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道情 编辑

民间说唱艺术

唱道情唱道情

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各地种类繁多。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唱道情

释义: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

代表地区:陕西清涧

分类:民间曲艺

历史源流

编辑
道情始源于唐代道教演唱时的道曲,它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大力宣传出世思想。据中国文联公司出版《:天下趣闻奇观录》第三篇第51页记载:我国民间传说的“八仙”中,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擅长吹箫的韩湘子都是有名的道情演唱家,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是有名的说唱表演家。古戏《湘子出家》中湘子在一段唱词里唱到:“韩湘子离了这茅庵,头戴上道帽,怀抱上鱼敲,手拿上简板……”,但时长日久人们都听烦了,道士们为了招来听众,用它演唱些民间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并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这样果然见效,听众逐渐增多。到了明清时期道情流传更为甚广,社会上的一些听众也漫漫地跟上学着唱,题材也逐渐扩大,并同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发展成许许多多的曲种,有的故称谓“道情”,陕北道情就是其中之一。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时只唱不说。

陕北道情

编辑
因陕西的清涧地区位于陕北的中部,唐代设宽州,属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带,所以道情在这里流传盛广,后来通过演变形成了一种地方剧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59页记载陕北道情相传出自清涧,原坐班清唱后受到晋剧和山西道情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戏曲剧种。这里的人民爱听道情,更喜爱唱道情,所以,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成为祖国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别致的小花。有很多艺术专家认为清涧道情就是国家水平,国际水平。

传统的陕北道情戏,一直是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演出的剧目有《刘来还愿》、《目连救母》、《十万金》、《湘子出家》、《兰衫记》、《毛洪跳墙》、《刘秀烧窑》、《李大开店》、《杀狗劝妻》、《挂画》、《合凤裙》、《三回头》、《刘来还愿》、《小姑贤》、《小姑不贤》、《张良卖布》、《定边娶妻》、《王三小求妻》、《拉大小老婆》、《二女子挽扁豆》等八十多本。演员服饰,男角一般身穿道袍,手执拂尘;女角身穿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间边扭边唱,有时也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等,大都是宣扬道教思想,修贤善德及平民生活和男女爱情,曲调有泪板、介板、大起板、平调、十字调、耍孩调、西调、一枝梅等,乐器有鱼鼓、简板。

  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加之受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陕北道情通过艺人们不断地加工提炼、创作,形成了民间清唱形式的道情,被搬上了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一九三六年党中央到达陕北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苦难深重的陕北人民翻了身,用唱道情的形式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歌颂人民群众翻身过上新生活等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更进一步地促进了道情事业的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深入生活,对道情进一步地进行挖掘、整理,无论从曲调上、乐器上还是唱词的格式上,都比较丰富多样化了,曲调除了传统的曲调外还有《二流水》、《卖油郎》等;乐器有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弦、笛子、管子、铰铰、碰铃、简板、(拍板),枣木梆子等十几种;从内容上绝大多数是歌颂党的方针政策,赞扬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及家庭婚姻,塑造了新的艺术形象,最为流行的剧目有《家庭图》、《结婚图》、《王长生揽工》、《纺纱》、《禁洋烟》、《减租会》、《劝子归队》、《李二偷鸡》、《赖娃砍柴》、《李四卖女子》、《李会长坐堂》、《二牛家上吊》等多达七十几本。

典籍记载

编辑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后苑小廝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 张抡 所撰鼓子词。’”

明《金瓶梅词话》第六四回:“那两个唱道情的来了不曾?”

清《三侠五义》第六十六回:花蝶心内一动便道:“邓大哥,把那唱道情的叫进来,我有话说。”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二:“俗谓弹唱故事者为唱道情。”

下一篇 董永卖身

上一篇 打连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