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韪良 编辑

美国传教士

丁韪良丁韪良

丁韪良(1827年—1916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字冠西,号惪三。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入新奥尔巴尼长老会神学院研究神学。1849年被按立为长老会牧师。1850~1860年在中国宁波传教。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丁韪良

外文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827年

逝世日期:1916年

毕业院校:印第安纳州大学

职业:传教士

信仰:基督教

人物介绍

编辑

丁韪良丁韪良

丁韪良,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丁韪良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丁韪良在长老派神学校毕业后,派来中国,在宁波传教。随后为美国政府提供太平天国情报。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1865年为同文馆教习,1869-1894年为该馆总教习,并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衔。1898年又得二品官衔。1898-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憎恶义和团的暴行,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罢黜慈禧太后 。继返美国,寻复来华,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大学堂,未成,随又去北京。创立北京崇实中学,(现北京二十一中学)崇实中学第一任校长。

相关作品

编辑
翻译有关基督教、自然科学、国际法方面书外,还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并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

1876年,曾在美驻宁波领事馆工作的丁韪良(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组织同文馆的学生联芳、庆常等人翻译了一部西方国际法著作——《星轺指掌》,这是中国近代引入的第一部叙述外交制度的专著。

丁韪良与中国近代教育

丁韪良与京师大学堂教职员在一起丁韪良与京师大学堂教职员在一起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的实际工作,并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这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丁韪良创办北京崇实中学(即当今的北京21中学),并在1865-1885年任该校校长。

出版图书

编辑

汉学菁华

作者名称 丁韪良

作品时间2010-4

《汉学菁华》是2010年4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韪良。

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

作者名称 丁韪良

作品时间2004-5-1

《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是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丁韪良。

天道溯原

作者名称 丁韪良

《天道溯原》是1917年由津汉基督圣教协和书局出版的一部作品,作者是(美)丁韪良(W. A. P. Martin)。

西学考略

作者名称 丁韪良

作品时间2016-12-1

《西学考略》是2017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韪良。

人物生平

编辑
1827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牧师家庭,父及兄弟皆为牧师。

1850年,丁韪良志愿参加美国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使团,并被派往中国的宁波。作为美方的汉语翻译,他亲自参与了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此后他从宁波转到了北京,在那儿传教并开办学校。

万国公法万国公法

1863年,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

1869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大力推荐下,丁韪良辞去了在美国北长老会的教职,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光绪皇帝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

1902年,清廷颁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丁韪良又被重新任命为总教习。但西教习们因向清廷要求补偿薪金引起纠纷,新任管学大臣张百熙借经费紧张为由,集体辞退了丁韪良等西教习。

1916年12月17日,丁韪良下厨房时在北京去世,与妻子同葬于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

双向译介之贡献

编辑
丁韪良的学术贡献还表现在“双向译介”上,一方面他向中国输入西方知识,一方面也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前者主要有《天道溯原》、《万国公法》、《格物入门》、《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富国策》、《西学考略》、 《性学举隅》、《天道合校》等;后者主要有《翰林集》、《中国的传说与诗歌》、《北京被围目击记》、《汉学菁华》、《中国觉醒》。丁的这种双向译介,涉及语言学、国际法、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宗教心理学、历史、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若把丁韪良一生的译作、著作、论文、书信汇总,出一个全集,恐怕数量会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的统计,他一生出版了中文的著译42部、英文著述8部,并且在各种报纸杂志上至少发表了153篇文章

丁韪良早年在宁波期间,常在城内长老教会举行晚间聚会并讲道。后来他把这一系列的讲道汇集成书,名为《天道溯原》。该书努力尝试将儒家道德伦理与基督教思想相融合,辩说两者并行不悖,劝人相信耶稣;又抨击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特别对偶像、菩萨崇拜,大加挞伐。这本书是丁韪良藉儒教思想传达基督教信息,其目标以高层人士为对象,然后再由他们影响民众接受福音。丁韪良在担任美国代表团译员,以及后来在北京工作时,都尽量把此书赠送给清政府高级官员。《天道溯原》出版后广受欢迎,自1854年至1912年间,再版达三、四十次之多,并译成日文和朝鲜文。该书也成为新到中国的宣教士语言教材的一部份,不但为长老会,也为其他教会所使用。在1907年“广学会”纪念基督教来华100周年所举办的投票评选中,《天道溯》被选为最佳中文著作。

丁韪良的英文著作中有三部主要作品已经被译成中文,可被视为系列三部曲:1896年出版的《花甲忆记》(The Cycle of Cathay),主要记述他在华45年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所结识的各类人 物,以及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生活,包括他执掌京师同文馆的回忆;1901年出版的《汉学菁华》(The Lore of Cathay)是他对于中国人的内在精神生活、中华文化的核心与内涵,以及中国教育定位,如科举考试、国子监、翰林院和京师大学堂等问题的进一步观察和分析;而1907年出版的《中国的觉醒》(The Awakening of China)则是对前两部书的补充,它在回顾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时,着重描述了作者所亲身经历的 1902至1907年间清朝所推行的新政和改革,并试图解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以及表达了对于中国光明未来的极大期盼。丁韪良认为,只要宪政和改革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中国社会注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的强盛和融入国际社会的那一天也就必将能够到来。

备受争议

编辑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6载(1850-1916,期间大约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期间历经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民国建政等重大历史变迁。他曾在宁波宣教十年,先后担任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30多年,是当年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他不仅会说流利的中国官话,更熟谙中国的经史子集,能用中文写流畅的文章供中国士大夫阅读。他集宣教士、教育家、翻译家、著作家和外交家于一身,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中西文化的桥梁。作为一个宣教士,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信仰,但因他多年从事教育、翻译等实际工作,并长期担任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使他有意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政治、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丁韪良同时也是一位饱受非议的宣教士,他究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迄今还存在着很多争议。

下一篇 西学

上一篇 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