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 编辑

河南洛阳境内山脉

龙门山龙门山

龙门山(The Longmen Mountain,용문산)位于洛阳城南的伊阙峡谷中,由大治水中所开凿。又称伊阙山、阙塞山、阙口山等。龙门山原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禹凿龙门,使之分为东西两半,龙门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龙门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龙门山色”位居洛阳八大景之首,山中分布有龙门石窟、龙门十寺、龙门山森林公园、凤翔温泉、龙门国家湿地公园、银杏仙庄、龙门生态农业观光园、龙门高山牡丹园、中国国树园等诸多景点。龙门山海拔303.5米,属熊耳山脉分支。地形上属低山丘陵,山势平缓,植被极为茂盛。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龙门山

外文名:The Longmen Mountain용문산

别名:伊阙山、阙塞山、阙口山

所属山系:熊耳山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

走向:自西向东

海拔:303.5 m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

景点级别:国家AAAAA级

著名景点:龙门石窟、龙门十寺、龙门山森林公园

地理环境

编辑
龙门山东接万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濒洛阳盆地,西接宜阳丘陵。具体范围,东至郜庄到水泥厂的小道,南至乾元山南山脚和魏湾,西至洛栾公路西五百米,北至龙门镇北公路和铁路桥,面积9.21平方公里。

龙门山系嵩山山脉之分支,走向由西向东,至龙门突然断裂,分成东、西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河谷宽150—300米),形成一座天然“石阙”,故古称“伊阙”、“阙塞’’。

伊阙西山,古时称钟山、天竺山,俗称昆脊里山。海拔263.9米,与河谷高差116米,山之北有红石沟,山之南有梁沟、岔子沟、柿树沟。

东山因古时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海拔303.5米,与河谷高差166米。山之北有青山琵琶峰,南有罗圈沟,万佛沟、吊桥沟、乾元沟,均由西向东开破山梁。

两山南北坡度较缓(20—30º),临河山势陡峭(60—85º),山顶坡度较缓 (在15º左右)。伊水西岸的石窟区,悬崖峭立,气势壮观雄伟。

龙门山峰巅,视野开阔,北望古都洛阳和北邙,南望鸣皋山(亦称九皋山),西望宜阳山,东望嵩山,岗岭起伏,层峦叠翠,青山隐隐。

历史沿革

编辑
龙门山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

禹凿龙门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洛阳龙门山洛阳龙门山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伊阙之战

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白起擂鼓台,位于龙门桥东边,据说那里就是伊阙之战时,白起擂鼓助战的地方。

开凿石窟

过去认为,龙门地区石窟的营造自北魏至宋,实则不然。

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

东、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

北齐,药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齐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

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主要景点

编辑

龙门石窟

龙门山现存窟龛约2100余个,佛塔40余座,题记碑碣3860种。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中唐窟数量最多,约占2/3,典型洞窟有潜溪寺、奉先寺、看经寺等;北魏次之,约占1/3,典型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

西山石窟雪景西山石窟雪景

洞窟造像多为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养人和佛传、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龛凿有11尊雕像,主佛卢舍那佛高达17米;万佛洞南北两壁满雕石像达1.5万尊,均属唐代造像杰作。碑刻题记数量居全国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书法之作。

龙门十寺

龙门十寺,指唐代时期,洛阳龙门山分布的十所木构寺院。分别是:香山寺、奉先寺、广化寺、敬善寺、菩提寺、天竺寺、乾元寺、宝应寺、胜善寺、龙华寺。

龙门广化寺龙门广化寺

森林公园

龙门山森林公园,是洛阳市四大森林公园(小浪底、周山、上清宫、龙门山)之一。2002年建为森林公园,园内种植有3000亩樱花、桃花、梨花,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游玩,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龙门山森林公园龙门山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龙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南部,以阙南湿地为依托,规划范围北至龙门漫水桥,南至草店伊河大桥,总面积306.9公顷。

