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编辑

北京大学的院系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2006年1月11日,北京大学在艺术学系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京大学艺术学系

成立日期:1997年4月

宗旨:美育列为国民教育

创始人蔡元培

艺术教育概况

编辑
北京大学具有艺术学教育和研究的悠久传统。早在五四时期,蔡元培校长就大力提倡美育,发起成立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等,强调应当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且规划了一幅全民艺术教育的蓝图。

在中国现当代,徐悲鸿刘天华沈尹默、肖友梅、宗白华等艺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都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执教。师资与建制艺术学系将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理论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两个研究所:艺术科技研究所和文化产业研究所。艺术学系还设有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为广泛募集国内外各门类艺术和艺术学的图书音像资料,艺术学系将努力建设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以收藏本系购买的和海内外人士捐赠的各类图书音像资料。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将陆续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科历史

编辑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成立,1999年开始招收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年增设了影视学硕士点,2003年增设了美术学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生。

师资与建制

编辑
艺术学系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

设有四个教研室: 艺术理论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还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古希腊艺术研究所、汉画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等。

此外,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

目标与宗旨

编辑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四项目标:

一、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生学位点

编辑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硕士学位点为:艺术学、影视学、美术学,博士学位点为艺术学。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55名。

艺术学硕士点

作为本学科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艺术基础理论、中国艺术史(包括中国舞蹈史、中国音乐史);外国艺术史(西方音乐史、西方戏剧研究等);文化艺术管理(基础理论和具体艺术门类的管理理论)。这些研究方向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具体研究。

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

影视学硕士点

主要研究方向有:影视艺术的基础理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等;

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1名。

美术学硕士点

主要研究方向有:美术的基础理论(包括美术史哲学、视觉文化研究、宗教与美术、公共艺术理论与书画理论等);中国美术史(包括汉唐美术史、中国宗教美术史、元代绘画史、古代装饰艺术史等)、外国美术史(西方美术通史、古希腊美术史、西方现代美术研究等)。

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

书法史论

另外,我系还与我校中文系合作招收书法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史与书法理论;

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

艺术学博士点

为2003年批准的全国第九批博士点之一,2004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影视学、舞蹈学。

学术队伍: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名。

主要教授

编辑

叶朗教授

1938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留校任教,1986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艺术学系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0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1年获得"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美学史的课程建设: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美学原理研究(硕士生课程)、中国美学概论(硕士生课程)、美学前沿问题研究(博士生课程)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美学体系》(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美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等。

彭吉象教授

1948年出生,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0起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教授,1994—199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副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美学原理、影视美学。当前主要工作领域: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4.本人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研究课题:1. 负责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主要学术著作: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3.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4. 《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5. 《影视美学》,彭吉象(北大出版社)。

丁宁教授

1960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1993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著作:《接受之维》(百花文艺出版社)、《美术心理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三联书店)、《艺术的深度》(浙江大学出版社)、《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译著《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河北美术出版社)、《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十月文艺出版社)、《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浙江摄影出版社)等。论文《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艺术史哲学》项目列为199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青年项目;1995年任美国《设计语言》(Languages of Design)国际编委;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获浙江省教委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专著《美术心理学》获浙江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专著《接受之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著奖;论文《论艺术史的作品观念》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暨《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的"首届美术学(论文)学术奖"一等奖;译著《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作为《欧文·斯通文集》(11卷)之一种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二等奖;2001年入选北京市政府"新世纪百人工程"。

朱青生教授

1957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至2004年曾担任北京大学本科改革计划元培计划执行副主任兼导师委员会主任。负责主编中国汉画学会学刊《中国汉画研究》,担任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

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个。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艺术史、美术史研究方法、艺术与考古学研究等。专著有《将军门神起研究—论误解与成形》(北京大学出版社)、《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商务印书馆)、艺术作品的科学分析方法(汉画著录研究)载《中国汉画研究》第一卷(广西师大出版社)等。

李松教授

笔名李凇,1956年出生于湖北荆州,先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获美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10月调到北大,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开设的课程有美术学专题、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概论、中国宗教美术史、中国雕塑史等。主要专著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远古至先秦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古代佛教美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图典·菩萨画》(岭南美术出版社)、《陕西佛教艺术》(台北艺术家出版社)等。1999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首届美术学论文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首届美术学专著学术奖。主要从事汉唐美术史、中国宗教美术史的研究,主持全国艺术学科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美术史”的研究。

袁禾教授

1956年生。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个舞蹈学博士。曾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舞蹈学系副主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长,院学术委员,图书馆馆长。2002年调入北大,现任北大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舞蹈意象理论、传统舞蹈文化、舞蹈原理与鉴赏、芭蕾名作赏析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个,主要专著有:《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另有论文《古代舞蹈艺术的自觉》、《论舞蹈精品》分别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曾被授予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舞蹈学科副主编、古代舞蹈史分支主编。荣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正完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

陈旭光教授

1965年生,浙江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影视艺术、当代文化与艺术思潮、中外电影史等。讲授《影视艺术概论》、《影视鉴赏》、《电影史专题》、《艺术概论》、《当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专题》、《影视文化学》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任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理事,《诗探索》编委,第六至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著有《诗学:理论与批评》、《艺术的意蕴》、《秩序的生长》、《中西诗学的会通》、《电影艺术讲稿》、《艺术之维》、《艺术为什么》、《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等。译著有《世界电影史》等。主编《电影经典:文化形象与心灵历史》丛书(分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俄苏,以及波兰、瑞典等共九卷)。论著曾获北京市第五、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1届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奖等,第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研究会教材奖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个人曾获第八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奖等。

俞虹教授

1955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广播影视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主讲研究生课程:电视专题研究、媒介文化、视听传播艺术;主讲本科课程:影视节目策划、节目主持概论、电视精品节目赏析。主要致力于视听传播艺术与媒介影响研究。在节目主持艺术、电视文化、电视传播与社会变迁互动影响方面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1996年出版专著《节目主持人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修订版2004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1998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三届优秀专著奖二等奖,2000年获中广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首届专著奖一等奖;修订版2004年获中国高教影视学会教材一等奖。主编:《跨世纪中国城市电视发展与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论文《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2003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连续多次担任中国播音主持作品政府奖、全国节目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和“金鹰奖”评委。

下一篇 韩子栋

上一篇 牡丹巧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