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物赋 编辑
《感物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丕创作的一篇赋。此赋铺叙了作者种植于庭院中的甘蔗由旺盛而凋零的现象,并由此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后衰和兴废无常。全赋于清新浅畅的言辞之外传达出作者对生命、历史的哀宛绵长的隽永情怀,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作品名称:感物赋
作者:曹丕
创作年代:三国时期
出处:《艺文类聚》
作品体裁:赋
丧乱以来1,天下城郭丘墟2,惟从太仆君宅尚在3。南征荆州,还过乡里4,舍焉5。乃种诸蔗于中庭6,涉夏历秋7,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8,乃作斯赋。
伊阳春之散节9,悟乾坤之交灵10。瞻玄云之蓊郁11,仰沉阴之杳冥12。降甘雨之丰霈13,垂长溜之泠泠14。堀中堂而为圃15,植诸蔗于前庭16。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17。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18。
词句注释
丧乱:指东汉末年的大动乱。
城郭丘墟:即城郭变为丘墟,指动乱后社会破坏极其严重。
从太仆:即前太仆,这里可能指曹嵩的养父曹腾或赵岐,待考。太仆,官职名。周代始置,秦废,汉复置。东汉时为九卿之一,掌管车马之事,
乡里:曹丕的出生地谯。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
舍焉:住在这里。舍,居住。
诸蔗:甘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诸蔗猼且。”《汉书》作“诸柘”。中庭:庭院中。宋玉《风赋》:“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
涉夏历秋:经过夏天和秋天。涉,经历。
永:通“咏”。
伊:发语词,一般用在句首,无实义。散节:发节,指季节开始。曹植《闲居赋》:“感阳春之发节,聊轻驾而远翔。”
乾坤:天地之间。交灵:天地两种灵气交合。
玄云:黑云,浓云。《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曹植《愁霖赋》:“瞻玄云之崦腌兮,听长空之淋淋。”蓊(wěng)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指乌云密集。
杳(yǎo)冥:阴暗的样子。张衡《二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甘雨:适时好雨。《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觳我上女。”《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霈(pèi):大雨。
长溜(liù):指屋檐口下注的雨水。泠(líng)泠: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堀(kū)中堂而为圃(pǔ):在院中开掘出一块地作为园圃,以供种植。堀,穿穴。中堂,庭院。圃,园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
前庭:院子。
迄:到,至。凛(lǐn)秋:寒冷的秋天。《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其: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或许。
白话译文
自从动乱以来,天下的城郭都变成了废墟。只有前太仆的住宅还完好无损。南征荆州,还归乡里时,曾临时住在这里。于是在院中栽种甘蔗。经过夏天到了秋天,开始时茂盛,后来就衰萎了,从中感悟兴盛和废败都是无常的。感慨叹息的同时,写作了这篇赋。
正逢阳春节气的降临,感悟天地自然的通灵。眼看乌云阵阵密集,瞬时天空完全阴沉。及时的大雨自天而降,长长的雨线带着冷清。挖掘院落成为园圃,种植甘蔗就在前庭。炎热的夏天它们茂密旺盛,到凛冽的秋天却已飘零。难道只有甘蔗才是如此?确实是人和物都有相同的命运。
文学赏析
此赋序文对此赋的精神内涵作了明白的阐释,而正文在通篇铺叙之后,仅以结尾“信人物其有之”勾摄,于清新浅畅的言辞之外传达出作者对生命、历史的哀宛绵长的隽永情怀。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之气与自然之气相感应,当自然事物发生变化时,那些敏锐的文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也开始生成,作者的《柳赋》和此赋便是这类体验的结晶。“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涉夏历秋,种植于庭院中的甘蔗亦由旺盛而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恰好正触动了作者“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的心灵创伤:汉末以来持续不断的大动乱,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那种城郭丘墟的剧烈变化,以及曹操在两年间军事斗争中的先胜后败,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心灵创伤。此赋因而由物及人,从自然界而人类社会,引出“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的无限慨叹。相对而言,《柳赋》咏、感相结合,以柳树之丰茂写迁逝之悲;此赋则以感为主,以甘蔗之荣枯抒兴废之无常。就主题而言,作者“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视“有常”为“无常”,在赋中提出“信人物其有之”,情真意切,凄侧动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名家点评
辽宁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王巍:作者睹物咏怀,从诸蔗的盛衰,悟出兴废无常,因而慨然长叹,赋中充满了凄怆之情。(《建安文学概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