该公园以“林泽芳洲”为主题,分别以伊河及伊阙(龙门山、香山)自然景观风貌为自然生态线索,以唐代歌咏龙门及南部湿地的诗歌、园林文献历史资料、山水绘画为历史人文线索,着力打造槐香古道、柳荫西涧、伊沼荷香、纤鳞鹭影、烟雨望阙、东篱白荻、魏湾朝晖、芳洲晚渡、竹溪月色、晓雪冰河等十大景点。

该公园是龙门园区构建具有唐风的自然山水园林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座文化型生态湿地公园,生态与人文并举,集生态保护、湿地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突出体现龙门独特的湿地特色与唐代人文精神高度。

按照规划,公园将以保育湿地生态基底为基础,以再现龙门文化基因为内涵,将大唐诗文化、茶文化、名士文化、禅文化,借助贯穿湿地的唐代洛宛古驿道,让游客在湿地山水环境下“零距离”感受大唐神韵。

2013年5月,龙门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对外开放。

凤翔温泉

龙门·凤翔温泉,是一处可媲美世界温泉的圣地,自龙门西山地下1500米处涌出,经千年岩层蕴孕而成。出水口温度达76℃,泉水中富含33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有很高的医疗与养生价值,被誉为“千年古汤,天赐奇泉”。龙门·凤翔温泉,身处千亩龙门森林公园中,成倍隔离城市噪音,百倍增补空气负离子含量,稀缺的大自然环境无法复制。

龙门张沟村地处丘陵地带,温泉分布密集,据专家探测张沟村为国内罕见的高温温泉区,出水温度达98度。张沟村的金龙泉自古就是远近闻名,以前方圆几十公里的居民经常到这里取水用。这也是张沟村民自古至今长寿老人比较多的原因。由于缺乏成熟的开发经验,温泉资优势并未有效发挥,此次龙门温泉第一村的打造,将动员全村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将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张沟村离洛阳市政府仅7公里,还处于5A级龙门石窟风景区范围内,这样的地理优势,国内也是少有,这也是凤翔项目落地在张沟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银杏仙庄

银杏仙庄位于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龙门西山,是国内首家以“银杏文化”为底蕴的温泉度假庄园,占地1500余亩,是集温泉养生、生态餐饮、休闲度假、商务接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园区。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高山牡丹园

龙门高山牡丹园,即龙门东山千亩高山牡丹园,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东山,项目与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遥遥相望,紧邻龙门东山宾馆,由河南楚天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是龙门园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12年、2013年被纳入省、市重点工程,是2017年洛阳市重点培育建设的12个沟域经济示范区之一。

中国国树园

中国国树园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2008年4月,中国银杏年会常务理事会在龙门西山银杏山庄召开,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在银杏山庄建立中国国树园。市开天辟地公司经过积极争取,中国国树园项目现已立项,项目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

生态农业观光园

洛阳龙门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占地3157亩,总投资2.3亿元,计划2011年完成牡丹种植1300余亩。整个项目由生态牡丹园、珍奇植物园、牡丹文化展示区、房车度假营地、林下动物养殖、游客服务中心等6个功能园区组成,计划2013年建成。

地质构造

编辑
龙门山为单斜构造,倾向北偏东,其地层由古生代的寒武纪(五亿年前)、石炭纪(二亿七千万年前)、二叠纪(二亿五千万年前)和新生代的第四纪全新世(二百万年前)岩层构成,南边老、北边新。风景区地质构造简单,东、西山均为单斜山岩状构造,走向NE80º,倾向NW,倾角25--28º。

岔子沟正断层位于风景区南缘岔子沟,在伊河河心沿断层有热泉出露,水温约40℃。龙门桥正断层,位于龙门公路桥北,断于石炭纪地层中。水文站----香山寺正断层,沿断层岩石破碎,溶洞较多。 风景区基岩中节理发育,成为地表水下通道。节理延伸很远,岩层均为一块一块,影响其稳定性,裂隙系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在水的作用下,沿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溶洞。

风景区裸露的岩石属五亿年前古生代的中寒武纪和下奥陶纪造山运动形成的石灰岩,颜色呈青灰色、灰白色,质地坚硬均匀,宜于雕凿。山顶多的被厚度 不等的中性砂质粘土覆盖,土质肥沃,适于植物生长。

