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焯 编辑

清朝学者、书法家

何焯何焯

何焯(1661年—1722年),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号义门、无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寄籍崇明,为官后迁回长洲(今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清康熙四十二(170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曾为皇八子胤禩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而有盛名。他在考据学上很有造诣,对坊间出版书籍的错误都一一订正。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当时人争索何书,更有好事者以重金争购其手校本。他的楷书作品《桃花园诗》简静疏朗,清雅古穆,为书迹中的上上之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何焯

别名:润千、屺瞻、茶仙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661年

逝世日期:1722年

职业:学者、书法家

主要成就:“帖学四大家”之一

出生地:苏州

代表作品:《义门读书记》

家世

编辑
早在元朝末年(惠宗年间),何家在苏州就是世代出名的义门,不仅教育家族子弟,还收授平民学子,因有道义而多次受到表彰。

父族

何焯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思佐、祖父应登、父亲何栋都是县学生。

何焯半身像 何焯半身像

伯父何棅,字与偕,清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进士,第三甲第十一名。顺治十七年任礼部仪制司员外,累迁礼部郎中、江西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何焯赞赏家中父老的品行,决心承继祖辈的传统门风,成人后自号义门。

母族

氏,吴宏基之女。吴宏基经商、善算、善鉴别古器书画,著有《驳证西洋算经集解》《双龙剑传奇》等,与尤侗汪琬为莫逆之交。顺治初,孝庄文皇后指令在苏州采办箔金十万以修补五台山佛像,吴宏基参办,却因此涉讼多年,家产日落,竟穷老而卒。

舅吴斌,号紫臣(1663—1744),是继姜采后裔的艺圃主人。苏州织造李煦曾委托他采罝行宫陈设器具,他仿古制而加变化。1703年,康熙南巡驻行宫,见所陈器具,赞叹良久,欲带他北上办理内府器物。他鉴于父亲前此赔累的教训,捥辞不去。著有诗4卷及《博占画图》、《博雅堂文钞》等,惜均不传。他于1696年移居艺圃。买下艺圃时,慨然同意姜氏子孙在部分宅屋内留居30年,并将亭危桥欹、苔藓没石的故园修葺得依然山峰林立、丘壑闲静,晚年因常倾囊施济而家业凋零。子吴永汉,以第一名入长洲县学,屡考举人不中,家益贫。著《姑苏杂咏》百篇,《松漱轩文集》10卷、诗集8卷,均不传。没后,子孙不能长保名园,艺圃为敬字二房的吴传熊所得。

表舅吴士玉(1665-1733),字荆山,号臞庵,谥文敏。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二甲第二名进士。入史馆二十余年。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纂修、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资政大夫,入直南书房,左都御史,特旨许紫禁城骑马,进礼部尚书。康熙五十八年(1719),吴士玉等奉敕撰《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康熙六十年(1721),与众人奉敕撰《子史精华》一百六卷。士玉好扶植人伦,与徐乾学、韩菼以奖励后进为己任。

吴士玉弟吴士珣(1689-1737),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第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

吴士玉子吴乔龄(1705-1761),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第三甲第八十二名同进士。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1761)任山西泽州知府。

王氏

子女

子:何寿余

有一女曾在何焯回乡丁忧期间,被八福晋留在府中抚养。

《清史稿》记载

编辑
何焯,字屺瞻,长洲人。通经史百家之学。藏书数万卷,得宋、元旧椠,必手加雠校,粲然盈帙。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

康熙四十一年,直隶巡抚李光地以草泽遗才荐,召入南书房。明年,赐举人,试礼部下第,复赐进士,改庶吉士。仍直南书房,授皇八子读,兼武英殿纂修。连丁内外艰。久之,复以光地荐,召授编修。尚书徐乾学、翁叔元争延致焯。寻遘谗,与乾学失欢,而叔元劾汤斌,焯上书请削门下籍,天下快之。圣祖幸热河,或以蜚语上闻,还京即命收系。尽籍其卷册文字,帝亲览之,曰:“是固读书种子也!”无失职觖望语,又见其草藁有手简吴县令却金事,益异之。命还所籍书,解官,仍参书局。六十一年,卒,年六十一。帝深悼惜,特赠侍讲学士。赠金,给符传归丧,命有司存恤其孤。

