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如晦 编辑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昌州长史杜吒之子。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武德元年(618年),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迁陕州总管府长史。经房玄龄推荐,李世民奉请调杜如晦为秦王府僚属,后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杜如晦为从事郎中。武德九年(626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太子左庶子。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拜杜如晦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贞观三年(629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同年,患病解职。贞观四年(630年),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
杜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初建,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其与房玄龄共称“房谋杜断”。
(概述内图片来源: )
全名:杜如晦
别名:蔡成公
字:克明
谥号:成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585年
逝世日期:630年5月6日
主要成就:策划“玄武门事变”,选拔人才
官职:秦王府从事中郎、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
爵位:莱国公
追赠:司空
地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家世信息:京兆杜氏
早年经历
杜如晦自幼聪慧有悟性,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隋朝大业(605年—618年)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对他说:“你有应付事态的才能,应该作为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住这份美德。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就是俸禄少点。”于是用杜如晦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秦府高参
杜如晦像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挥军杀入长安。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法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视为亲信。而太子李建成见秦王府有非常多的人才,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向唐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都调到外地任职。命令下达之后,被迁到外地的人非常多,李世民对此非常担忧。当时在秦王记室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然被迁往外地的人比较多,但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为镇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后要经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李世民听到房玄龄的话后才醒悟过来,对房玄龄说道:“你要是不说,差点让这样的人才流失啊。”于是李世民向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同年七月,陇西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率军前往讨伐,但被击败。而后薛举突然病死,李世民再次出兵讨伐其子薛仁杲,并让杜如晦等随军参赞军事。薛仁杲兵败投降,后被斩首。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与宋金刚攻据太原,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前往讨伐,将刘武周击退。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王世充,而王世充又与窦建德联合,杜如晦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李世民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时,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参赞军事,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
玄武政变
杜如晦着色像
李世民讨伐各地叛乱,威望越来越高,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忌,二人与李渊的嫔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图谋陷害李世民。淮安王李神通以战功获封土地数十倾,张婕妤的父亲私下里找李渊想要那片地,李渊答应他,但李神通以这块地已经先赐给了自己,于是不愿意给张婕妤的父亲,张婕妤却向李渊说是李世民仗势欺人,让李神通夺走了土地。而后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的府邸,尹阿鼠让家童出来将杜如晦强行拽下马殴打,并且大骂道:“你是什么人,敢过我家门前不下马!”之后尹阿鼠却让尹德妃告诉李渊是李世民让杜如晦欺负尹阿鼠。李世民向李渊深刻辩解,但是李渊十分宠幸张、尹两人,不信李世民。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而且经常说到晚上。但太子李建成却对对此非常忌惮,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于是李建成上言李渊,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京师。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失败后李建成上言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将尉迟恭保释出来后,尉迟恭打听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于昆明池对李世民不利,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让李世民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与李建成是亲兄弟,所以犹豫不决,尉迟恭劝谏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废社稷大义,并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决定,自己将和长孙无忌逃离,但李世民还是拿不定主意,尉迟恭又与侯君集日夜劝谏。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渊逐出京师,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于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十月,李世民论功行赏,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之始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杜如晦在任内非常称职。