土壤构造

编辑
龙门表层土壤均为石灰岩残积母质上发育而成,土层较薄,且含大量石砾和新生料礓,均属褐土。根据土壤分类上均属褐土类:山地褐土亚类,灰石土土属。根据勘查,龙门西山土壤以少砾质中层灰石土和多砾质中层灰石土为主,其土层厚度一般为0.5米左右,局部山间洼地之土层可达一米以上,其中混有砾石和砂礓,含量约10----30%。土壤较厚,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

水文条件

编辑
伊河发源于栾川县境内秦岭余脉,熊耳山南麓陶湾山谷,流经嵩县、伊川、洛阳、偃师、于偃师的岳滩、杨村间与洛河合流,称伊洛河,汇入黄河。伊河主流全长286公里,汇流面积约6120平方公里。伊河在冬季有结冰现象,汛期为七、八月份,冬季为枯水季节。

1963年在上游建成陆浑水库,由水库到龙门,干流长53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830平方,河床纵比为1∕400,河床内多砂卵石,粒径一般为2----5厘米,少量为10----15厘米,水势奔放,河槽常左右摆动,两岸冲刷严重,洪水较频繁,据明代以来600余年记载,发生洪水40余次,平均十五年一次,洪峰多在七、八月份。龙门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陆浑水库建成前为7180米??∕秒(1937年)。年平均流量为38.5米??∕秒(近28年平均),冬春流量30米??∕秒。非汛期含沙量在0~76.5公斤∕米??。

伊河水温年平均14--15℃,夏季水温21—26℃,有时河水温度高达30—35℃,冬季水温0.1--2℃,基本无冰冻。

伊河历史最高水位系1958年洪水位154.35米,经常水位148.5米左右,最枯水位为148米。计算50年一遇洪水位为152.74米。

龙门拦水闸南北水面长度1.2公里,东西水面宽0.2公里。

植被分布

编辑
龙门山地区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龙门属豫西黄土丘陵山地,属夏雨型大陆性气候。

风景区2004年实行退耕还林,西山农田已基本上全部退耕还林,东山也有一部分农田退耕还林。

现在整个林地面积达到533公顷。风景区现有针叶幼龄林13.8公顷,针叶壮龄林148.3公顷,阔叶幼龄林17.9公顷,阔叶成熟林12公顷。林区林木为三十年代至今陆续栽植的侧柏及其它乔木,总株数40万余株。其中侧柏约32万余株,绿化覆盖面积为192多公顷,东、西山林区覆盖率为55.68%。

伊河两岸、河谷地带,主要是落叶阔叶树生长区。河边及灌渠两旁,高大的垂柳已形成浓密的林荫道。伊阙北口公路桥和铁路桥之间,有一片毛白杨树林,也有少量的椿树、楝树、合欢树等。公路旁的女贞、黄杨、百日红、紫荆、木槿等花灌木已形成树篱。文物保管所内有一株百年以上的乌桕十分壮观。

西山

西山侧柏林基本已经郁闭,近年来又栽植了大片的油松及少量的五角等阔叶树。灌木丛有荆条、酸枣、迎春、连翘等十分繁茂,形成了大片的群落。岩石缝中,也可见野生臭椿、苦楝、合欢等乡土树种生长,红石沟中有成片的秋天叶红的黄栌。

东山

东山上的香山寺、香山宾馆、轴承厂疗养院的庭院,是目前龙门山上绿化较好的地方,树木花卉品种都较丰富。除了郁郁葱葱的侧柏、刺柏和大片的迎春、百日红、玫瑰花外,并引进了银杏、月桂、玉兰、水杉、榆叶梅、红梅、牡丹、木香等珍贵树种和花灌木,已形成了繁花似景的庭院。