焯工楷法,手所校书,人争传宝。门人著录者四百人,吴江沈彤、吴县陈景云为尤著。

个人经历

编辑
何焯少时钝拙,14岁后方发奋攻读,学问大进。焯于考据学颇有造诣,年轻时先后拜吴县邵弥、安溪李光地为师,又与太原阎若璩为友,寓居阎家,与阎通宵切磋议论。焯治学严谨,藏书数万卷,凡四部九流,直到杂说小学,无不一一探索考证,辨明真伪,疏清流,各作题识。对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一分辨订正。焯校定两《汉书》、《三国志》,凡议论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里;议论事情,必晓其始末,尽其变化;指点时政,必根据国势民俗,析其利弊。

何焯25岁时以拔贡生进京城,被尚书徐乾学、祭酒翁叔元收为门生。焯秉性耿直,遇事直言辩正,因而常遭妒忌和中伤,徐乾学也对他渐生恶感。焯便上书徐,更求削去门生名义。从此,六次应考被排挤。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南巡,访觅逸贤,经宰相李光地推荐,通过考试,被安排在南书房供职,赐为举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赐为进士,又选为庶吉士。后于皇八子府当侍读,兼任武英殿纂修。康熙四十三年(1704)赐举人,试礼部下第,复赐进士,直南书房兼武英殿编修。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论文与方苞各异。

清·何焯《何义门先生集》作者小影清·何焯《何义门先生集》作者小影

不久,受人诬陷被囚,焯身陷囹圄时,身带着镣铐,仍在朗读《易经》,门外也能听到朗朗书声。因何焯当官后迁回苏州金狮子巷,朝廷便派员查抄何焯府第“赍砚斋”,万卷藏书尽被查收。在查抄的藏书中,未见任何犯上之语,相反却发现了焯退还吴县知县赠送金钱的信稿。何焯作为朝廷高宫,拒收贿赂,且并不张扬,足见其德行清正廉洁。康熙为之感动,加上何焯上奏的数百字《申辩书》笔划端正,事实清楚,词正辞严,觉得何焯犯罪,事出有因,应予见谅。终于发还书籍,仅免其官职,仍在武英殿工作,并表彰他清正廉洁。

何焯出狱后,托病回乡修养。他在南归的旅途上,感念栽培他成才,荐举他为拔贡生的崇明乡亲父老,感慨地写下了一首示歉诗:“江上春生归已久,栖栖九陌竞谁知。一竿自断鲈乡老,不用刘生五字诗。”诗大意是说,我本是海岛春风抚育的一竿青竹,早就想归来感恩示谢,谁知道,我忙碌在京城宫殿整整13年且身不由己。如今,本想沽名钓誉的青竹,折于争权夺利的宦海,断了功名,也断了崇明乡亲父老对我的殷切期望,我无颜见你们,也无心模仿汉代《乐府诗集》中的刘生,任侠豪放,周游天下。

康熙六十一年,何焯于62岁时去世。死后康熙皇帝下诏,复其原官。破例赠予侍读学士,并赏赐金钱,给予立传,回乡治丧,令地方从优抚恤后代。雍正皇帝上位,全祖望写的何焯墓志铭中明确指出无人敢给这位先帝认可的学士立碑,新皇威仪可见一斑。直到乾隆朝,才由其学生等筹措立碑安葬。何焯一生轻资财,重情义,把自己应得的产业推让给诸弟,并经常接济贫困的亲戚朋友。学生中有才学而贫穷的,常常收留在家,接济饮食、住宿、就学,有簿册记录的就有400多人,被学者们称为“义门先生”。

师友

编辑
何焯一生,和老师们的关系非常传奇,先是徐乾学,后是翁叔元,再者李光地。于徐乾学,失欢于“戊辰校文之役”。于翁叔元,绝交于清削门生籍。于李光地,对其早年卖友(陈梦雷)之举颇有微辞。尽管何焯初入仕即得徐乾学、翁叔元青睐,看似平步青云,然好景不长。先后与二师失之交臂,尤以请削门生籍最为轰动。虽天下快之,而何焯却失去入科场的机会。尽管得到李光地赏识,得以入值,也仅能以下等留馆。如此还是不能幸免,或因其狂狷,或因政治波及,猝然之间锒铛入狱,幸得安然无恙,止罪于解任。

