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计划 编辑

大体的采访活动安排

所谓采访计划,即指大体的采访活动安排。一份完备的采访计划,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标明采访的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第二个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要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采访计划

初期:收集资料,了解背景

实施:联系采访对象,深入事件背后

后期:整理材料,核对事实

共性特征

编辑

明确使命

首先要确立你的采访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此次采访工作你是肩负着怎样的采访使命的。

确定对象

1222

根据采访目的,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名单、采访重点及其先后顺序。包括采访时间、地点、人物、话题。具体采访对象名单以及问题的准备,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随机采访。

方法和步骤

编辑
拟定文章体裁、字数、采写周期等。做好采访准备。

初期

收集资料,了解背景

(1)利用互联网搜索与这次采访题目相关的报道,了解其大致背景。

(2)通过查询网络一些著名论坛,获取网友们对采访相关内容的观点和意见。

(3)可到其采访人所在公司或者单位或街道办预先了解。

实施

联系采访对象,深入事件背后

(1)通过海访,随机选取一些市民进行采访,听听他们对于相关内容所提出的看法和意见;

(2)到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基地行采访,详细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听取 他 们 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并及时地做好记录,通过上网、阅览书刊等方式获取准确的相关文件和条例;

(3)进一步采访相关产业的一些公司企业,了解它们发展的现状、经营状况。

后期

整理材料,核对事实

(1)整理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分类、归纳;

(2)联系知情人,对存在疑问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核对、确认。

注意及补救

编辑
(1)要有耐心、有恒心,不怕苦、不怕累,关键时候要有胆量、有魄力;

(2)做好采访笔记和录音,保存好资料;

(3)采访周期约为2个星期,后期需要一个星期整理、核对材料,进入写作程序。

预想成果

编辑
采访预想成果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问等方式实现。题目相关采访的结果可以部分的预知,甚至于准备了讲稿;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就要靠经验和技巧处理啦。相关内容的观点和意见的表达是通过采访弘扬相关主题的主要目的之一,采访过程和结果构成采访成果。引领至预想或者有所超越才会使采访更加有意义。

提问技巧

编辑
提问要具体明确,切忌大而空

一般来说,在新闻现场采访人物多为即兴谈话,记者提问是否准确清楚是做好广播新闻报道的关键。故此,采访提问时应尽量从具体问题入手,避免大而空的提问,不要提那些过于笼统,使对方无法捉摸和无从回答的问题。例如“请你介绍一下你们如何搞好小康村建设的”、“请你谈谈你们这里的情况”等类似的问题,除非对方早有准备,否则会使对方不知从何谈起,即使回答,也是罗罗嗦嗦一大堆,达不到记者的目标。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化整为零,从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下手,做到提问小而具体,简练明确。这就要求记者能够从采访中获得的大量的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中理清头绪,抓住中心,选取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某件事、某个人进行采访,在看似简短的采访中,把大量的信息传给听众。

提问要讲究方式,注意平等性和尖锐性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笔者认为,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新闻采访带着主观色彩,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笔者两年前在对“巨能钙产品含有双氧水”的采访中,发现一些药店负责人因为担心销售巨能钙产品影响药店的声誉始终对其了解的情况闭口不答,在记者向他讲明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性,并声明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后,他坦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摆脱了最初的不安。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重大、棘手的事件,有些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一次记者在采访沧州某医院虚高定价,多收取患者医疗费时,该院的一位领导竟然说不知道此事。记者随即问道:“物价部门审批的价格已经下发到医院而为什么没有执行?”他哑口无言。由于记者在事前做了详尽了解和资料搜集,所以提问时问到了要害之处,一问一答就可以让听众明了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平等性和尖锐性体现出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以及新闻事件本身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二者之间并非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提问风格。

提问要把握主线,并注意选择好谈话场合

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像拍摄纪录片和采制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他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同时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因为,对于广播记者而言,非语言的交流极其重要。能不能把握这一瞬间的表达就在于善不善于用眼睛采访,当然用眼睛采访是配合“口”提问的,不然,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的深、观察的细,力求生动,逼真的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另外还要注意选择好谈话场合。场合能激发人的谈兴,也能抑制人的谈兴,采录人物谈话要选择适合谈话人临场发挥的场合。比如采录某教授的谈话,在其书房里或实验室中,效果就可能好些,因为这样的场合与他自身的学业、经历、成就、苦乐紧密相连,他与记者交谈起来,易于打开思路,而且会富于感情。

除此之外,记者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不应有过多的应答,如“啊、嗯”之类的声音;二是问题要长度适当;三是提问内容不要超越被采访对象所熟悉的范围;四是一般不假设提问,对棘手问题更是如此,特别是对身居高位者,他们会拒绝回答;五是提问中不要包含答案,重要事实、意见要让对方自己说出来。

下一篇 央上

上一篇 朝阳沟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