东山北部的琵琶峰上,土层较厚,在坡度较大的周围山坡上,侧柏已郁闭,峰顶除侧柏外,近几年栽植了马尾松、栾树、楝树、合欢、椿树等。灌木除遍地野生酸枣外,还栽植了花石榴、黄杨等。在青沟里,有一片密集的核桃林,已遮天蔽日。沟口处,除侧柏外,还有椿树、栾树及黄杨、花石榴等。

东山南部,即香山处,由于土层较薄(大部分在30厘米左右),土壤腐殖质积累不如西山,虽自三十年代起也和西山一样,陆续栽植了大面积的侧柏,但长势不如西山。由于放牧和毁林开荒,有些地方植被破坏严重已较明显,个别地方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树木稀疏。仅万佛沟、萝圈沟一带,林木已郁闭,植被覆盖较好。但种植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侧柏,仅有少量的柿树、黄栌、软枣等。野生灌木酸枣、荆条遍地,也可见野蔷薇、胡颓子、迎春等。

主要植物

(1)常绿树:侧柏、桧柏、千头柏、油松等。

(2)落叶阔叶树:垂柳、旱柳、毛白杨、刺槐、椿树、楝树、皂角、乌桕、鸡爪槭、五角枫、黄栌、荷花、榆树、银杏、火炬树等。

(3)经济树种:核桃树、柿树、大枣树、软枣树、苹果树等。

(4)花灌木:百日红、黄杨、桂花、紫荆、木槿、花石榴、玉兰、迎春、丁香、牡丹等。

(5)野生植物:酸枣、荆条、黄白草、翻白草、鸢尾草、野菊花、野胡萝卜、霍香蓟、野酢浆草、野苜蓿、野苋菜等。还有防风、柴胡、首乌、枸杞子、远志、地丁、大蓟、小蓟、细莘、桔梗、毛茛等中草药。

(6)低等植物有青苔、蕨类等十几种,伊河有藻类等植物。

(7)农作物: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

出土文物

编辑

罗马金币

龙门东山出土的罗马金币龙门东山出土的罗马金币

东罗马金币1981年出土于龙门东山北麓安菩夫妇墓中。金币为圆形,周边不很规整。正面为半身王者像,两侧有十字架,冠顶正中有五角星纹,左边缘处有拉丁铭文“FOCAS”;背面正中为带翅膀的胜利女神像,边缘有拉丁铭文“CTOPIA”。

这枚金币的铸造时间为公元603年至公元610年,相当于隋朝末年。

这枚金币在洛阳出土,从侧面反映了隋朝末年洛阳与西域商贸交流的密切程度。

唐代陶俑

2002年6月20日在洛阳文物部门日前进行的一次抢救性发掘中,从洛阳龙门西山的一座唐代贵族墓葬里出土一批彩绘陶俑。

据介绍,该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三点七米,东西宽二点五五米。墓室和甬道东西两侧均有壁龛,壁龛内的近百个仪仗俑,各具情态,排布整齐,刚刚出土时,色泽十分鲜艳亮丽,随着外界环境的影响,色泽逐渐淡化。经过数日紧张的修复和技术保护处理,风化影响已基本控制。

除百余件陶俑外,此墓中还出土了十余件陶马、陶骆驼、陶猪、陶狗、陶鸡等动物,其造型别致,颇有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另外出土随葬精美的白瓷粉盒、瓷碗及素面铜镜及塔式陶罐等物品。以上合计,共约一百五十余件。

据有关专家讲,在一座唐墓中出土如此多的精美文物,在洛阳唐墓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景教墓葬

洛阳龙门西山现唐代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墓葬遗迹 国内首次发现

2014年1月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宣布,在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发现一处唐代“景教”瘗(yì)穴――唐代基督教信徒的“墓地”。据悉,这种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历史遗存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的景教墓葬遗迹。

专家认为,该瘗穴与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一起,构成唐代景教的最重要遗存,也再次佐证了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这一历史事实。

深山里的十字架洞窟。小型窟龛群东部的一个洞穴,在陡直的悬崖边,表面有数道斜向和直向的凿刻痕迹,洞穴上方的崖壁上阴刻一个略向左倾斜近乎正方形的十字架。

下一篇 偃师区

上一篇 楚顷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