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 编辑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刘劭(生卒年不详),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政治家。刘劭在汉建安年间入仕,历任广平吏、太子舍人、秘书郎等,入魏后,历任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受爵“关内侯”。魏齐王正始年间,去世。刘劭善于品评人物,景初年间,他奉诏制定《都官考课》72条作为选拔人才的规制。著有《论略》《人物志》等,《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才学专著,打破了固有的偏重儒家,以道德修养选拔人才的局面,对开启品评人物的清谈风气有一定作用。刘劭认为,对人物的认识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人之所以有不同的才性,是因为人禀阴阳以立性而禀受的气不同。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各流品具有不同的政治才能和相应的局限。刘劭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刘劭

字:孔才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平邯郸

主要作品:《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上都官考课疏》

官职:尚书郎、散骑常侍、陈留太守

封赠:光禄勋

爵位:关内侯

人物生平

编辑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建安年间以计吏身份来到许都。太史向汉献帝报告说:“正月初一将有日食。”刘劭正在尚书令荀彧的住所,当时在座的有几十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说应停止岁首的朝庙祭祀,有的说应废除朝会。刘劭说:“梓慎、裨灶都是古代优秀的太史,精通历法,善观天象。但他们在占卜吉凶时,也犯过不能准确推测天时的错误。《礼记》说:诸侯按顺序朝见天子,到了宫门却无法举行完朝见的仪式,这只能有四个原因:日食、太庙着火、后宫有丧事、雨水打湿朝服衣冠不整,而日食列其一。但圣人传下来的制度不因为变异而废止朝礼的也有几种原因:灾祸消除、转移,或者推测有误。”荀彧觉得此言有理,于是下令朝会照常举行。当天也没有发生日食。御史大夫郗虑征辟刘劭,恰逢郗虑被免官,刘劭又担任太子舍人,后又调任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郎。

黄初年间,刘劭先后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以辅助政务和规谏过失。他曾受命汇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编纂成《皇览》。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刘劭出任陈留太守,因治理有序,教化有方,而为百姓称颂。后又被授予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制定法令条规,编写《新律》十八篇,撰写了《律略论》。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所授的燕王称号,谋臣们纷纷提议派兵去讨伐他。刘劭则认为:“当初袁尚兄弟归降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公孙康斩下他们的首级送给朝廷,这事表明了公孙渊祖上对朝廷的忠心,再说现在听说的这件事是否确凿,还有待调查。古时圣贤求取处女之地,只修德政而不事征伐,是怕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因此对公孙渊理应表示宽大为怀,让他有所自新。”后来,公孙渊果然斩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臣张弥等人,并把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朝廷。刘劭因写有一篇《赵都赋》,颇受曹睿赏识,又听令写了《许都赋》、《洛都赋》。当时魏国对外频兴军事,对内大兴土木,刘劭为此写了两篇赋,文内都含有对君主委婉曲折的劝谏。

刘劭刘劭

青龙年间,国的兵马围攻合肥,当时魏军将士都在分批休假,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调拨中军,并急召休假将士,以集中兵力抗击敌军。刘劭在议论军情时认为:“敌人刚刚攻到,用心专一,士气旺盛,满宠带着少数兵将在阵地上御敌,倘若此时出击,不一定能打胜仗。满宠只要边坚守边等待援军,就不会有什么损失。我看可以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骑,大张旗鼓,虚张声势。等到了合肥,便拉大行军队伍的距离,增添旗帜和战鼓,以张声势,等把敌人引出,就断其归路,绝其粮道。敌军听说魏国大军已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定会惊慌而逃,这样,敌军自然不战而败。”曹叡采纳了他的建议。当魏军逼近合肥,吴军果然退兵回去了。

当时朝廷下诏广求贤才,散骑侍郎夏侯惠推荐刘劭说:“臣看常侍刘劭,为人忠诚敦厚,办事礼仪周到,所作所为均有据可依。故不论群臣官职大小,才能殊异,都可以找出相似之处将其和自己相较,作出评价。也正因如此,诚实的人佩服他的平和端正,不尚名利的人敬慕他的清廉淡泊,精通文史哲的人称赞他的推断详密,思想深刻的人知道他的深邃厚重,文才出众的人喜欢他的论述撰著,通晓法度的人推崇他的治略精要,足智多谋的人赞赏他的精思细密。纵观这些评论,都是取自己所擅长的和他的某些才能相比较的结果。臣下曾经多次听品他的清谈,阅读他撰写的书籍,佩服之情与日俱增,实在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臣下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应该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参谋于帷幄之中,那么国家也因此会日益兴盛。这可是难得的机缘啊!恳请陛下垂爱,使刘劭能得到您的欢心和信赖,充分显示其才华。那样,贤德的声音就会经常传送到您的身边,您的光耀也会日渐辉煌。”

景初年间,曹叡诏令刘劭作《都官考课》。刘劭上疏说:“考核百官,是国家政治的大事,但是历朝历代都未能实施,大都因为典章制度缺而未补,因此无法正确、明晰地分辨官员的好坏和才能的高低。现在陛下以圣贤的宏图大略,哀怜国家纲常的弛颓,诏令于外。臣下承蒙皇恩,得以进行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制定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著有一篇《说略》。臣下才疏学浅,实不足以弘扬您的旨意,编写制定好这篇典章制度!”刘劭还认为应制定礼乐制度,以移风易俗。于是写了《乐论》十四篇,写完了还没来得及上呈,曹叡就去世了,这事便没有施行。

齐王曹芳时,刘劭执讲经学,赐爵关内侯。共撰写《法论》、《人物志》等著作百余篇。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勋。儿子刘琳继承了爵位。

主要成就

编辑

刘劭刘劭

汉末魏初是社会思潮的转变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又因为曹操重刑名,更促进了名家和法家思想的流行,使得人物品题(“月旦评”)由对具体人物的评论,发展到人物才性高下标准问题的讨论。刘劭的《人物志》反映了这一思想特点,对评论人物才性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讨论,为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他认为,对人物的认识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说“必待居止然后识之”;人禀阴阳以立性,由于每个人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才性。他根据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圣人、德行(与“圣人”比,是“具体而微”)、偏材(有一方面特长)、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长,而实无)、间杂(“无恒”的人)。他认为,“圣人”是最高的人格。“圣人”以中庸为其德,说:“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咸而不碱,淡而不醇,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刘劭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主要作品

编辑
《赵都赋》《乐论》《许都赋》《人物志》。《人物志》作为我国历史上首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

人物评价

编辑
夏侯惠:“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于数,凡所错综,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

陈寿:“刘劭该览学籍,文质周洽。”

亲属成员

编辑
儿子:刘琳,袭爵关内侯。

史料记载

编辑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文学形象

编辑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劭是魏国官员。在诸葛亮第5次北伐,孙权三路进攻魏国时,刘劭奉命前去守卫江夏。曹魏截获陆逊派出的小校,得知陆逊想让孙权撤围而改断魏军归路,于是令刘劭谨防孙权后兵。

下一篇 王象

上一篇 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