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从周 编辑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九三学社成员,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2000年3月1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2岁。
中文名:陈从周
别名:原名郁文,别号梓室,自称梓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2000年3月15日
毕业院校:之江大学
出生地:浙江杭州
代表作品:《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职称:教授
职务:博士生导师
年轻时期
1938—1942年,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42—1949年,任杭州、上海等处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教员。
1950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并执教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任教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苏南工业专门学校副教授。
1952年,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筹划组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5年,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78年,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85年,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9年,应聘为台湾《造园》季刊顾问,并获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称号。
2000年3月15日去世,享年82岁。
陈从周(右一)与张大千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1938年,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
诗词师承夏承焘教授。1942年毕业后,受聘于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市立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附属高中任国文、历史教员,
1944年,与海宁蒋定结婚,蒋定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轶事,开始了对徐志摩的钻研。同时,被著名画家张大千所赏识,成为张大千之入室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1948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引起画坛的瞩目。
1949年,发表处女作“徐志摩年谱”,成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
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
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1950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史,结识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开始了陈从周教授的古建筑生涯。同年秋,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正式教授中国建筑史。
陈从周书画作品
1951年,出版“陈从周画集”,兼受聘于之江大学建筑系,还兼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课余开始了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1952年,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土木系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受黄作燊副主任之托筹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3年,于《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古建筑考察专文——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
1954年,参与指导上海龙华寺塔修理工程。
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它是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
1959年,参与主持上海建筑三史工作,所谓“三史”是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史,皆为建筑史,在上海市建委领导下,对于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佘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同时,由苏州到扬州,开展扬州园林的考察研究工作。
在浙江古建筑考察中发现了安澜园遗址,在扬州园林考察中发现了石涛和尚叠石遗作——片石山房。
协助、参与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陆续在《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建筑、古园林考察文章。
1963年,获硕士导师资格。
人生坎坷路
陈从周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陈从周受到了迫害。1971年,下放皖南干校。1972年,开始参与连云港海青寺塔修理工程。
1974年,指导阿尔巴尼亚进修教师。考察了济南、曲阜、泰安、聊城地区的古建筑,为保存聊城明初光岳楼大木结构做出重要贡献。
1975年,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著述《梓室余墨》4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风光、民俗、民情、遗闻轶事。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陈从周绝处逢生。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一下子爆发出来,这就是《说园》的第一篇,对古建筑、古园林的正确评价和多年破坏的无情抨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说园》五篇情真意切,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纷纷出版不同版本、译本,前后有英文译本、日文译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
新时代大成就
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成为新中国以来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1980年秋,首次指导日本来华研究学者关口欣也博士。为适应全国各地的旅游热,修复名胜古迹热,提出“还我自然”、“文化旅游”、“先绿后园”、“绿文化”等响亮口号,针对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倾向,提出“梓翁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学校教师应是“万卷户”等。到处演讲报告,所到之处极受领导、群众的欢迎和接待。
陈从周与贝聿铭
有心人对陈从周的散文、杂谈、诗词歌赋先后编辑出版了《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1985年,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1986年,编辑出版《绍兴石桥》,同年秋,应邀赴日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百年庆典。
