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鹞雀赋 编辑
《鹞雀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描写鹞鹰要攫取麻雀,麻雀与鹞鹰斗智斗勇,最终逃出生天的故事。全赋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话和叙述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麻雀与鹞鹰抗争的场面,构思巧妙,语言诙谐。
作品名称:鹞雀赋
作者:曹植
创作年代:汉末三国
出处:《太平御览》
作品体裁:赋
鹞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痟瘦⑵,所得盖少。君欲相啖⑶,实不足饱。”鹞得雀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⑷,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雀得鹞言,意甚怔营⑸:“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倾⑹。皇天降鉴,贤者是听。”鹞得雀言,意甚沮惋⑺。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⑻,捩颈大唤⑼。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蕽多刺⑽。目如擘椒⑾,跳萧二翅⑿。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
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⒀,为鹞所捕。赖我翻捷⒁,体素便附⒂。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舍长⒃,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⒄,莫复相妒。
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⒅,马矢中粟。
词句注释
⑴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
⑵痟(xiāo)瘦:瘦削,不肥胖。痟,借作“消”,一作“瘠”。
⑶相啖:即吃了我。相,表示偏指一方,用来指代第第二或第三人称宾语,相当于我、你、他。下文“今日相得”等“相”字用法相同。
⑷轗轲(kǎn kē):困顿,不得志。
⑸怔(zhēng)营:一作“征营”,叠韵联绵词,惊惶不安貌。
⑹是:一作“陨”。
⑺沮惋:沮丧悲伤。一作“怛惋”,惊惧。
⑻首服:自首服罪的意思。
⑼捩(liè):扭转。一作“列”,一作“烈”。
⑽藂蕽(cóng nóng):即葱茏。
⑾擘(bò)椒:形容雀目圆而小,如擘开的椒子。擘,裂开。
⑿跳萧:扑腾,跳动。
⒀近出:到离得不很远的地方去。
⒁翻捷:行动迅速。
⒂体素便附:身体向来轻巧。
⒃欺恐:欺骗恐吓。舍长:蔑称,指鹞。
⒄徙意:改变主意。
⒅矢:同“屎”。
白话译文
一只鹞鹰将要攫取一只麻雀。麻雀于是说道:“麻雀卑微低贱,身体弱小,而且肌肉消瘦;即使您抓到一只麻雀,得到的又多么少!您打算把我吃掉,可我实在不足以使您饱腹。”鹞鹰听了麻雀的话,开始的时候没敢说什么。后来才说:“近日很不顺利,在旅途中缺乏粮食充饥。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现在连死老鼠都有点儿想吃。今天终于得到你,怎么会再把你放弃!”麻雀听了鹞鹰的话,心中非常慌乱不宁:“性命至为重要,连麻雀和老鼠都要贪生;您得到我只不过是得到一点儿食物充饥,可我的生命却要因此丧失。上帝观察着天下的芸芸众生,只有有才有德的生灵上帝才会听从。”鹞鹰听完麻雀的话,心中非常沮丧:本应一命呜呼的麻雀,脑袋不过像一瓣大蒜,他不早早地自首服罪,却在那里转着脖颈大声呼唤;过路的人听了,没有谁不前来观看。而麻雀听了鹞鹰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意。他依靠着一棵枣树,——这枣树枝叶繁茂,长满尖刺,小小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就像擘开的椒子,双翅扑棱棱跳动不止。我虽然面临死亡,没有一点儿地方可以躲避,可我宁可跟你抗争到底。鹞鹰于是放弃了麻雀,好久好久方才飞去。
这只麻雀遇上了另外两只麻雀——好像是一对夫妇;搀扶着它飞进草丛,共同飞到一棵树上。这只麻雀反复叙述着事情的本末,把自己的痛苦跟他们诉说:方才我自己飞到近处,被一只鹞鹰追逐。仗着我动作迅速,身体轻巧,天生具有言辞辩捷的能力。我用自己动听的言语来劝说他,说出的理由有千句万句。又用欺骗恐吓的办法,使它感到非常恐惧。我最终还能摆脱死难,跟那些被鹞鹰攫取的狡兔相比还算运气。希望您从现在起改变心意,不要再把我忌恨。
人们常说麻雀只是吃牛屎里面的豆以及马屎里面的粟而已。
整体赏析
