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澍田 编辑

单弦八角鼓艺人

常澍田常澍田

常澍田,男,单弦八角鼓艺人。诞辰:1890年1月1日,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二月十一日;逝世:1945年4月,农历乙酉年。本名常海,字雨培,号梦僧,乳名小猪儿,艺名和康,又名赵兰波。北京人,满洲镶黄旗,郎佳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常澍田

出生日期:1890年1月1日

逝世日期:1945年4月

号:梦僧

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于八角鼓世家,父亲明五和三伯父明三、四伯父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明四(明永顺)还是明亮堂的班主。

常澍田自幼从三伯父学唱大鼓兼习三弦,又从四伯父学唱单弦牌子曲。12岁起就随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约在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为职业艺人,与刘宝全、金万昌、韩永禄等结为盟友并长期合作演出。民国十五年(1926)三十六岁时,经同仁堂药铺老板乐松生引荐拜单弦牌子曲大家德寿山为师,成为德寿山唯一的亲传弟子。他基本承袭德氏全部曲目并将其唱腔发展细腻潇洒。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在家学和名师传授的基础上,又借鉴当时单弦牌子曲名宿何质臣、桂兰友、阿铁山的唱法,艺业大进。开始他也学德寿山坐着自弹自唱,后来听了始创站唱的全月如的话,征得德寿山同意,放下弦子,拿起八角鼓,改为站立演唱。在站唱中,向全月如学了许多身段动作。常澍田在民国初年就享誉北京、天津等地,还将单弦带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青睐。

德寿山对常澍田关怀备至,除了向他传授单弦牌子曲传统作品外,还主动将自己平生杰作《马介甫》《杜小雷》《续黄粱》《水莽草》《五圣朝天》等十几段作品倾囊相授。常澍田在单弦牌子曲创作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如对传统作品《挑帘裁衣》,他将怀来辙唱词改成江洋辙,使其结构紧凑,语句通顺,曲牌选用更加得体。所编《胭脂》(第三、四本)、《绿衣女》《看财奴》《邱丽玉》等唱段,都经其弟子传唱。

艺术特色

编辑
常澍田所唱曲牌大多是向德寿山学来,而又有所变化。他特别注重四声的运用,讲究发音收韵字正腔圆,并创造了低弦高唱的方法,扩大了单弦牌子曲的演唱范围。他的嗓音宽洪,气口、板槽灵巧自如,吐字功底尤深。一曲歌来如大刀阔斧、利刃斩麻。唱法雄健浑厚、写意传神听来使人荡气回肠、淋漓痛快。常澍田善用“翻” “闪”两种唱法,善于使用闪板、抢板、套板、卸板等各种板法。有些曲牌是向其他名家学的,如〔剪靛花〕、〔倒推船〕、〔罗江怨〕等基本上是学阿铁山,〔快书〕是学全月如。他的〔石韵〕除得自师传外,还主动向掌握〔石韵〕最好的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学。一次在济南与刘宝全同台演出中,他请刘教他〔石韵〕,刘便向他传授了〔石韵〕的“白玉堂赞”。他演唱的《水莽草》和《葛巾》中的〔石韵〕曲调,也是经刘修改的。

常澍田的击鼓技艺高超,是八角鼓界击鼓最著名的人物。在打鼓的手法方面他曾总结“挝鼓十法”是:切、坐、拉、掭、碰、撮、簸、推、跪、丁。

常澍田以豪放的风格,脆亮的低弦高唱、清晰的吐字、传神的表情、潇洒飘逸的动作,被人称为单弦牌子曲中的“常派”。

代表剧目

编辑
其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有《胭脂》《续黄粱》《驱怪》《翠屏山》《马介甫》《五圣朝天》《挑帘裁衣》《杜小雷》《卓二娘》《黛玉葬花》《看财奴》《金山寺》《麻将论》等。他曾在百代、蓓开、胜利等公司灌制唱片20面,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灌制唱片最多的一位八角鼓名家。

主要弟子

编辑
其亲传弟子有王剑云、张剑平、何剑峰、王凤久等人。

下一篇 德寿山

上一篇 荣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