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廷聚 编辑
贾廷聚,艺名须生王,男,汉族,1937年8月出生,河南南乐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出生在梨园世家
贾廷聚
1937年,贾廷聚出生在南乐县一个梨园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爱戏如命,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10多岁就能登台唱戏,15岁就在《刘公案》中扮演主角刘墉,唱功和表演俱佳,被人们称作“小红脸”。1953年,由于“倒呛”变声,贾廷聚插班到河北魏县大严屯学校读高小。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如果能够一路读下去,有望步入高等学府,前途无量。然而,他的父亲却做出超常之举。父亲极力反对贾廷聚读书,声称如果儿子继续读书,他无力供养;相反,如果儿子继续学戏,他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也许是父亲早已看准了儿子在戏剧方面的发展潜力,日后可功成名就,才如此执拗,如此武断,毕竟,知子莫如父啊。
贾廷聚顺从父亲意愿继续他的粉墨生涯,后来加入南乐县悦众剧社。一年后,悦众剧社划归浚县领导,定名为浚县豫剧二团。贾廷聚一直是团里的主演,虽然年轻,却很有威信,所以,22岁时就担任了该团的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那年,县里保送他到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导演专业。回团后,他在自导自演的《岳飞》、《文天祥》、《李闯王》、《千里走单骑》等大戏中,扮演一号角色,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名声日盛“盖豫北”
1962年,是贾廷聚在艺术道路上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在豫北地区已颇有影响的他,被浚县县委推荐到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学习。在此期间,河南省文化局的领导引荐他结识了唐喜成先生。唐先生对年轻有为的贾廷聚十分赏识,遂收其为弟子。
贾廷聚在拜师后遵照老师的指点刻苦训练唐派唱腔,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终于练出了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四结合的发生技巧。他的唱腔吐字清晰准确,音韵婉转明丽,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韵随字出,轻松流畅而又圆润醇厚,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显示出阳刚之美。之后他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帽翅功。帽翅功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特技,它既能从表面渲染剧中人物的内在情感,又能增强表演得趣味性,给观众以美感。练习帽翅功,需要头部和颈项不住地摇晃扭动,找准了控制的方法。为了练好帽翅功,他下了很大功夫,吃了不少苦。
唐喜成先生非常器重他这个得意弟子,亲自传授的《血溅乌纱》、《三哭殿》、《辕门斩子》、《南阳关》等拿手剧目。贾廷聚的表演艺术和声腔艺术一改往日旧貌,令观众耳目一新。
28年的艰苦磨练
贾廷聚
贾廷聚先后在浚县豫剧一、二团一干就是28年。这28个春秋对贾廷聚来说非同寻常。他由一个学戏的少年到一方名伶,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饱尝多少苦辣酸甜,“光拉板车就拉了十年。”贾先生回忆起过去,语气十分平静,“那时候外出演出,无论是到城市或者农村,不管远近,我们都是拉着板车步行。板车是一车两用,路上拉戏装、道具,到演出地点后把好多辆板车停靠在一起就是舞台。我爱人生完孩子后,我们还要天天演出,就只能把孩子放在《龙江颂》中做道具用的竹篓里(我们称之为“龙江颂篓”),走到哪儿拉到哪儿……”“文革”期间,八大样板戏贾廷聚就演了七部,大多是主演。演样板戏不适合用唐派唱腔,因而他的唐派声腔艺术无法得到施展和发挥,只能在暗地里悄悄练习巩固。“文革”结束后他恢复唐派唱腔,在传统戏的表演中,他的技艺不断提高,逐步趋于成熟。
步入艺术鼎盛期
贾廷聚
