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 编辑

汉语成语

尔虞我诈尔虞我诈

尔虞我诈,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尔虞我诈」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尔虞我诈

拼音:ěr yú wǒ zhà

近义词:勾心斗角、尔诈我虞

反义词:推心置腹、坦诚相见 、推诚布公

注音:ㄦˇ ㄧㄩˊ ㄨㄛˇ ㄓㄚˋ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后人根据这些记载提炼出“尔虞我诈”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编辑
春秋时期楚国自恃强大,派兵攻打弱小的宋国。很快,楚国的军队就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宋国国君见形势危急,就派人到晋国去求援。晋国的国君暂时不想发兵,说要等一段时间,但又恐宋国人失望,就派使臣解扬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晋国的军队很快就会去救他们了。谁知,解扬路过郑国时被抓了起来。郑人又把他献给了楚国。楚王给了他许多钱,要他对宋国人讲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逼迫,解扬就假装同意了。于是,楚王令人把解扬带到宋国都城前,要他向宋人喊话。解扬趁机把晋君的命令传达给了宋国。楚王见解扬欺骗了自己,大怒,下令把解扬杀了。在刑场上,楚王的使者宣布了解扬的罪状:“你既已答应了楚王,之后又反悔,是你不讲信用,快接受你应受的刑罚吧!”解扬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答道:“我接受了我们国君的命令如果不执行才是不讲信用。我答应楚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即使死了我也无悔。”楚王很钦佩解扬的忠贞不屈,就把他放了。

宋国坚决不降,楚国久攻不下,粮草也快用完了。楚王准备撤退,大臣申叔时献计说:“听说宋国人已用人骨当柴烧,把死掉的孩子当饭吃了。我们只要让士兵盖房子,种粮食,装成要长期住在这里的样子,宋军的军心就会涣散,还怕他们不投降吗?”楚王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这天夜里,宋军将领华元悄悄潜入楚营,摸到楚将子反的床前 ,把他叫起来,说:“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吃人肉、烧人骨的境地。但是,我们宁可让国家灭亡,也不投降。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可以讲和。”子反在华元的威逼下,只好答应退兵。子反将此事报告楚王,楚王也同意了。第二天,楚军后退三十里。华元又到楚营和楚国签了盟约,盟约上写道:“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寓意

编辑
“尔虞我诈”这个故事说明了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爱阿谀奉承别人的人往往会让人反感,真心和别人交流才会让对方体会到自己身上的人格魅力,所以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尔虞我诈”这个成语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来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运用示例

现代·任光椿《戊戌喋血记》第十七章: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烦恼。

下一篇 弘农杨氏

上一篇 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