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 编辑

豫剧表演艺术家

魏云魏云

魏云(1936年~2007年12月5日),生于河南郑州,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2007年12月5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魏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6年

逝世日期:2007年12月5日

职业:豫剧表演艺术家

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代表作品: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

人物经历

编辑

《朝阳沟》剧照《朝阳沟》剧照

1951年入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1956年改任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员。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耕云记》《红珊瑚》《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文革”后,又排演了《骄杨》《甜蜜的事业》《爱情的审判》《朝阳沟内传》等新戏。1993年10月退休。

她还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1964年在中南海演出《朝阳沟》时,还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魏云的《朝阳沟》是座顶峰,她在其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在现代戏画廊里,象银环这样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多见的。她在《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

主要任职

编辑

魏云魏云

曾任河南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顾问,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

艺术人生

编辑

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初就先后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剧目,尤其是她饰演的《志愿军的未婚妻》中的女主角赵淑华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解放军战士的认可和称赞。许多志愿军战士看了她的演出后给她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件,赞扬她所塑造的新中国妇女形象,感谢她对志愿军的支持。不少部队还把这出戏作为政治教材,专程接剧团去部队演出。

人物银环

魏云魏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魏云还先后主演了几部很有影响的剧目,如《耕云记》(饰肖淑英)《红珊瑚》(饰珊妹)《人欢马叫》(饰刘爱琴)等,这些剧目中魏云所饰演的角色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最大的数她饰演的《朝阳沟》中的银环,随着电影和电波传遍全国各个地方,魏云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文革”后魏云又先后饰演了《骄杨》中的杨开慧、《甜蜜的事业》中的田大妈、《爱情的审判》中的叶母等令人难忘的角色。在十年浩劫后复排的《朝阳沟》中重新饰演银环。同时还在杨兰春的新作《朝阳沟内传》中再次饰演银环。该剧上演后深受观众欢迎,许多人都认为魏云的演技如同剧中的银环一样,历尽磨难之后更加成熟,更加令人难忘。同时她还灌制了大量的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的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被许多大、中专艺术院校列为教材。她的优美声腔唱段永远留在现代戏曲史册,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心中,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衷心爱戴。1964年在中南海演出《朝阳沟》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65年当选河南省党代表,1977年,参加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其事迹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古今中外名人》《华夏女名人》《中国当代艺术家传集》等辞书。

退休演出

魏云在艺术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她尤其注重生活积累。《朝阳沟》这出戏,魏云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不知已演出多少场了,但是魏云却从未在银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停止过。她每次演出都力求有新感觉,星星点点地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角色。退休之后,她仍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活动,耐心地辅导、培养青年演员,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重病期间时刻关心团内的业务建设,她不顾身体病重,亲自动笔,修改唱词,谱写唱段,讴歌新时期的繁荣盛世。

人物评价

编辑
魏云是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之一,名列三团“五大主演”,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创造的唱腔,至今留在广大的观众心中。她在《朝阳沟》里扮演银环演唱的许多唱段,如“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上山”、“下山”,到现在也是戏迷点唱、传魏云在《朝阳沟》饰演的银环唱率最高的段子。

现代豫剧 他们那一代演员,还有编导、音乐设计,对于豫剧现代戏可以说有筚路蓝缕之功。虽然现在看来,排演现代戏对于豫剧工作者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但在几十年前,却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面对的环境异常艰苦——豫剧演了二三百年,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严格的程式,都是为塑造封建时代的人物服务的。突然要把这些舍弃,用传统艺术去表现工农兵和社会主义新生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不但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连固有的程式也会成为束缚演员塑造新人物、表现新生活的枷锁——所幸,三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文工团员,身上较少有传统的影响(这些文工团在解放后组建了河南省歌剧院,1956年又奉命改组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专门排演现代戏)。但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没有传统的根基固然较少受程式的束缚,但同时也意味着艺术表现力的贫乏,还有不被观众欣赏习惯接受之虞: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常香玉的人生故事》中,87岁的杨兰春对于50多年前的事情,仍耿耿于怀——

