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 编辑

中国传统建筑

石牌坊石牌坊

石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用石材修建的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更被海外当作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石牌坊

外文名:Stone arch

拼音:shí pái fāng

概念: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等所立建筑物

形式: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

作用: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释义

编辑
建筑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石牌坊(shi pai fang)

英文名称:Stone arch

牌坊之最

编辑

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坊

牌坊最多的城市: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北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北京明十三陵 石牌坊北京明十三陵 石牌坊

最小的牌坊: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楼在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内名为"知鱼坊"。

最小的牌楼:位于北京颐和园内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石牌楼:昌平十三陵有一个北京最大的石牌楼,总宽28.86米,高14米。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建于明朝嘉靖19年(1540)。

石牌坊巡礼

编辑

明皇陵石牌坊

明皇陵石牌坊明皇陵石牌坊

北京明代陵墓外面的大红门前,有石牌坊一座。整个牌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牌坊用纯一色的汉白玉雕制而成。柱石的上方刻有麒麟、狮子,夹柱石的浮雕有双狮戏彩珠,牌坊上还雕刻着其他怪兽云纹。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三门四柱。高6.80米,宽6.3米。明天启年间,因土王覃鼎征战有功,朝廷赐建牌坊一座。整座牌坊上刻有“荆南雄镇”,反面刻有“楚蜀屏翰”。整座牌坊上刻有“土王巡游”、“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正面两角有浮雕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配有石狮。牌坊于案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明兵宪石坊

时代:明

地址:山西省和顺县城中和街北门

石牌坊全名“兵宪石坊”。明末山东按察司昌平兵备道付使药济众的门生---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为药济众所立。

牌坊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石牌坊,由八十八块巨石建成。明间宽3.3米,次间宽1.7米。主坊通高9.57米,面阔8.5米。重檐歇山顶,由四根霸王柱支撑。中间两柱高5.9米,旁边两柱高4.6米。每根柱前后各护有戗石两块。每块戗石上雕有大狮一,小狮二,共24只。石柱前后两面刻茶花、牡丹花纹。石柱之间的梁枋,明间用镂刻麒麟园环图案联接。明间梁枋长3.3米,刻“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按察司付使药济众”十九字,上款“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门生刘弘光”,落款“山西辽州和顺知县路从中、典使陈应奎、儒学教谕赵志弘,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孟冬吉日建”。上层横坊刻:“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再上是石匾,刻“陵京锁钥”四个大字。明间檐下置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两边刻“双凤朝阳图”。顶部出檐刻斗栱式庑殿顶。次间下檐正脊置雕花立柱,承接上檐。

石牌坊群

编辑

隆昌石牌坊

位于中国四川省隆昌市境内,现存清代时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分别分布在隆昌县城北关和南关,其中北关(道观坪)7座,南关(春牛坪)6座,另有4座分布在相应村镇。在中国其它省份也偶见石牌坊,但唯有隆昌的石牌坊群是呈规模、分类别出现的,且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寓意深远,实属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和完美的艺术价值。2001年06月25日,隆昌石牌坊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

17座石牌坊有着17个动人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两侧也分别刻有善长芳名、立坊年代以及象征“善”“福”“寿”等浮雕。无论是功德牌坊、警示牌坊、节孝牌坊还是百寿牌坊,在修造、雕刻、篆写文笔等方面都极其讲究,因此,石牌坊的“高”、“精”、“理”尽显突出位置。“高”指牌坊要有气势,“精”是雕刻工艺精致、用石独特讲究,“理”则是牌坊上刻写的文字、图案颇具深刻的思想内涵、高深的文化和生活哲理。每座上面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这些牌坊均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其建筑格式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清石仿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左右。牌坊南北向古驿道延伸尽头为界,东西向以石牌坊两侧向外延伸15米为界。从北到南分别是:郭陈氏节孝牌坊、王宫山门牌坊、锄莠安良碑、牛树德政牌坊、孝子总牌坊、刘光第德政牌坊、肃庆德政牌坊、郭玉峦功德牌坊、舒承浞百岁牌坊、节孝总牌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寿德政牌坊、觉罗国欢德政牌坊、郭王氏功德牌坊等。 在几次拍摄隆昌石牌坊的过程中,使我领略到一座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其蕴藏的寓意和小城浓郁、奇特的文化氛围,身临其境中,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浸透你的身心,你会对中国古老文化艺术植根于伟大中华民族之林的智慧与光芒而骄傲。它将一如既往地激励着后人,勤劳智慧、善美孝道、清廉守法。