1987年,主持上海豫园东部的复原设计,成为上海招待国宾最佳处所之一。并于同年,获日本园林学会名誉会员称号。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出版。1988年,宁波天一阁东园竣工。
1990年,香港、台湾联合出版《中国名园》,全书用诗词一般的语言描述各地园林之精华。
1991年冬,云南安宁楠园竣工。陈从周自评说“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
1991年底,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从周的最新散文集《书边人语》。
陈从周是位才华横溢的人,具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和气质,又有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幽默诙谐。
他并不善于言辩,但他的演讲或报告,常是风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他很努力,勤于耕耘,每日必写必画,从不停笔。
他心地极好,虽然受过许多打击、排挤的伤害,但他从来没有害人之心。他没有架子,对人对事一律平等。
创立了“静观和动观”之说。
提出了“为情造景”的造园理论。
提出“风景区建筑不能喧宾夺主”的理论。
创立“造园之理要和绘画之理与缀文之理相结合”的理论。
提倡造园者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2001年5月28日扩建后对外开放。艺术馆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馆前高耸着一块太湖石,上书“陈从周艺术馆”馆名。
走进“梓园”,庭院西面是陈从周先生的墓地,上有陈从周先生的雕像,2001年5月7日,陈从周先生的骨灰从上海运到这里,安放在梓园内,实现了先生“魂归南北湖”的夙愿。
艺术馆内三个楼面的展厅陈列、记录了陈从周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成就、一生历程和为保护开发南北湖所作贡献的有关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了陈从周创作的书画作品、收藏的瓦当等文物以及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
陈列中还有先生数百幅工作和生活照片,包括陈从周与诗人徐志摩、与画家张大千、与昆曲艺术家俞振飞的合影照片,还有与叶圣陶、茅以升、钱学森、贝聿铭等交往的照片和大量的珍贵信件。梓园中有半亭一座,系陈从周教授于1984年赴美国为纽约园林设计“明轩”的再现。
“西湖与其说是风景区,倒不如叫它大园林或者大盆景来得具体。因为空灵、精巧,小中见大,大中藏小,宜游、宜观、宜想、宜留,有动、有静——真是面面钟情,处处生景。”这是陈从周《杭州园林》书序中的一段话。
他认为西湖既是三面云山一面城,又是各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乡情垂老尚依依”,时时撩拨着他的情怀。
陈从周
陈从周的咏西湖诗,饱含着对西湖建设的关注。他写有《应杭州园林局邀游西湖赋赠诸公》一诗,因西湖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他在诗中提出:“切望南湖多着眼,园林聚散理寻常。”主张开发西湖南线景区,使游人聚而能散,这是很有前瞻性的见解,意见很快地被杭州市园林部门所接受,接着南线景点大开发,而且各景点不收门票,开了全国游览免费的先河,如今南线景区游人已超过昔日爆满的北线景区。陈从周与我谈起西湖建设时说:“改园更比改诗难。”他有时谈起杭州的园林建筑感慨真还不少,有一新落成的大饭店请他题词,他写了“明望一碧眼中收”,饭店员工尽朝他鼓掌,竟看不出其中的深意,他是有讽刺意思的,饭店造在西湖边上,为什么又造得那么高,太高了破坏西湖的景观。
陈从周
他还多次谈到,在过去,对西湖景点命名,很讲究声韵平仄,如“三潭印月”,就是平平仄仄,“断桥残雪”也是平平仄仄,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景名很有诗情画意,如“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有虚有实,情景交融,虽为人作,宛是天开。陈从周对杭州人文历史的熟稔,决不逊于那些“杭州通”们,一些名人故居,他了如指掌,而且还是一本“活家谱”。
他认为中国造园的立意构思大多出于诗文、额联,点缀和题咏园林景色,所以园实文,文实园。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园林是融入历代文人气质的自然景观,讲究自然,他有诗云:“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装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杭州建设千万不能继承不足,革新太快,要有中国特色,如果让西湖穿上“西装”那就不伦不类了。
“惆怅滇池唯一角”
昆明滇池是个好去处:金马、碧鸡二山东西夹峙,池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池周多名山胜景,有大观楼、西山、海埂、白鱼口、郑和公园、石寨山古墓群遗址等。有客轮行驶于西山、白鱼口和海口之间。
陈从周
那天,陈从周在昆明旅游局、园文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游览,兴致极高,最后应邀参加滇池之畔一个高级宾馆的落成典礼,宾馆大门口彩旗飘扬,乐队高奏一曲又一曲的迎宾曲,素有“照相式记忆”之称的陈从周,仔细看了看滇池的一角,禁不住问陪同人员:“这宾馆的地基原来也是滇池的吗?”当被告知正是被填平的滇池一角后,陈从周的雅兴大减,正如他事后诗中提到的“惆怅滇池唯一角,大观楼下独徘徊”,甚至还写过一篇《滇池虽好莫回来》的文章,从诗文中可知陈从周当时心境很差。他在文中说:“大观楼前的景色仿佛西湖三潭印月的一个侧面,五百里滇池,水的面积破坏得太惨痛了,将来要被人笑的,到时后悔来不及了。”
典礼很隆重,有关部门再三恳请陈从周题词留念,陈从周踌躇再三,在一张展开的宣纸上,大写了“回头是岸”,在场人不解其意,只知出自名家手笔,当属殊荣,总经理连连向陈从周鞠躬致谢,四周掌声不断。
陈从周每每忆及此事,感慨万千:“哪能一切向钱看,我写‘回头是岸’,潜台词是滇池再这样填下去必将是‘苦海无边’,破坏生态平衡,乱建筑,必遭大自然的报复,将子孙饭提前吃了,到时后悔也不行了。”
陈从周的话说得很对!以后看到新华社发了电 讯稿,谈到由于滇池四周不少地方被填平,滇池水面积减少了,违法建筑多了,水质变坏,破坏了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呼吁,要恢复滇池的原貌,可造成的损失,已是无法估量。这段弯路走得太不应该了。
“大饼教授”的呼吁
晚年的陈从周对名利看得很淡,从他制作的名片中就可以看出来,只具姓名、家庭地址及电话号码,什么“中国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顾问”等,全都消失了。
晚年的陈从周
陈从周独特的养生观还表现在他不吃国内外建筑界名人送的保健品,什么这个“宝”那个“素”不在他的眼中,他认为人要想健康长寿,吃五谷杂粮蔬菜足矣。这位堂堂的名教授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他写的《大饼》一文还被选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从周文选》。小女儿埋怨陈从周说:“爸爸你天天吃大饼!”也许她觉得这有失体统。可是陈从周一辈子喜欢吃它,老了,即使在外国人面前,还宣传这东方文化之一的大饼。
为了希望市场上,尤其是同济大学门口能供应大饼油条,他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但是供应问题仍不能解决,只好托大女儿从远地隔天带来,虽然是几个没有油条的大饼,但得来已很不容易。正如他所说的,民间社会上很多东西,是充满着家、乡、国分不开的微妙感情的。
出于对大饼的偏爱,陈从周后来又写了《从大饼油条说起》,此文已收入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帘青集》。
陈从周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屡次在人代会、政协会上提出要供应大饼油条,他说,外国人、华裔不远千里来中国访求大饼油条,称赞其风味之佳,无与伦比。
陈从周动情地说:“大饼油条问题,小中见大,望主管部门万万不能粗心大意啊!”
2.《中国建筑史图集》,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录》,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砖刻选集》,北京朝华出版社,1956.
6 《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7.《书带集》,花城出版社,1982.
8.《扬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9.《说园》,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
