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等郎 编辑

地方戏曲

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是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创作的一台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地方戏曲。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十二月等郎

艺术特色:是一个苍、凄婉的苍老女声

简介: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地方戏曲

地区:湖北省荆门市

戏曲简介

编辑
简介

十二月等郎剧照十二月等郎剧照

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是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创作的一台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地方戏曲。该剧根据荆门市青年作家黄发清的中篇小说《乡村留守》改编。编剧盛和煜,剧作家,多次获得文华大奖等奖项;导演张曼君,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导演,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十二月等郎》是一台聚焦农民现实生活的现代戏曲。该剧以江汉平原长湖村为背景,刻画了一群因男人外出打工而留守乡村的女人们,她们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由无奈的被动留守到主动的奋发创业,由传统的依附男人到现代的自立自强,最终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穿越了贫困与寂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方热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该剧运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音乐手段,大胆而严谨的无伴奏演唱方式,把江汉平原远流长、清新优美的花鼓戏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向观众描绘了一幅江汉平原农村的生活画卷,而且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我国现代农村的社会变革历程。

艺术特色

《十二月等郎》主题曲的领唱,是一个苍凉、凄婉的苍老女声:“正月里等我的郎唉,是新年哟”。接下来,年轻、青春,却依然含有愁怨的女合声,代替了这个略显悲怆的声音。

正月里等我的郎唉,是新年哟

情郎我的哥哥哟,一去大半年。

没得哪一天,站在妹面前,

站在妹面前,郎呐……

伴奏的二胡,江汉平原最常见的民间乐器。旋律是舒缓而忧伤的。歌词中的“哥”,必须唱成江汉平原的土音“锅”,而不是普通话的“戈”。在故乡土音里,“哥”、“歌”不分。而在中国民间的情歌中,“哥”就是“歌”,“歌”就是“哥”,谁又分得清!

五月等郎曲是凄悲的,因为当家人去世了,其中“凉水能点灯”一句,富含哲理,却又纯然是民间的信念。

“五月里等我的郎唉,是清明哟,

情郎我的哥哥哟,话儿讲得明。

话儿讲得明,凉水能点灯,

凉水能点灯,郎呐……”

七月等郎曲是男女声混合唱。粗犷的声音、欢快的旋律,似乎透出几许出外打工收获的快乐。“岔上我的妹妹,街上扯衣裳。”“岔”,在家乡话里,是“邀约”之意。确实,在我的记忆里,在家乡,给自己的女人,“扯”一身新衣裳,和城里人买钻戒,情意的醇度和浓度,都是一样的。

民间的情歌,通常都有它“粗鄙”的一面。九月等郎曲就合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这一点“粗鄙”:

“九月里等我的郎唉,九月九哟

情郎我的哥哥哟,是我的心头肉。

妹的心头肉,怎么舍得丢,

怎么舍得丢,郎呐!”

这恰到好处的“粗鄙”,体现在一“肉”字上。我发现,作曲者在这样显眼的一个楚音上,却没有像京剧那样,采用楚音“ru,如”,而是使用的普通话“rou”。如果采“如”音,这首民歌风格的情歌,民间和地域色彩会更为浓烈。(摘自程宝林-《故乡送我一支歌》)

其他信息

编辑
相关信息

该剧自2005年1月25日上演以来,已在荆门城乡公演200多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为了宣传推广《十二月等郎》,让先进文化走近百姓、服务群众,实现精品意义的最大化,荆门市开展了《十二月等郎》“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校园”、“走进机关”的演出活动,带动了全市群众文化的繁荣,中央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以《荆门花鼓守望乡土》、《中国文化报》以《“十二月等郎”走进万人心》为题进行了报道。2006年11月,该剧参加了“极目楚天舒——北京·湖北文化周”展演,11月26日、27日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两场,受到了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工的好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京报等首都各大媒体及新浪网与国内知名网站争相报道演出盛况。 2007年9月,《十二月等郎》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迎接党的十七大,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戏剧展演”。除在剧场演出外,剧组还专门到奥运工地、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北京昌平郑各庄村为农民工、村民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十二月等郎》还先后荣获湖北省第八届楚天文华奖剧目奖及7个单项奖、2005年至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提名剧目、全国地方戏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十二月等郎》为了方便下乡演出,有精装、简装及清唱三个版本,在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的观众演出。

所获奖项

2005年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

2006年荣获湖北省楚天文华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第一名;

2007年荣获2005-2006年度国家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和文华剧作、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单项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最受观众喜爱剧目”;

2009年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2010年荣获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下一篇 黄荆

上一篇 赣南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