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未得理想之师,却结与至交好有。与阎若璩切磋,全祖望为之作墓志铭,三人都为《困学纪闻》作笺。方苞虽与其观点不和,亦服气其矜慎,每有新著问世,皆冀何焯为之审阅纠查。

出版图书

编辑

义门读书记

作者名称 何焯

作品时间1987-6

义门读书记出于1722年,共五十八卷

八贝勒侍读

编辑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李光地推荐,何焯召直南书房。不久“命侍读皇八子(胤禩)府”。康熙离京时,何焯曾侍从胤禩,在紫禁城内南薰殿值守。皇八子胤禩好诗文,曾托何焯之弟到江南买书,然而到了雍正朝,这成了新皇攻击皇八子的把柄,秦道然曾在皇八子和皇九子被新皇折磨致死后供称“允禩在南方买书甚多,这些南方的文士都说允禩极是好学,极是好王子”。意指胤禩借此笼络江南文人之心。古往今来,建藏书楼的普通大臣何其多,皇子买几本就是笼络文人?

墓志铭

编辑
翰林院编修赠学士长洲何公墓碑铭(全祖望撰)

国初多稽古洽闻之士,至康熙中叶而衰,士之不欲以帖括自竟者,稍廓之为词章之学已耳,求其原原本本,确有所折衷而心得之,未之有也。长洲何公生于三吴声气之场,顾独笃志于学,其读书茧丝牛毛,旁推而交通之,必审必核,凡所持论,考之先正,无一语无根据。吴下多书估(书贾),公从之访购宋元旧椠,及故家抄本,细雠正之,一卷或积数十过,丹黄稠叠,而后知近世之书脱漏讹谬,读者沈迷于其中,而终身未晓也。

公少尝选定坊社时文以行世,是以薄海之内五尺童子皆道之,而不知其为刘道原、洪野庐一辈。及其晚岁,益有见于儒者之大原,尝叹王厚斋虽魁宿,尚未洗尽词科习气为可惜,而深自欿然,以为特不贤者,识小之徒,而公之所得自此益远,则世固未之能尽知也。

顾公一生遭遇之蹇,则人世之所绝少者。公天性最耿介,取与尤廉,苟其胸中所不可,虽千金不屑,晨炊未具不计也,每面斥人过,其一往厄穷,葢由于此。初受知于昆山徐尚书昆山之门(徐乾学),举世以为靑云之藉,所以待公者甚沃,而为忌者所中,失欢戊辰校文之役(康熙二十七年),至讼之于大府,遂有下石欲杀之者。昆山谓:“何生(何焯)狂士,不过欲少惩之耳,夫何甚事?”乃得解已而。常熟翁尚书亦延致之(翁叔元),翁之子妄人也,公又忤之,大为所窘,及尚书受要人指,劾雎州汤文正公(汤斌),满朝愤之,莫敢讼言其罪,独慈溪姜征君西溟(姜宸英)移文讥之,而公上书请削门生之籍,天下快焉。然公竟以是潦倒场屋,不得邀一荐,最后始为安溪李相(李光地)所知,相与发明,大义脱落,枝叶醇如也。于是圣祖仁皇帝闻其姓名,召见,侍直南书房,寻特赐甲乙科入翰林,兼侍直皇八子府中。

然忌者滋多,三年散馆置之下等,而斥之天下之人骇焉。寻得恩旨,留浮沉庶常间,洊历内外,艰又十年,始复以安溪荐得召,授编修,然不复直南书房。忌者终无巳时,箕斗交构,几陷大祸,幸赖圣祖如天之仁,兼以知人之哲,得始终曲全,然亦悕矣,方事之殷校尉缚公,马上驰送狱,家人皇怖。公入狱,眠食如故,及所司尽籍其邸中书籍,以进圣祖,乙夜览之曰:“是固读书种子也!”而其中曾无失职觖望之语,又见其草稿有辞吴县令馈金札而异之,乃尽以其书还之,罪止解官,仍参书局。公出狱,卽趋局校书如故。是时诸王皆右文,朱邸所聚册府,多资公校之。世宗宪皇帝在潜藩,亦以《困学纪闻》属公笺疏。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九日病卒时,圣祖方有用公之意,闻之轸悼,特赠超坊局诸阶为侍读学士。

