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世龙 编辑
朴世龙,男,1976年4月出生,朝鲜族,吉林延边人,无党派人士,自然地理学家,生态系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研骨干、研究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朴世龙于1995年9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2004年6月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自然地理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1月—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8月博士后顺利出站;2010年8月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22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2022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朴世龙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作用研究。
中文名:朴世龙
国籍:中国
民族:朝鲜族
出生地:吉林延边
出生日期:1976年4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无党派人士
1976年4月,朴世龙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995年9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9年9月—2004年6月,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自然地理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8月—2007年8月,在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Climat et de I’Environnement)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2007年1月—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8月,博士后顺利出站。
2010年8月,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2011年8月5日,获得“201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以45岁的年龄成为2021年最年轻的新当选的“两院院士”。
2022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2022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3年3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朴世龙担任首任院长。
2023年11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朴世龙活动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朴世龙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网站显示,朴世龙在SCI(E)刊物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20余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SCI(E)论文被引25000余次,有3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引用超过100次。成果被《自然》(4篇)、《自然气候变迁(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篇)专文评述。
科学考察
2023年9月,参与卓奥友峰科考,担任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科考分队队长。
科研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角色 |
---|---|---|---|
2010年—2013年 | 欧洲和全球碳通量和碳汇30年再分析 | 欧盟第七个框架方案 | 参与 |
2012年—2015年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 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 主持 |
2013年—2017年 | “全球变化对中国典型草地生态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第三课题“中国典型草地关键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格局” |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 主持 |
2014年—2017年 | 土地利用变化:评估净气候强迫,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备选方案 | 欧盟第七个框架方案 | 参与 |
2016年—2018年 | 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长江和黄河流域径流的影响 | 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主持 |
2016年—2020年 | 极端气候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影响 | 基金委重点项目 | 主持 |
参考资料来源: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2003年 |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生产力的研究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06年 | —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2009年 | — | 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第一完成人) |
2013年 | 昼夜不对称增温对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 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 |
参考资料来源: |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1、在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
博士后:崔江鹏(2018年1月进站)、邓颖(2019年4月进站)、雷羚洁(2019年7月进站)、何明珠(2020年1月进站)、孟凡栋(2020年1月进站)、郎伟光(2020年1月进站)、燕玉超(2020年7月进站)
博士生:何悦(2016级,直博)、连旭(2016级,直博)、黄玲(2017级,普博)、洪松柏(2016级,硕转博)、李湘怡(2017级,硕转博)、汤舒畅(2019级,直博)、王锴(2018级,硕转博)、高蒙迪(2018级,硕转博)
2、出站博士后
入站年份 | 姓名 | 论文题目 | 毕业去向 |
---|---|---|---|
2010年 | 杨艳 | 塞罕坝地区主要树种树干呼吸速率的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 |
2012年 | 孙振中 | 林龄及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养分重吸收的影响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2012年 | 付永硕 | 北半球植被物候对气变化的响应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 |
2014年 | 刘永稳 | CMIP5模型模拟21世纪陆地碳通量对气候年际波动敏感性的变化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
2014年 | 朱再春 | 地球变绿及其驱动因子——近三十年全球变化对陆地植被生长的影响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2017年 | 王钊齐 | 未来全球升温1.5度和2度情景下中国草地总初级生产力和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 | 青海大学 |
2017年 | 闫涛 |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 | 兰州大学 |
3、毕业博士研究生
年级 | 姓名 | 论文题目 | 毕业去向 |
---|---|---|---|
2008年 | 彭书时 | 东亚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后(现北京大学研究员) |
2010年 | 丛楠 | 近三十年气候变化对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的影响——基于遥感数据的分析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2010年 | 王旭辉 | 中国水稻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ORCHIDEE-crop模型的开发,校准和应用 | 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后(现北京大学研究员) |
2011年 | 殷国栋 |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固碳潜力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 |