魏云魏云

危机

50年代,人们看惯了传统戏,尚不知现代戏为何物。三团到外地演出,魏云扮演的女主角一上场,观众就反映强烈:“不要不要,下去下去,要看常香玉,看常香玉!”魏云当时就挂不住了,跑到后台,把头上的辫子(化妆戴的发套)拽下来一摔,趴在桌子上大哭……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三团竟至维持不下去,面临解散的危机。

转机

转机出现在1958年,一出《朝阳沟》改变了三团的命运。当年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三团决定排演一出剧目,反映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他们加班加点,奇迹般地只用了七天时间就把这出《朝阳沟》搬上了舞台——这个速度放在当时“大跃进”的背景中,显得相得益彰。据说编导杨兰春把剧本唱词就写在随身的纸烟盒上,写好一段就拿给音乐设计王基笑,王基笑设计好一段就教给演员演唱一段,演员马上就跟乐队合练——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怎么说也算是“急就章”的一出戏,后来竟然那么红,而且一直流传。

魏云魏云

其实,想来这个戏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首先,编导杨兰春是老八路出身,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他对中国的农村、农民实在是太熟悉了!而且解放后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与马可他们一同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他写起农民来,自然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与当时很多应景应时的戏不同,《朝阳沟》不仅写事,而且写人、写情,人物形象立得住,情感真实生动,这戏先就成功了一半。其次,王基笑是个优秀的音乐家,自从被分配搞豫剧音乐以来,他对豫剧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和刻苦的钻研,并加以融会贯通。经过之前几出戏的实践,到了《朝阳沟》,设计出的唱腔全都从传统中脱胎出来,又新颖别致,把豫剧传统各流派的唱腔融为一体,甫一出炉、立刻风靡。同时,三团的演员们也进行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向老艺人学习豫剧的传统唱腔和表演,同时接受西洋声乐训练,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艺术于生活”的信条,常年坚持“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分之一的时间排练、三分之一的时间演出)。河南登封曹村(现名朝阳沟村)成为他们的生活基地,他们与那里的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直保持至今。所以,《朝阳沟》中演员的表演非常生活化,观众看来异常亲切,觉得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贴近生活的剧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舞台表演,再加上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唱腔,《朝阳沟》想不流传,也难。

《朝阳沟》

《朝阳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魏云作为女主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朝阳沟》的演出、电台录音的播放和电影的大范围放映,魏云那时候差不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多农村的老太太说,找儿媳妇就要找个银环那样的!从被观众哄下舞台到成为准“大众儿媳”,这个跨越浸透着艺术家的辛勤汗水,也为古老的豫剧开辟了新的艺术道路。《朝阳沟》和豫剧三团成了一面旗帜,成为后继者效法之范,贤如常香玉,在排演现代戏时,也要到三团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三团的演员大是文工团、歌剧院出身,他们曾经奉命向常香玉等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在1980年豫剧流派会演时,“豫剧三团”作为一个新的流派和“五大名旦”等传统流派一起载入豫剧史册,这是对三团历史地位的肯定,对三团艺术家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三团道路的肯定。

活动年表

编辑
河南省内外崔派弟子及豫剧表演名家纷至安阳,到崔兰田先生墓前敬献鲜花,纪念崔兰田先生逝世三周年。

20时许,纪念专场演出在金象宴宾苑戏曲茶座举行,以缅怀一代豫剧大师崔兰田先生,寄托人们对她的哀思。“博取众家之长,弘扬崔派艺术”的匾额悬挂在舞台对面,舞台正中摆放着崔兰田先生的巨幅照片,书画名家专门为大师敬献的多幅字画分别悬挂在两边的金丝绒幕布上。

专程从郑州赶来的魏云、柳兰芳和来自河北邯郸的胡小凤等省内外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以及崔大师的弟子、安阳市豫剧团副团长崔小田等先后登台表演了《秦香莲》《对花枪》等崔派豫剧传统剧目。

下一篇 杨兰春

上一篇 眉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