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贤 编辑

黄梅戏鼻祖

蔡仲贤(1865—1942),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安徽省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人,原为砻匠,曾在徽班中学徽调黄皮大鼓。18岁崭露头角。40岁后名扬四方,被后世称为黄梅戏鼻祖。1921年曾办科班,望江黄梅戏一代名丑和班主郝正祥,花旦郝青莲与郝好伢,鼓师郝列松、三花郝旺贵,须生孙伯清与孙伯宏等民间艺人,均在科班受业。唱腔朴质无华,字正腔园;尤善于把握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准确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徽调和望江民间曲调丰富黄梅戏唱腔。1942年殁于至德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蔡仲贤

字:国清

所处时代:清朝-民国

出生地:安徽省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

出生日期:1865年

逝世日期:1942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

诨名:蔡老五

人物经历

编辑

幼年经历

他幼年聪明伶俐,仅读两年私塾,竟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读完。其父蔡品端系本地徽班艺人。蔡仲贤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但由于家境贫寒,十岁出头,父母将他学砻匠(去稻壳的工具),从此,他一面做手艺,一面默默地在戏班里学戏练功,但父亲因自己唱戏收入不能养家活口,再也不准儿子上台唱戏。小仲贤只能在班里敲敲锣鼓。有一年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在分亩岭唱《许士林祭塔》,快要开台时,扮演许士林的演员,陡然患病,那时班里的人少,一个萝卜顶个宕,一时无人顶替,眼看戏演不成,全班人急得团团转。正当这急于星火的时刻,一个打小锣的小伙子,自告奋勇,要求登台顶角,结果出色地完成了这场演出,并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这位一鸣惊人的小伙子就是后来诨号叫作蔡老五的蔡仲贤。

通过《许士林祭塔》的登台表演,班里前辈一致认为他是艺坛的一枝新苗,故说通他父亲,正式让他加入徽戏班学戏,从此他边打砻子边唱戏,有工就做,无工即唱戏,白天做工,晚上唱戏。生活来主要是靠制造砻子,演唱只是为了娱乐。年近弱冠的蔡仲贤,不久就学会了一到十个入门戏,如:《一捧血》、《二进攻》、《三结义》、《九戏宫》、《十八扯》等,同时还掌握了唱、做、念、打等舞台基础。

光绪七年(1881)蔡仲贤在家乡正式成立流动班社,经常活动在宿松、太湖、望江和怀宁、潜山、黄梅一带,从此,这个班子的戏越唱越精,人越唱越红,阵容越来越强,影响也越来越大,艺名蜚声皖、鄂一带。

光绪九年(1883)蔡仲贤的采茶调戏班,到黄梅、宿松一带演唱,由于他的嗓音甜,吐字清,戏容好,功夫深,深受群众赞赏。一次唱《山伯访友》,由于功法俱到,形象生动,又巧妙地运用红、黑苦彩,催人泪下。一次扮演《乌金记》中的陈淋,他大胆地改唱弹腔,将纱帽翅配合喜怒哀乐,把一个封建社会的七品官演得维妙维肖,观众大为称赞。

光绪十年(1984)蔡仲贤被宿松廖河湾请去唱戏,班上人手不齐,他又是缺什么演什么,如《双合镜》中的家院,《双救主》中的冯素珍,《珍珠塔》中的方氏和《白扇记》中的黄氏,乃至小戏中的小丑、小旦,一末十杂,样样登台,演谁象谁。因此,他不仅在同行中亨有很高的威望,就连方园几十里的观众,无不慕名争看他的戏。当时廖河湾有一中年妇女看入了迷,蔡仲贤唱到哪里,他就看到哪里,当看过《牌环记》中“打红梅”一出,她硬是拉着丈夫去后台找蔡仲贤,蔡此时还未卸妆,她亲热地挨着蔡仲贤坐着,双手摸着蔡的肩膀说:“你好可怜啊,到我家去过吧!”丈夫笑说:“他是装的呀”她接着说:“我晓得他是装的,不是装的,还要被姜氏磨死哩!”结果,丈夫拉着她的手,叫她回家,他便拉着蔡的手不放,弄得蔡仲贤面红耳赤,旁观者亦捧腹大笑,至今还传为美谈。

光绪十几年间,蔡仲贤正年轻气壮,戏艺超人,鄂皖交界的北部地区,颇富有名气,更受到太湖,怀宁和潜山戏剧爱好者的钦慕。如太湖韦春台、胡普伢(女)特登门拜蔡仲贤为师,硬将他请到徐桥镇成立黄梅戏调班,在大别山地区巡回演出。光绪二十年前后,采茶调在蔡氏师徒的演唱过程中,受安徽民歌小调和“高腔”、“平安调”以及“徽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具有蔡仲贤风格的地方小戏——黄梅调。此时黄梅调三十六本七十二折普遍流行。正如安庆地区流传的一副黄梅戏台联曰:“频邀姊妹三二,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友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撇开联语的写作艺术不谈,作者如果不掌握很多黄梅戏剧目,是写不出来的。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蔡仲贤的儿子蔡树友,徒弟徐焕卿、胡在江、王掌一、董汉文、檀盛云、陈庭献、韦春台、胡普伢等纷纷组织了许多黄梅调班子,经常到安庆周围的各县和江南的东流、至德、贵池,乃至江西的彭泽,湖北的英山等地唱开了。其时,蔡仲贤则以教戏为主,演唱为辅。谈起他教戏,亦令人仰慕。首先在艺术上,从舞台表演到唱腔动作,无不精通,而且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生活上,朴素节俭,从不讲究吃喝;在师徒关系上则视徒如子,感情深厚,深得学徒门的崇敬。当时活动在大江南北的许多著名的黄梅戏梨园弟子,无不出自他门下,因而各地很多黄梅戏班子都打着蔡仲贤的招牌,出现了“只见蔡仲贤戏班,不见蔡仲贤登台“的现象。广大群众都要以看到蔡仲贤亲自登台演唱为快。一次在太慈寺,蔡仲贤应群众之请,在《辞店》中扮演店姐,远近群众无不争看。相传一拉年青妇女,当听到丈夫喊她去看蔡仲贤唱《辞店》时,那妇女乐不可支地倒抱着孩子就跑,等到她跑到台下时,《辞店》已经唱完,但台上还是蔡仲贤在打彩(打彩,是演员的激情表演,无固定台词),那妇女情不自禁,即将孩子送到台上“打彩”,蔡仲贤便随机应变地唱起:“打彩的姐姐送神童,甘罗十二进皇宫。太爷、夫人随轿走,祖祖辈辈享华荣。”妇女听后,即取下孩子的银项圈,作为彩礼。蔡便唱起:“打彩的嫂嫂礼莫多,哪吒闹海动干戈。你送我乾坤圈一个,小小英雄怎奈何!”唱完即将项圈交还给这位妇女。之后,打彩,总有很多抱着金贵的孩子“打彩”。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蔡仲贤的后辈杨润保等组织起规模空前的黄梅戏班——长春班,班上演员阵容相当强,除杨润葆、檀盛云外,还有龙腊九、柯竹贤、蔡南楼、蔡德行、余斌、檀未成、檀国章、徐根堂等。后学胡玉庭、卯林伢,正年轻好学,也慕名入班拜杨润保为师父,蔡仲贤为师祖。后来胡玉庭是本县乃至安徽黄梅戏都有很大贡献的黄梅花戏艺人,对黄梅戏的继承和发展,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下一篇 张云风

上一篇 王小六打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