2011年 | 曾振中 | 过去30年全球植被变化对气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馈 |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 |
2011年 | 张新平 | 近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时空变化研究 | 北京大学 |
2012年 | 赵红芳 | 欧洲温带树种的展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 |
2012年 | 赵闯 | 全球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基于多方法的整合分析 | 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 |
2013年 | 杨卉 | 基于Budyko理论和地表过程模型的全球径流变化分析 | 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后 |
2014年 | 黄萌田 | 过去3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2015年 | 武东海 | 陆地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 康奈尔大学博士后 |
2015年 | 刘强 | 北半球植被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安特卫普大学博士后 |
4、毕业硕士研究生
年级 | 姓名 | 论文题目 | 毕业去向 |
---|---|---|---|
2007年 | 孙进瑜 | 1982-2006年全球植被生长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关系 | 咨询工作 |
2009年 | 梁爽 | 中国草地植被生长和主要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 |
2012年 | 赵淼 | 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物候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公务员 |
2013年 | 张原 | 基于flux站点数据的中国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格局研究 | 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 |
2013年 | 谭建光 | 不同季节昼夜增温对北半球植被生长的影响 | 恒丰银行 |
2014年 | 孙岩 | 未来不同情景下全球陆地自然与农业生态系统磷需求的估算 | 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 |
2015年 | 刘卓 | 近30年北半球大气CO2浓度曲线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
2015年 | 要伊桐 | 基于通量观测和林龄对全球森林碳平衡的估算 | 法国LSCE实验室博士 |
2017年 | 氮添加对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5、毕业本科生
年级 | 姓名 | 论文题目 | 毕业去向 |
---|---|---|---|
2006年 | 王旭辉 | 过去25年欧亚大陆植被生长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 北京大学博士 |
2007年 | 崔梦頔 | 1982-2006年间青藏高原植被活跃生长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 | 布朗大学硕士 |
2008年 | 徐湘涛 | 1982-2009北半球中高纬极端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响应 |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 |
2009年 | 彭丽青 | 过去30年东北玉米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 |
2009年 | 张原 | 基于GIMMS/AVHRR,SPOT和MODIS NDVI数据的东南亚植被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分析 | 北京大学硕士 |
2012年 | 洪松柏 | 中国北方植树造林对土壤pH的影响 | 北京大学硕士 |
培养成果
据2022年9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显示,朴世龙所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自然》、 3篇《自然气候变迁(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1篇《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3篇《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篇《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6篇《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2篇《走近科学(Science Advances)》、3篇《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论文。
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 荣誉表彰 |
---|---|
2011年 |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2012年 |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
2016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
2020年9月25日 |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 |
2021年4月 | 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 |
2021年11月18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
2022年6月5日 |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
2022年11月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22年11月15日 | 地球科学领域2022年度“高被引科学家” |
2023年7月29日 | “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
任职时间 | 职务 |
---|---|
2009年 | Members of the Scientific Steering Committee of IPCC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expert meeting |
2010年 | 《植物生态学报(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编委 |
2011年 |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编委 |
2011年 | 《农林气象》编委 |
2011年—2017年 | 全球碳计划(全球碳项目)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2年—2015年 | 欧洲FP7项目“地球碳”顾问委员会委员 |
2014年—2015年 | 《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编委 |
2015年 | 《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编委 |
2016年 | 《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
2017年 | 第十届国际二氧化碳会议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8年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 |
2018年—2022年 | 《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编委 |
2018年—2022年 | 《中国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编委 |
2019年 | 丹·大卫奖之未来奖的评审委员会委员(review committee) |
2023年1月17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23年3月10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23年3月12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
/ |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
/ | 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 |
/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 |
/ |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
参考资料来源: |
朴世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很热爱科研,他很严谨,认真抠每一个细节,他眼光很犀利,抓关键问题非常准。他喜欢反复揣摩,文章里的一个措辞都会反复地讨论修改。他对学术要求很严格。但对人还是很随和的,没有什么架子。(朴世龙的博士生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