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黄梅戏剧院 编辑

安庆市境内剧院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

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原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成立于1982年,经过三次文化体制改革,2020年根据中共安庆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文件精神,将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安庆市戏剧创作研究室并入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并将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更名为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为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副县级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黄梅戏艺术》编辑部、艺术创作研究室、戏曲传承保护科(数字信息科)。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安庆市黄梅戏剧院

外文名:Anqing Institute of Huangmei Opera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戏校南路北三巷4号

主要成就:“黄梅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类型:黄梅戏剧院

主要职责

编辑
承担黄梅戏和有关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以及戏剧创作研究等职责。具体如下:

  • 负责黄梅戏(怀腔、龙腔)及高腔、文南词、桐城歌、弹腔、曲子戏等地方戏曲(声腔)的挖掘整理、理论研究、保护传承等工作;

    中国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中国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 负责《黄梅戏艺术》杂志的编辑出版;

    黄梅戏艺术出版发行单位黄梅戏艺术出版发行单位

  • 进行黄梅戏舞台剧本的创作,指导全市戏曲创作、研讨,为全市打造优秀舞台影视作品提供支持;

    中国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基地中国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基地

  • 承担黄梅戏及高腔、文南词、桐城歌、弹腔、曲子戏、怀腔、龙腔等地方戏曲(声腔)数字信息资库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维护;

  • 适时承担全市艺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 承担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传承保护单位、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安徽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工作。

  • 相关介绍

    编辑
    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和皖剧,也曾被称为“怀腔”或“府调”,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黄梅戏自清光绪初年便开始从乡村向安徽首府安庆城区进军,但屡屡遭受上流社会诋毁和官府查禁,直到1949年安庆解放,才得以在市内立足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1952年,安庆黄梅戏应邀赴上海演出一举唱响;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一炮走红。随后,电影艺术片《天仙配》《女驸马》《槐荫记》《牛郎织女》相继问世,六十多年来,黄梅戏人创造了数度辉煌。这个被誉为“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地方戏曲,如“山野吹来的风”流播全中国,享誉海内外,已跻身中国五大剧种之列,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和安徽省著名文化品牌及标志性文化形象。

    获得荣誉

    编辑
    2006年国务院批准黄梅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授予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为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庆市黄梅戏剧院获得“黄梅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