公之卒逾二十余年,而其门人陆君锡畴谓予曰:“吾师遭遇之详,子既熟知之矣,其身后之蹇,亦知之乎?”予曰:“未之闻也。”曰:“吾师最矜慎,不肻轻着书,苟有所得,再三详定,以为可者,则约言以记之,积久遂成《道古录》如干卷,葢亦厚斋《困学纪闻》之流。乃同门有荷吾师嘘拂之力,而晚背之者,窃其书去,因乾没焉,今遂不可得,是一恨也。年来颇有嗜吾师之学者,兼金以购其所阅经史诸本,吴下估人(贾人)多冒其迹以求售,于是有何氏伪书,而人莫之疑,又一恨也。吾师之殁时,值诸王多获戾者,风波之下,丽牲之石(这里指墓碑)未具,近幸得常熟陶稺中太常许为之,而太常遽死,又一恨也。子能为补太常之一恨否?”予曰:“诺。”乃综述其门人沈彤所为行状而序之。

公讳焯,字屺瞻,晚字茶仙,江南苏州府长洲县人也。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因称为义门先生。康熙癸未进士(康熙四十二年)。曾祖思佐,祖应登,父栋,皆诸生。娶王氏,卒,年六十有二,子一。寿余,诸生葬于某乡之某原,其所著惟《困学纪闻》笺行世,而书法尤为时所传云。公与桐城方侍郞望溪(方苞)论文不甚合,望溪最恶口口之文,而公颇右之,谓:“自口口后更无人矣。”葢公少学于邵僧弥,僧弥出自口口,故也。望溪争之力然。望溪有作必问其友曰:“义门见之否?如有言,乞以告我,义门能纠吾文之短者。”呜呼,前辈直谅之风远矣。

其铭曰:“天子知之,宰相知之,而竟坎壈,以尼于时,穹窿山上,带草丝丝”。

(《鲒崎亭集》全祖望,卷十七)

注:

墓志铭中对李光地“大义脱落,枝叶醇如”之评价,可以参考全祖望的《鲒錡亭集外编》卷四十四《答诸生问榕村学术帖子》,其中两句“榕村大节,为当时所共指”及“石斋之学,即万不如榕村之醇……”

榕村:指李光地,概其所撰《榕村语录》。

石斋:明儒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土。(《二十四史》-《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黄道周)“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

成就

编辑

作品

何焯石刻像 何焯石刻像

生平著有《诗古文集》、《语古斋识小录》、《道古录》、《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文集十二卷》、《义门题跋一卷》、《困学纪闻笺》、《何义门集》等

《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是书收何焯读经、史、集部著作后的读书校刊记。

校订《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有名。清末学者李葆恂称“名人批点之书,能启发人神志,而于义门先生尤为服膺”。乾隆五年,受礼部侍郎方苞之约,将其校勘之本付国子监为新刊本取正。与当季藏书名家如徐乾学、毛扆等人交往甚密,故多见孤本秘籍。家有藏书楼“赍砚斋”,藏书数万卷,宋元精椠甚多,小屋三间,盈帙充栋。每书上题跋或署有“语古小斋”、“憇闲老人”、“心好遗书性乐酒德”等字样。另有藏书楼“青阳斋”、“碧筠草堂”、“承筐书塾”、“德符堂”等。藏书印有“太学何生”、“吴下狂生”、“不仕元后人”、“义门藏书”、“青阳斋”、“汉节”、“家在凤岗之北”、“闲官养不才”、“家在桃花西坞”、“逍遥游”、“香案小吏”、“黄绢幼妇”、“文殊师利弟子”、“直夫”、“吾师老庄”、“语古”等多枚。

评介

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

何焯博览群籍,长於考订。校勘古碑版最精。喜临摹晋、唐法帖,所作真、行书,并入能品。时人以为可与晋唐书法家媲美,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曾受命为康熙皇帝写《四书集注》,刻成木版藏于宫内。宫内书籍则大多由焯校勘。雍正皇帝接位前曾嘱焯写《困学记闻》的注解。

下一篇 义门读书记

上一篇 艺苑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