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远航 编辑
张远航,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城口县,大气环境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78年张远航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85年硕士毕业;1987年进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2007年担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2022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副主任。张远航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大气环境化学,包括对流层大气OH自由基化学,大气污染的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
中文名:张远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市城口县
出生日期:1957年7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远航 演讲
1978年,张远航从重庆市城口县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5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进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0年-1993年)、大气化学研究室主任(1995年-1996年)、教授、环境科学系主任(1996年-2002年)。
1992年12月,前往荷兰能源研究基金会环境科学部,任客座研究员(至1995年5月)。
1993年9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2007年)、院长(2007年-)。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
2016年7月13日,张远航院士工作室在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挂牌 。
2022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副主任。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化学,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江三角洲改善空气质量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担任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OH自由基研究
2000年开始,张远航设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PRIDE-PRD,以大气氧化性为重点,先后五次率领国际研究团队前往珠三角开展外场观测实验。在观测期间,张远航与珠三角当地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紧密合作,组织各类讨论会,调控监测资源,将德日韩美等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国际化研究队伍凝聚在一起,保障了综合观测实验的顺利进行。2006年,中国实现了首次大气OH自由基的直接测量。
2010年起,张远航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的平台测量OH自由基。2014年初,北京大学大气OH自由基测量系统建立;同年6月,这一系统在华北望都综合观测实验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具备OH自由基观测能力的机构之一 。
大气复合污染研究
张远航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
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研究
张远航主要关注的领域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是城市和区域的空气质量的控制和改善,在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层面上包括臭氧化学和气溶胶化学。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模式模拟和外场观测。也有部分实验室的工作开始展开。在过去多次珠江三角洲大型外场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年的积淀,研究小组在区域臭氧形成机制,大气氧化性和气溶胶的光学性质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张远航
截至2016年,张远航参加了“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主持和完成了科技部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课题,省部委重点课题,国际合作课题等十几项,参加了“十一五”以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规划的顶层设计,担任“863”重大项目(2007-2010)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2012-2015)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多项,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项目承担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 | 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与示范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 | 大气有机物的源解析技术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 |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 | 广东省政府重点课题 |
—— | 珠江三角洲环境规划之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 广东省政府重点课题 |
—— |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 | |
1997年 | 广州NOx污染控制能力建设 | UNDP-广州市环保局项目 |
2000年 |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 | 广东省环保局 |
2000年 | 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分析 | 科技部专项 |
2001年 | 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2002年 |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和污染过程研究 | 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 |
2006年 |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技术及应用 | 863计划“十一、五”重大项目 |
2007年 | 北京大气中HONO的污染状况、收支及其在光化学烟雾生成中的作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 | 奖项 | 参考 | |
---|---|---|---|---|
1998年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 获奖人员 |
|
2003年 | 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 |
2004年 |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 |
2005年 |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
| |
2008年 | 亚洲棕色云综合影响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
| |
2010年 |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张远航,胡敏,钟流举,邵敏,曾立民,王玮,向运荣,范绍佳,王雪松,彭永焯 |
|
人才培养
截止到2014年,张远航已培养出1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其中学生陆克定担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张远航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时间 | 名称 | 姓名 | 学位 |
---|---|---|---|
2014 | 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 吕炜 | 硕士 |
2014 | 珠江三角洲秋季臭氧和颗粒物来源的数值模拟研究 | 陈皓 | 硕士 |
2013 | 珠江三角洲大气臭氧的变化趋势和敏感性分析 | 李金凤 | 博士 |
2013 | 大气亚硝酸(HONO)的测量和土壤来源研究 | 程鹏 | 博士 |
2013 | 珠江三角洲夏季大气二次污染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 李云鹏 | 博士 |
2013 | 珠江三角洲秋季臭氧和颗粒物污染的过程分析与敏感性研究 | 张浩月 | 硕士 |
2012 | 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过程分析 | 硕士 | |
2011 | CPP-GC/MS系统测量颗粒有机物的方法开发及其应用 | 陈冬蕾 | 硕士 |
2011 | 珠江三角洲臭氧生成敏感性与来源解析研究 | 硕士 | |
2011 | 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及城市间相互影响的模式研究 | 胡晓宇 | 硕士 |
2010 | 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大气氢氧自由基(Hox)变化特征和循环过程的研究 | 陆克定 | 博士 |
2010 | 珠江三角洲亚微米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有机颗粒物来源解析 | 肖锐 | 博士 |
2009 | 珠三角地区大气颗粒有机物致癌风险及来源解析 | 胡珊 | 硕士 |
2008 | 珠江三角洲郊区气态亚硝酸(HONO)的观测及其来源和影响分析 | 苏杭 | 博士 |
2008 | 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质观测、模型研究:以北京、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刘新罡 | 博士 |
2008 |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有机碳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 于娜 | 硕士 |
2008 | 气溶胶水溶性离子和相关气体的变化规律研究 | 顾建伟 | 硕士 |
2007 | 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气溶胶的辐射特性——基于观测的模型研究 | 程雅芳 | 博士 |
2007 | 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气溶胶形成与增长特性研究 | 龚有国 | 博士 |
2007 | 广州地区PM化学组分特征和来源分析 | 崔明明 | 硕士 |
2007 | 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大气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 周维 | 硕士 |
2006 | 北京地区夏季典型臭氧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 徐峻 | 博士 |
2006 | 燃烧源排放颗粒有机物的化学组成研究 | 博士 | |
2006 | 珠江三角洲臭氧污染及其与前体物的敏感性研究 | 高东峰 | 硕士 |
2005 | 珠江三角洲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 | 胡建林 | 硕士 |
2004 | 二氧化硫在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臭氧氧化 | 李雷 | 博士 |
2004 | 大尺度运动和大气边界层对沙尘暴产生和局地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 崔孝 | 博士 |
2004 |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PM2.5特征的研究 | 祝斌 | 硕士 |
2003 | 城市大气颗粒有机物化学组成及变化特征 | 何凌燕 | 博士 |
2003 | 应用OBM模型研究广州大气臭氧生成与其前体物的关系 | 曹永强 | 硕士 |
2003 | O、SO、NOx在稻田下垫面的干沉降通量研究 | 杨强 | 硕士 |
2002 | 珠江三角洲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研究 | 王伯光 | 博士 |
2002 | 长江三角洲大气光化学污染模拟研究 | 马信 | 硕士 |
2001 |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含碳物质的研究 | 硕士 | |
2001 |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 | 付欣 | 硕士 |
2000 | 区域空气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胡泳涛 | 博士 |
2000 | 广州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研究 | 李正鹏 | 硕士 |
2000 | 街道峡谷内机动车排放污染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 张化天 | 硕士 |
1999 | 大气过氧化物的测定及其来源分析 | 马一琳 | 硕士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资料 |
---|---|---|
2014年 |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
|
2015年 |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
|
2023年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 |
|
2023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大气环境化学
作者名称 张远航
作品时间2006-5-1
本书实在为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收藏和阅读。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
作者名称 张远航
作品时间2006-5
大气环境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ISBN:9787040193619,作者:唐孝炎、张远航、邵敏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 |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暨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 |
|
2006年6月-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第六届、第七届);监事长(第一届) |
|
——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会长 | |
——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会化学与环境学部国家代表 | |
—— | 联合国环境署大气棕色云研究计划科学工作组成员 | |
—— | 《环境科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学术顾问 |
|
——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2009年-2016年12月 | 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2016年12月-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
|
2017年12月22日 | 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
张远航
张远航长期从事大气污染的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研究,是中国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大气污染的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领域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 。(城口新闻网评)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