贞观三年(629年),因发生大旱,李世民让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于名山大川祈雨。同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建立台阁规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龄与杜如晦所定。二人在当时获得的赞誉非常高,称为良相。
深受追念
杜如晦题跋像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但杜如晦最终还是病死,终年四十六岁,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杜如晦死后,李世民作诏书于著作郎虞世南说:“我和杜如晦之间情义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旧功,我非常伤心,希望你体会到我的意思,为杜如晦制作碑文。”
后来,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不禁感到伤心,哭着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是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吧。”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杜荷)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下诏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
房玄龄:“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褚亮: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杜如晦题跋像
李绛:唐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颎则理,用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则理,用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刘昫:①“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②“肇启圣君,必生贤辅。猗欤二公,实开运祚。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宋祁:“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
司马光:“唐代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曾巩:“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孙承恩:蔡公睿姿,明决果断。辅相真主,戡定祸乱。相资共济,协恭和衷。治登太平,令名无穷。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李廷机:定乱不言功,帝独称房杜。
林时对:国之任相,犹室之任栋;用匪其材,鲜不颠覆。虽云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然转亡为存、图危于安,不乏斡旋补救之术。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古来旁求爰立、或取诸梦卜、或起自屠钓,咸能光复启宇,祀夏配天。无论汉、唐、宋全盛,萧、曹、丙、魏、房、杜、姚、宋,洎韩、富、范、欧、司马诸公,克奏戡定敉宁之略。……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刘后滨:纵观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前位极人臣,身后名留青史,得遇知己之主,又逢共事之友。他们共同努力,辅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并最终完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制度变革,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房谋杜断
杜如晦、房玄龄等像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刀笔之吏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对帐下官属进行论功行赏,文官里,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封赏完毕之后,李世民觉得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估计不会完全妥当,于是便问诸将谁有意见。淮安王李神通对李世民说:“当初我们举义兵的时候,是我率领兵马先到的。房玄龄、杜如晦不过是刀笔之吏,把他们的功劳放在首位,我不服。”李世民说:“刚刚起兵的时候,人们各怀异心,你虽然率领兵马前来响应,但是不曾上阵杀敌过,在窦建德南侵与征讨刘黑闼的战斗中,你都立有功劳。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与杜如晦有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功劳,可以比于汉朝的萧何,虽然不是通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但是他们指挥全军获取最终的胜利,所以功居第一。叔父你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在论功行赏上,我不能有所偏颇,滥加赏赐。”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俩人关系向来比较亲近,李世民降所有宗室郡王为县公时,只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变,丘师利等居功自傲的武将们见到李神通都没有得到过多的赏赐,于是都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申诉的了。
援救杜淹
李世民攻下洛阳之后,将要处死王世充的部下杜淹。杜淹虽然是杜如晦的叔父,但是向来与杜如晦兄弟不和,而且杜淹还建议王世充杀了杜如晦的兄长,并将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囚禁。尽管如此,在要处死杜淹的时候,杜楚客却出来求情,说同族中人相互残杀,太过残忍。于是杜如晦向李世民求情,饶过杜淹。
亲属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高祖 | 杜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杜秀二子:杲、皎”) | 北魏辅国将军,赠豫州刺史。 |
伯曾祖 | 隋朝兵部尚书、义兴县公。 | |
曾 祖 | 杜皎 | 北周仪同三司、武都郡太守,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
祖 父 | 杜徽 | 字晔,隋朝怀州长史、丰乡县侯,赠洛州刺史。 |
继祖母 | 郭素絜 | 杜淹之母,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出身太原郭氏,丰乡县夫人,赠太原郡夫人。 |
父 亲 | 杜吒 | 字文忠,隋朝昌州长史,赠襄州刺史。 |
叔 父 | 杜淹 | 郭素絜所生之子,唐朝宰相、吏部尚书、安吉襄公,赠尚书右仆射。 |
弟弟 | 杜楚客 | 工部尚书,安固县令。 |
儿子 | 杜构 | 慈州刺史、莱国公。 |
杜荷 | 尚乘奉御、襄阳郡公,迎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城阳公主,谋反伏诛。 | |
杜爱同 | 银青光禄大夫、银州都督、营州都督。 | |
孙子 | 杜从约 | 杜爱同之子,千牛、秦州都督府士曹参军事、右台监察侍御史。 |
曾孙女 | 杜氏 | 杜从约之女,嫁窦昇,受封为临颍郡君。 |
据《类编长安志》记载,杜如晦墓在咸宁县南三十里,但是已经被夷为平地,成为当地农民躬耕的土地。其墓碑铭文为好友书法家虞世南所撰,墓碑已经被损毁。
《贞观长歌》杜如晦(陈宝国饰)
《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新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