典故

永远做不完的“善”事

在隆昌石牌坊群里,人们都会惊奇的发现有的牌坊正门上刻的“乐善好施”的“善”字没有中间的两点。据当地的老人解释说,“善”字没有中间两点是表明善事永远都做不完。一个善字,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石牌坊,它的来历传说很有意思:从前隆昌有个强盗出身的绿林好汉,领了一帮兄弟占山为王,可是好汉遇到一次注定的机缘,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他改恶从善,兄弟们也“放下屠刀”,在他的领导下做起了生意。后来这帮好汉居然经商成功。为了纪念他们这种强烈的“反差”,人们修起这座“警示牌坊”,警示后来人千万莫走他们从前走过的邪门歪道。

隆昌巡礼

乐善好施”石牌坊

这是一座气势异常宏伟的“乐善好施”石牌坊。它在 “文革”时好几次险被拆除,它能完好的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这要归功于当地一农家,借用了牌坊的两根立柱来使自己的房屋更加稳固(由于房子的存在而幸免遇难)。

觉罗国欢宣慈惠坊

这条石板路与牌坊的关系看似不直接,但细想起来关系密切。因为这条路的存在,有多少隆昌的生意人,告别家乡,把年轻的妻子留在空寂的家闺房,沿着石板路走向迷茫的商海,而妻子们只能把望穿秋水的目光投向石板路的尽头……

肃庆德政牌坊

这是一座由民众共同集资修建而成的德政牌坊。据介绍是当地百姓为了表彰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6)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而修建的。其为官期间为民办实事,且清政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激励后来官员,便自愿捐银出钱为肃庆修建了这座德政牌坊。

郭玉峦功德牌坊

据说他在清朝道光年间任忠义大夫时,购千余亩良田,其所收租金大多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其救贫扶困之举得到首肯,后为其建立功德牌坊以示表彰。

郭王氏节孝石牌坊

坐落在县城北面的郭王氏节孝石牌坊,所表彰的是一位郭氏的妇女。她二十三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育成人。两个儿子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守节、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批准,建郭氏节孝牌坊。 隆昌石牌坊的修造是及其精美的,大到牌坊的气势、篆刻,小到每个细节都极其完美。这便是郭王氏节孝牌坊的一个局部。它讲的是郭王氏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育成人,两个儿子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的故事。这个局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花鸟、动植物等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书法刚劲有力,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著名群落

编辑

漳州牌坊

这四座被评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它们分别位于市区香港路北段双门顶明代石坊,即“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及新华东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简易”坊和“闽越熊声”坊。四座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三间,五楼,十二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台名将蓝理、许凤立,威武雄壮,坊都有5处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漳州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形象生动,典型地表现了漳州传统石雕艺术既精致典雅又豪放流畅的特色。

各种石牌坊

牌坊均是石坊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悉为三间五楼十二柱。各楼顶皆置鱼形脊饰,檐翼解都有潇洒自然的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大体硕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飞禽、瑞兽、人物等,活灵活现。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浓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漳州市区这四座牌坊,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牌坊街

潮州位于广东省,这里自古人才辈出,潮州的文化底蕴雄厚,那遗留下来为数众多的石牌坊见证了这一切。曾经一提及潮州的太平路牌坊街,让不少的潮州人引为自豪的。曾经潮州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一大乐事,这里的亭就是指的石牌坊,潮州人称其为石亭。潮州城中累计建设的石牌坊有150多座之众,其中太平路有47座,规格最高最为精致。因此太平路也被称为牌坊街。经过各方的努力,牌坊街的23座石牌坊被重新修复,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这二十三座牌坊分别是:

1、十相留声坊:位于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十相留声坊”,是记念唐朝时期任潮州刺史的(韩愈)韩文公,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并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潮人为此而立坊纪念。

2、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头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为大理寺评事郑崇重建。” 郑崇(1389-1453),字秉义,号古城,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3、玉署仙班坊:重建于石牌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刘起振(1648-1751),字颖之,海阳田头(今属潮州溪)人。

4、秋台坊:原在太平路砖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为尚书王大宝建。”王大宝(1091-1165),字元龟,宋海阳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官至礼部尚书

5、赐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赐锦重光坊,在大街。为国朝甲辰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邱轩昂(1690-1763),字元澍,号名亭,清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

6、吴楚重镇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吴楚重镇坊,在大街甲第巷口。为侍卫、湖北总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阳县城(今潮州市区)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举人,七年二甲武进士,授御前三等侍卫,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

7、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吴一贯,字道夫,海阳县上莆都(今属潮安彩塘镇水美村)人。

