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编辑

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

江南丝竹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流行地域在上海、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省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江南丝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均为Ⅱ-4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江南丝竹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江苏省太仓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40

历史渊源

编辑

丝竹表演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在19世纪初,江南丝竹音乐的发源地、流传地和发祥地的浙江北部杭嘉湖地区活动已很活跃,发展到清道光年间(1821年)已具规模。《嘉兴府志》中曾有“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者也”的记录。当时,平湖的“合计清音社”和嘉兴的“金声奏”已有几代传承。平湖派琵琶宗师李芳园李氏第五代传承人,李氏五代不但是琵琶玩家,也是演奏清音的高手。

清末民初已有演奏丝竹乐的组织“文明雅集”,之后相继有“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演唱昆曲、滩簧并奏丝竹乐的组织产生。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清客串”为市民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细腻的加花手法,风格淡雅秀丽。除亲友婚丧场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活动。“丝竹班”为民间职业性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风格粗犷朴实,气氛比铰热烈。

20世纪初,江南丝竹由农村传播到城市,城市间很多丝竹乐社纷纷建立,整理和加工古曲,为江南丝竹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孙裕德和他成立的上海国乐研究会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20年代,丝竹家王巽之在杭州西湖孤山东麓的“凌社”创办了杭州早期的江南丝竹组织“杭州国乐社”,演奏传统乐曲,国乐社整理、改编的丝竹演奏曲目很快传到上海等地,在音乐界产生很大影响。之后,王巽之又与丝竹前辈程午嘉在上海创办“华光乐社”,开启了沪杭丝竹界彼此交流的良好局面,丝竹音乐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926年1月21日,“西门国乐社”应“得胜公司”之请,录制丝竹乐曲《景星庆云》《汉宫秋月》《熏风曲》等。

1929年9月,百代唱片司在最早发行的一批中国音乐唱片中,由张丽生、张志翔、任悔初及信通银行丝竹团所奏《快六板》《花六板》《霓裳曲》《老三六》《三六》《无锡景》《出水莲》《梳妆台》《九连环》《湘江浪》《四合如意》《中花六》等丝竹乐曲,名列在目。

1939年5月,孙裕德应邀担任上海友声旅行团国乐组的辅导工作。

1941年,孙裕德等人将国乐组改名上海国乐研究会,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江南丝竹音乐社团。

1947年,孙裕德率成员赴美国演出。

基本特征

编辑

特色风格

江南丝竹曲调优美淳朴,清新悦耳,轻快明朗,绮丽优雅,其技法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显现出“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

乐队编制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弹弦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洋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

演奏特点

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

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简称《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称《五代同堂》)。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慢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江南丝竹乐合奏在突出主要乐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则下,其它乐器灵活自如地、依据一定的规律特点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获得独特的韵味。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应用,音色圆韵饱满。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垫音、打音、倚音、颤音、气颤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丰满柔和,连绵不断,力度变化非常细腻,左手传统演奏习用一个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装饰音、左侧音、垫指滑音等。

代表曲目

编辑
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云庆》等。 江南丝竹主要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 江南丝竹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蕴藉含蓄,包含着追求谦冲、协调的深刻文化内涵,在民族音乐史、戏曲、民俗等方面都深具实践和理论研究价值。 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传承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时势影响,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多自行解散。 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 而传统曲目传谱又很少,所以江南丝竹在传承方面危机日深,前途堪虞,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传承人

沈凤泉,男,1934年1月出生,江南丝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3-0842,申报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周惠,男,1922年出生,江南丝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3-0841,申报地区:上海市。

周皓,男,1929年1月1日出生,江南丝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2-0281,申报地区:上海市。

陆春龄,男,1921年9月14日出生,江南丝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2-0280,申报地区:上海市。

传承保护

2014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立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专家工作室。

2015年初,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成立音乐系“江南丝竹音乐”音乐社。

2017年6月20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立了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陈列馆和音乐研究中心。

2018年12月,苏州大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项目为江南丝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艺术学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太仓市文化馆获得“江南丝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太仓市文化馆、杭州艺术学校评估合格。 “江南丝竹”项目保护单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编辑
  • 荣誉表彰

    20世纪80年代,北漍中心民乐队参加江阴市文艺会演,江祥声编曲江南丝竹《金蛇狂舞》《龙虎斗》二次获奖。

    20世纪90年代,江祥声创作演奏的丝竹合奏《情满江阴》参加江阴市比赛获奖。

    2006年,江祥声创作演奏的江南丝竹《吴韵》参加江阴市江南丝竹汇演获一等奖,参加江阴市文艺会演获二等奖。

  • 重要演出

    2019年,苏州市歌舞剧院完成江南丝竹《江南情韵》《水乡行》等曲目传承,并举行考核公演。另开展“丝竹雅韵”进校园专场音乐会活动共计50场。

  • 下一篇 锣鼓书

    上一篇 梁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