翅奋飞的雄鹰,寓意师生志存高远,拼搏有为;
(2)图案似一双明亮深邃的眼睛,寓意师生渴求知识,勤于思索;
(3)图案似一桅高高扬起的风帆,寓意学院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4)图案似一脉气韵生动的山水,寓意学院依山傍水,如诗如画。
精神风貌
校训:诚信自强,笃学精业。
校风:求实创新,和谐发展。
教风:厚德博学,爱生敬业。
学风:乐学上进,善用擅技。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代贤军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刘兴勇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胡洪安、陈光辉 |
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 彭书君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梁昌秋 |
参考资料: |
姓名 | 备注 |
---|---|
罗冬灵 | 四川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
肖忠良 | 眉山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
杨玉仙 | 曾任眉山市副市长 |
李亚非 | 眉山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
周建华 | 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
拉叶建平 | 乐山市农业局副局长 |
万晓翠 | 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
彭金祥 |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巴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