1983年贾廷聚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一家几口就住在一间低矮简陋的平房里。夏天下暴雨,小屋进满了水,锅碗瓢盆都飘了起来,他的爱人面对着凄苦的景象伤心地哭泣,孩子也吓得哇哇大叫。而此刻,竟有蛤蟆在屋中呱呱鸣唱,仿佛在为他们的苦楚幸灾乐祸。豁达乐观的贾廷聚事后用十二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大雨潲,蛤蟆叫,老婆哭,孩子闹。贾廷聚昔日的老搭档刘瑜顺到郑州看望他,一见他那不成样子的“家”,大感意外,摇头叹息道:“老贾呀,你在安阳放着好好的‘爷’不当,跑到郑州来当‘孙子’,你是图个啥哩,”贾廷聚淡然一笑,不作任何解释。他舍弃原来优越的生活条件,跑到郑州受苦遭罪,到底图的啥呢,爱人也时常会忍不住埋怨他。只有他心里清楚,他图的是寻求艺术上更高的发展,为了艺术他甘愿舍弃一切。到郑州后,他与老师同台演出了《血溅乌纱》、《辕门斩子》、《朱元璋斩婿》等剧目。他主演的《岳飞》曾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纪录片;随着演出范围的不断扩大,他的知名度也在越来越高。他在继承唐派声腔艺术的同时,还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唐派声腔艺术,可以说是既保留了唐派艺术的神韵,又有其个人风格,使唐派声腔艺术更加成熟、丰满、大气。
贾廷聚是一个善于思索的演员,他不仅注重学习唐派艺术非同凡响的演唱技巧,而且在分析剧情、塑造人物、构建戏剧冲突和掌握角色的表演分寸上下功夫。他认识到,声腔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工具,演员演唱,不是单纯地卖弄嗓音,为了唱而唱,而是要唱出自己的个性,唱出角色的性格,唱出声腔的美感。因此,他在演出唐派的代表作《三哭殿》、《辕门斩子》时,就把自己声腔的理解运用到戏曲实践中,收到了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良好效果。这类唱段,仍传唱不息,已经成为豫剧唱段中的经典。
贾廷聚
获得“须生泰斗”美誉
贾廷聚
1990年,贾廷聚出任河南豫剧一团团长。到1998年退休,他在当团长的8年时间里,自己主演了两部戏,而将很多机会让给了年轻人。他说:“我当团长办了两件实事,一是解决了大家的住房问题;二是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退休时我给团里留下了200万资金和一部轿车。我个人虽然失去一些演出的机会,经济条件也很一般,但我没有遗憾。”贾廷聚担任团长期间,让省豫剧一团由低谷走向一个新的高潮。团里在建房时,没有排练场地,他带领大家克服困难,48天排好两部戏,一个月最多组织演出27次。河南省文化厅号召全省戏曲界学习一团的经验和精神。
退休后,他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培养唐派艺术接班人,他的三大弟子郭志成宋子根张民都是未来唐派领军人物。他先后收入室弟子百余人,其中包括郭志成宋子根张民袁金彪等豫剧名家,现在大多为一些剧团主演和剧团负责人,分布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他经常跑到弟子所在的剧团辅导排戏,或者到一些艺术学校讲课并兼任名誉校长。
贾廷聚对弟子和学生的要求是“坚持死学,不能学死。”“坚持死学”,即跟老师或前辈学艺,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丝毫不能马虎,做到准确无误,理解真谛;“不能学死”,就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不同剧情、不同人物的要求,灵活巧妙地处理表演和唱腔。从大处说,就是跟老师学艺要先学得像老师,学得到位,然后,再在继承老师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艺术个性。
2006年10月6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十五日:河南戏曲界2006年中秋演出举行
2006年11月6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十六日,晚: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校实验团首演新版《花木兰》
2006年11月18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廿八日,晚:2006年河南省戏曲名家大型演唱会暨汪荃珍收常艳霞为徒仪式举行
2006年11月23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初三日,上午:张松晓拜贾廷聚为师
2007年8月25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三日,晚:“中原戏曲云南行——慰问在滇工作的河南同乡”系列演出第一场
2008年2月12日,农历戊子年正月初六日:“英协之春2008优秀剧目大展演”第二天
2008年3月15日,农历戊子年二月初八日,19时30分:纪念陈素真诞辰90周年祥符调陈派艺术名家票友演唱会举行 为纪念陈素真诞辰90周年,由河南电台戏曲广播、河南省豫剧二团联合主办,郑州祥符剧社承办的“祥符调陈派艺术名家票友演唱会”在河南儿童影剧院举行。
本次演唱会以郑州祥符剧社作为基本演出班底,云集了祥符调及陈派艺术名家吴碧波、贾廷聚、王素君、赵吟秋、郭美金和众多的戏曲票友,演唱剧目囊括《拾玉镯》、《捡柴》、《柳绿云》、《三上轿》、《梵王宫》等陈派经典剧目。
2021年12月17日,领衔主演豫剧《精忠报国》。
2022年9月20日,参加《梨园春》特别节目——“喜迎二十大 好戏看中原”河南戏曲名家演唱会 。
国内著名戏剧评论家荆桦、马紫晨等先后在国内报刊撰写评论文章,对其表演艺术和唱腔进行赏析与评价。
擅演剧目