《鹞雀赋》在两条线索上展开全篇。第一条线索展示了一幅麻雀与鹞鹰据势相争的图景。麻雀自称“微贱”,故鹞鹰逼迫麻雀有贵欺贱之义;麻雀自称“些小”,故鹞鹰追逐麻雀又有以强凌弱之义;麻雀又说“皇天降监,贤者是听”,故鹞鹰攫取麻雀还有丑恶侵害善良的意义在内。因此,《鹞雀赋》展现的实际上是权贵、丑恶、强者凌辱低贱、善良、弱者的内容。在这里,不仅表现了麻雀对生命的留恋与面临死亡的悲哀:“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倾”;而且表现了麻雀在权贵面前、在强者面前,在丑恶面前的不屈抗争:“依一枣树,聚蕽多刺,目如擘椒,跳萧二翅。”《鹞雀赋》的第二条线索由“雀”与另外“二雀”构成,主要是在以第一条线索作为背景的基础上表达作者对亲人之间互相体贴温存、“莫复相妒”的善良愿望,用语虽少,实际上却是全赋用意之所在。由此可见,《鹞雀赋》虽极短小,又看似凌乱,实则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
作者曹植少蒙曹操宠爱,几乎被立为嗣子,因而倍受曹丕猜忌,曹丕继位以后,屡相加害,仗着母亲护持,方得不死;然而一生屡遭迁徙,行动极不自由,终生汲汲无欢。《鹞雀》一赋,实是作者不幸遭遇的曲折表现,所以文章语虽平易,却感慨良深,给人一种胸怀剧痛而难以遏制的感觉。“身体些小,肌肉痟瘦”,已使人透过麻雀自怜自惜的慨叹而感到一种人生的凄凉与悲哀;“君欲相啖,实不足饱”则更是伤悲内蕴,悱恻深含。《鹞雀赋》开头无端,宕开事情的“本末”,直接呈现“鹞欲取雀”的场面;结尾也是无绪,凭空又出“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马矢中粟”。这一切也是作者那悠长无尽的痛苦与悲伤的自然流露和表现。文中蕴含着的沉重的痛苦,与曹植对那种“煮豆燃豆萁”(《七步诗》)、同根相煎的哀叹有一定联系。这种沉重的痛苦使人隐隐感到:曹植渴望“自今徙意,莫复相妒”,只不过是对一种脉脉温情的无望的呼唤;曹植到那种“皇天降监,贤者是听”的古老天命信仰里去寻求精神安慰,只不过是被压迫灵魂的徒劳的悲叹。
为了准确、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赋中运用了多种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以鹞雀相争构成象征,形象生动而又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话的运用恰切地表现了鹞雀二者的性情;心理刻画准确传神:鹞鹰由“欲取雀”到“初不敢语”再到“意甚沮惋”,麻雀由“意甚怔营”到“意甚不移”,寥寥数语,准确表现了二者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细节描写尤其栩栩如生,如写麻雀在鹞鹰面前“不早首服,捩颈大唤”“目如擘椒,跳萧二翅”等。另外,全篇结构也是颇具匠心,作者宕开情节发生的开端,直接以“鹞欲取雀”开篇,使得主体内容突出而又醒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尾在几只麻雀“相将入草,共上一树”这一平静和乐的场面之后,突又提出麻雀“但食牛矢中豆,马矢中粟”,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之后的平静重新走向难以摆脱的凄然,“麻雀”的不幸再次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和无尽的叹惋。
名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陈王植《鹞雀赋》,按游戏之作,不为华缛,而尽致达情,笔意已似《敦煌掇琐》之四《燕子赋》矣。雀获释后,公妪相语。自夸‘赖我翻捷,体素便附’云云,大类《孟子·离娄》中齐人外来骄其妻妾行径,启后世小说中调侃法门。植之辞赋《洛神》最著,虽有善言,尚是追逐宋玉车后尘,未若此篇之开生面而破余地也。”
四川大学原教授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此赋……展示一幅雀与鹞生死搏斗的过程。曹植运用象征的技巧,将强凌弱这一社会现象,委婉曲折地予以揭露,为了形象地反映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就拋弃赋传统的铺张技巧和华靡辞藻,而采用对话和表述相结合的文学形式,将鷂与雀的动态、心情作了具体的表述,塑造了凶残与善良抗争的形象。曹植紧密地掌握这特殊的内容,寻求恰当的表现形式,因而取得内容与形式之高度和谐。”
中国赋学研究会原理事长马积高《赋史》:“曹植赋之最有特色者,还是他的那些托物寄意的咏物赋。他的这类作品颇多,……其真正能别开生面者为《蝙蝠》《鹞雀》二赋。……《鹞雀赋》……当据民间寓言写成,语言全是口语,非常生动形象,完全摆脱了文人赋的窠臼,比蔡邕的《青衣赋》又进了一步。曹植有《野田黄雀行》一诗……此赋构思与之相似。大概都是借此来讽谕曹丕及其爪牙的。后来唐代的俗赋,完全与之一脉相承。”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以调侃语气,游戏笔墨,再现了建安时代通脱诙谐的风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