8、台省褒封坊:在今潮州市区太平路猷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台省褒封坊,在大街。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李春芳系李一庄的大伯父。李春芳,字资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广东顺德知府。

9、两京科道坊:原在太平路下水门街口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两京科道坊,在大街。为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郑安,字康民,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10、侍御坊: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为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一号惟道,明海阳(今潮安龙湖)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

11、诰敕重封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诰敕重封坊,在大街。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建。”

12、少司马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马坊,在大街。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翁万达,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浦镇)人,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13、盛世元凯坊:原在太平路光街口。雍正《海阳县志?坊表》:“盛世元凯坊,在大街。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崇祯戊辰为明崇祯元年(1628)。

14、宗伯学士坊:原在太平路载阳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学士坊,在大街。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黄锦(1576-1658),字孚元,一作絅存,号絅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

15、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书坊,在大街。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樌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

16、柱史坊:原在太平路柳衙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为御史许洪宥建。”许洪宥,字舜仁,海阳(今属潮安龙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著有《龙江集》、《南台日录》、《易经管见》等。

17、理学儒宗坊:太平路羊玉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学儒宗坊,在大街。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

18、圣朝使相坊:太平路英聚巷口北侧。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圣朝使相坊,在铺巷口,状元坊次。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坊字北镌“覃恩三锡”。

19、状元坊:在太平路状元亭巷口北侧。下枋镌“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状元”二字由饶宗颐先生重书,朝北为篆书,朝南为榜书。

20、文宗方伯坊:在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为福建左布政黄琮建。”黄琮(1552-1640),号玉田,又号韩江侣石山人,明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21、四进士坊:在太平路四进士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四进士坊,在大街。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明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

22、七俊坊:在太平路东门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七俊坊,在东门内。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嘉靖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

23、恩光洊锡坊:太平路东门街口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恩光洊锡坊,在大街。为封尚书翁玉建。”翁玉(1474-1549),字文璜,号梅斋,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鮀浦镇)人,明兵部尚书翁万达之父。翁万达于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第,随着仕途的青云直上,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赠。

贞节牌坊

编辑

基本信息

名称:贞节牌坊

拼音:zhēn jié pái fāng

石牌坊石牌坊

解释:古时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指坚贞不二的标志。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为儿子挣座贞节牌坊,还有点意思,没有儿子,没有希望。”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牌坊定义

“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地理位置

位于道州县城内寇公街,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618年),为明朝进士何朝宗而建,又名“恩茶进士”坊,坊高11米,面间6.6米,全用细砂石坊木结构建造。坊楼阁式,四楼三重檐,坊额浮雕图案构思巧妙,雕工精细、丹凤、游龙、雄狮、流云、人物故事缕雕栩栩如生,为历朝之珍品。197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评判

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然时至现今,对于“贞节牌坊”的批判已经由过去对传统封建的否定变得理性化:

从道德上说,贞节,是对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斯守,不与他人。但是,从古至今,战争,灾难,人为不断。守寡妇女无数,而立贞节牌坊者可数。物以稀为贵,货币天然是金银。可见,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帝皇为其立牌坊!这并非君主无聊之作,这是人们为爱情的守墓人最高的荣誉!

石牌坊石牌坊

进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不责众,自宋代开始,宋律已经有条件地允许妇女"休夫",如:夫外出三年不归者,妻可出...如同今天我们的婚姻法,分居两年,宣告失踪,死亡都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一般...对于已婚妇女,我们从古到今都不会没有限制地保护,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须要!

可见,我们的先祖对于妇女是否保守自己的贞节并没有强加于其身,贞节牌坊只是从物质和形式的结合上将爱情的更高境界给予推崇,这是人类社会有别于兽类社会的表现之一。窃想,不论古今,人们对"风流寡妇"是褒是贬??现代的法律对婚外情是否定罪?举轻以明重,丧夫风流者只能在道德上被遣责...如果这样,对于丧夫者立牌坊是毒害,对于风流者是遣责...那么,是否丧夫者改嫁就是此类人的最完美结局...婚姻自由,是指人民有结婚的自由,也有不婚的自由,这叫才做"权利"。

贞节牌坊当然只能授予放弃再婚之人,如同我们考会计师要求大专学历,考医师要求医科出身,考律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限制是应该的,不然“贞洁”就变得一文不值了。所以说,侮辱了贞洁牌坊的人,你这是侮辱纯洁的爱情,你是侮辱先人的智慧,你是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何为贞节牌坊呢?所谓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牌坊这种东西到已经完全成为历史。偶尔你会在田间,或者有着古老历史的乡村中看到几座,它们已经成为文物部门保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