包括:《血溅乌纱》、《南阳关》、《岳飞》、《辕门斩子》、《刘公案》、《搜杜府》、《朱元璋斩婿》等剧目。
贾廷聚从未离开舞台,他应邀参加了许多演出活动,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安徽广大地区,不辞辛劳,风尘仆仆,满腔热情地为观众服务。可谓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仿佛焕发了二度青春。
尤为可贵的是,贾廷聚始终以唐派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己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了唐派的传承他收下了省二团的郭志成为第一个掌门弟子。多年来经常又有一些中青年演员,向他求教,他都尽量给予热诚的指导。有许多专业演员,或托人介绍,或登门自荐,要拜他为师,他根据不同的条件和自己的力量,先后又择优收了百余名徒弟,其中包括山东、河北、安徽的演员,他在百忙中认真执教,使唐派艺术得以后继有人。如今,贾廷聚先生仍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相关信息
守护豫剧唐派艺术
有一种唱腔,峭拔、激越、明亮,那如同龙吟虎啸、行云流水的音韵,穿云裂石的旋律,使人听来心旷神怡。广袤的中原大地,如今到处回荡着这种独特的豫剧男声唱腔,被誉为“须生泰斗红脸王”的贾廷聚是唐派艺术嫡传第一人,是豫剧唐派艺术最忠实的守护者。
师徒情深
1962年,贾廷聚拜师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
那一年,唐喜成38岁。他以祥符调为基础,融沙河调、豫西调等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二本腔”发声艺术,音域宽广,声音洪亮,控制自如,高低音衔接自然。
唐喜成出生于尉氏县一个贫苦人家。最初以洪亮的“娃娃腔”开始演“旦角”。17岁时,嗓子却哑了。他不得已另辟蹊径,刻苦练就“二本腔”,即假声。1956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他荣获演员一等奖,声名大振。
那一年,贾廷聚25岁。他的嗓子忽然坏了,演艺生涯陷入困境。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贾廷聚,10岁学戏,14岁就开始挑大梁,被誉为“小红脸”。 22岁就当上了浚县豫剧团团长。后调入省豫剧二团,遇到唐喜成。
唐喜成感动于贾廷聚的刻苦执着,爱惜这个身形高大的年轻人。他指导贾廷聚发声,注意声音的宽度、厚度和力度。此后,贾廷聚系统地学习了唐派的代表剧目《三哭殿》、《辕门斩子》和《南阳关》。二人还多次同台扮演清官严天民,师徒合作,相映生辉,成为剧坛一段佳话。
蓬蓬勃勃
此后40多年,贾廷聚牢记师傅教诲,坚守唐派艺术的同时,从唱腔到表演,从丰富剧目到拓宽戏路,使唐派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不仅能演古装戏,而且能演现代戏,在《红灯记》、《李双双》等戏中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孙喜旺等舞台艺术形象。他主演的《岳飞》曾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纪录片,《寇准背靴》等剧目先后被中国唱片社等单位录制为唱片。1996年,他率省豫剧一团演出的《大明惊雷》获河南省第六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退休后的贾廷聚没有一刻闲着。71岁的他每天坚持喊嗓练身段。他的卧室里,摆放着大刀和皂靴。如今,他已经收了46名亲传弟子,遍布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在市地剧团当团长,有的办起了个人演出团体。
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忠和孝之间,有时候需要人做出痛苦的选择。当忠和孝无法两全时,人又怎能顺心呢?这种残酷而无奈的选择贾廷聚经历过两次,两次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
1983年的某日,他到平顶山演出。演出之前突然接到家人的电报,告诉他父亲去世了。这个噩耗,给他当头一击,这是种无法承受的伤痛啊!但他必须把悲伤吞咽下去。父亲是个把戏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比天都大的老艺人,在他的道德思维中,演员唱戏就是尽忠,先尽忠,后尽孝。所以,贾廷聚只好咽泪装欢,像往常一样认认真真地登台演戏。演出结束后他即刻往家赶,坐在公共汽车上,他的眼泪止不住簌簌流淌。
1993年的某日,贾廷聚在登封演出《大明惊雷》,恰巧又是在演出前接到了母亲去世的电报……
这些年来,贾廷聚一直在关爱师父的家人。师母住在老年公寓,他和夫人轮流,隔三差五的过去看望,遇到老人家身体欠佳时就留在身边,精心照顾。他在尽力弥补着没能为双亲尽孝的愧疚和遗憾。
熟识贾廷聚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善良、宽容、谦和、大度,善待他周围的每一个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