10.《绍兴石桥》,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1.《中国名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0.
12.《书边人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13 《陈从周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
14.《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12.01
园林建筑
陈从周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代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老先生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他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主要著述有《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岱庙建筑》《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说“屏”》等,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说明文《说“屏”》被选入初二课本第十五课。
一九七八年,曾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一九八七年,设计并主持施工上海豫园东部园林的复园工程。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散文作家
作为散文作家,著有《陈从周散文》,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陈从周散文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99-7-1
《陈从周散文》是1999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本书主要收集了陈从周所写散文的全部集合,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
山湖处处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85-07
《山湖处处》是198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88-12-1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198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章明。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等内容。
世缘集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93-3
《世缘集》是1993年3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书带集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02-07
《书带集》是2002年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本书作者是陈从周。
说园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07-4-1
《说园》是2007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园林谈丛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08-1-1
《园林谈丛》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中国名园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09-9-1
《中国名园》是2009年9月1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梓室余墨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99-05
《陈从周随笔-梓室余墨》是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徐志摩
作者名称 陈从周
《徐志摩》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著
扬州园林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07-4-1
《扬州园林》是198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苏州园林:汉英对照
作者名称 陈从周
《苏州园林:汉英对照》是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春苔集
作者名称 陈从周
《春苔集》是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帘青集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19-5
《帘青集》是1987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绍兴石桥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86-4
《绍兴石桥》是198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书边人语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书边人语》是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随宜集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19-5
《随宜集》是1990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徐志摩:年谱与评述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2008-12-1
《徐志摩:年谱与评述》是2008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中国民居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作品时间1997-8
《中国民居》是1997年学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中国园林
作者名称 陈从周
《中国园林》是2004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从周。
查看更多书籍
陈从周塑像
陈从周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些遗著的每一页里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浸透了他对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热爱和真切的感情。潜心地细细阅读这些遗著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渐渐地沉醉到那些字里行间中去,尽情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郁与香淳,充分地领略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景境之神韵。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2018年11月27日,是园林大师陈从周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1月25日,《百年从周——陈从周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展》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揭幕,百余件实物、复制品、照片及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一代园林大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及其卓著成就。
陈从周纪念馆
2023年11月26日,恰逢陈从周先生诞辰105周年。陈从周纪念馆在江苏省如皋市水绘园风景区落成。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