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战之地 编辑
四战之地(拼音:sì zhàn zhī d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商鞅《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地指四面受敌的战略要地。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中文名:四战之地
拼音:sì zhàn zhī dì
近义词:四战之国
出处:《商君书·兵守》
注音字母:ㄙˋ ㄓㄢˋ ㄓㄧ ㄉㄧˋ
语法结构:偏正式
语法属性:作宾语
最早出处
先秦·商鞅《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演变过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四战之地”。
乐毅联合赵国、魏国、楚国共同对付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单独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滑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十分感谢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然而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对乐毅产生了怀疑。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去密告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乐毅明知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去。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动,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很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可乐毅都婉言谢绝了。于是燕惠王任俞乐毅的儿子乐闲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乐闲在燕国三十来年,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围全是邻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历来是军事要冲。况且赵国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战,千万不能去招惹它啊!”可是燕王喜求功心切,没有采纳乐闲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结果燕军大败。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乐闲从此也跑到赵国去,不再为燕王谋划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