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劭忞 编辑

中国近代史学家

柯劭忞柯劭忞

柯劭忞(1848年-1933年8月31日),字仲勉,又作凤孙、凤荪、凤笙、奉生等,晚号蓼园,室名岁寒阁 。山东省胶州市大同村人,中国近代史学家。

柯劭忞出身书香门第,于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等职。官至典礼院学士,还曾任资政院议员。宣统二年(191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后,感念前朝恩泽,以逊清遗老自居。曾独力撰著《新元史》,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赠文学博士学位 。民国三年(1914年)后参与《清史稿》的编撰工作,在清史馆馆长赵尔巽死后担任代馆长、总纂,负责整理《清史稿》的《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并独撰《天文志》,总成《清史稿》。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参与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病逝于北京。

柯劭忞博闻强记,治学广博,于经史、诗文、金石、历算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后人誉为“钱大昕后第一人” 。尤擅史学,于元史用力颇深,曾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撰成《新元史》,被认为集五百余年各家研究之大成,北洋政府将该书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此外还著有《译史补》《春秋谷梁传注》《文献通考注》等书。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柯劭忞

别名:柯凤老

字:仲勉,又作凤孙、凤荪、凤笙、奉生等

号:蓼园

所处时代:近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东胶州

出生日期:1848年

逝世日期:1933年8月31日

主要成就:独力编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

主要作品:新元史、清史稿、春秋谷梁传注、新元史考证

人物生平

编辑

家学渊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柯劭忞生于今山东胶州市胶城镇东关姜行街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籍浙江台州,其先世有名柯忠卿者,于明末“名在东林复社,为明大司马夏卿从父兄弟”。明亡,柯夏卿参加南明鲁王政权,鲁王朱以海在舟山失败后,柯家避难山东胶州,从此改籍胶州。 柯劭忞的祖父柯培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有名诗人,通晓天文、地理、兵书、阵法,有多种著述。其父柯蘅对史学、文学、音韵、文字等传统学问多有见解,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所成就。其母李长霞在国学、诗作方面亦有造诣。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柯劭忞自幼就显露出一定的文才,据说他四岁即会作诗,七岁就写下了颇有意境的诗句“燕子不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香”,在当地文人学子中传颂。

柯劭忞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也很重视,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避捻军之乱,柯劭忞一家从原籍迁潍县,在流离变乱中其父母仍“听夕教子女以经史文章之学,无少间”,平日的教育可想而知。后其兄长为清光绪年间进士,两个妹妹柯劭蕙和柯劭慧也皆为胶州有名的才女。

柯劭忞自幼受家庭影响,勤奋好学,有一股痴迷精神。他读书时精力集中,心不旁骛,一次他读书时靠近炉火,袖子被点燃而毫不觉察,当父亲发现书房传出烟味,才得知是全神贯注于书本的儿子所为。为此父亲常以“书呆”称之,不无喜爱地劝导他。这一时期,他广学经史和天文、算学等,为后来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

入仕清廷

柯劭忞半身照 柯劭忞半身照

柯劭忞16岁入县学为生员,后应召入济南尚志书院读书,成为匡源的得意门生,中途辍学。 同治九年(1870年),二十三岁的柯劭忞得中乡试举人。 中举后曾数次参加会试,但是皆没有考中。在后来的十余年间,柯劭忞先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的书院,担任这些书院的主讲一职。之后,他广交各省学吏,曾先后应聘于晋、粤、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

光绪十二年(1886年),柯劭忞通过会试中进士,遂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任翰林编修。 由此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开始治《春秋谷梁传》《尚书》等儒学经典,学术成果颇丰,并为其岳丈吴汝纶订正了《尚书故》4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柯劭忞提督湖南学政,任期四年。回京后,曾先后担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司和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出任贵州提学使。两年后调回京城,在学部先后任丞参、度署右参议、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任议员。翌年(1911年)10月,柯劭忞受资政院委派,出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不久,他又被调回北京,任典礼院学士,并被赐与“紫禁城骑马”这一殊荣,其主要职责是教4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读书。

民国遗老

清王朝覆灭后,柯劭忞坚决不剪辫,以前清遗老自居,虽名列参政、议员,但却拒不赴任,唯以著述自娱,仅在短时期内担任过溥仪的侍讲。

柯劭忞作《新元史》

在学术上,柯劭忞倾心治学,无意于仕途,对敛财也无兴趣,留下了包括经史、词章、历算、金石等诸学科研究的著述,成为众人称道的著名学者。民国三年(1914年)夏天,袁世凯成立清史馆,循例组织学者编修前朝历史。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抱着“儒臣国亡无所自荩,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其职也”的心情,欣然应聘为《清史稿》的总纂,参与《清史稿》之编撰工作,整理《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并独撰《天文志》。全馆参与者有一百余人,民国九年(1920年)完成初稿,共五百二十九卷;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进行修订工作。民国十七年(1928年),赵尔巽辞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职务。同年,《清史稿》刊印。 在此期间,柯劭忞以其深厚的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为天文台修撰了《时宪志稿》一书。

与此同时,柯劭忞还致力于《元史》的重修。他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万字的《新元史》。这部历时30余年完成的被誉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的史书,后来被列入“二十五史”之中。其时清亡已九年,但他在书中仍白署为“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国史馆纂修胶州柯劭忞”,对清廷所授的官职仍念念不忘,引以为荣。书中的史论仍以清廷史臣自居,称“史臣曰”,其遗老的心情跃然纸上。此时新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柯劭忞对于新事物更是难以接受,把革命浪潮当作严重的祸患而予以敌视。柯劭忞八十三岁时,原《清史稿》的同事张尔田去拜访他。柯劭忞对着老同事频频叹息,“叹息世变日亟,赭祸之不可免”,说到伤心处,竟然悲痛欲绝,可见他思想的顽固程度。

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日本政府与段祺瑞政府在北京设“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柯劭忞出任委员长。委员会利用日本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作为经费,由日本人桥川时雄主办,撰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柯劭态整理编撰经部易经类提要152则。

晚年及去世

柯劭忞柯劭忞

柯劭态晚年继续研读古籍,并以著述为职志。除民国十六年(1927年)出版的《春秋榖梁传注》15卷外,柯劭忞还努力校注其他经史书籍,出版有《新元史考证》《译史补》等,还有《尔雅注》《文献通考校注》《文选补注》《后汉书注》《说经札记》《蓼园文集》等,均未刊印。1931年,他搜采经注善本刻石,附以自己所著的《十三经考证》,打算存于曲阜孔庙,但未及完成。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31日,柯劭忞于北平(今北京市)病逝。

主要影响

编辑

史学

元史研究

柯劭忞利用明清时期有关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关元史的资料和书籍,如法国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书,对元史进行系统的研究。明代宋濂等人编纂的《元史》,由于仓促成书,错误疏漏颇多。明、清两代六百年间,试图重修元史者不乏其人,有关的书也出过多种,但均未能令人满意。在此基础上,柯劭忞广泛收集元代的史料,积三十余年之力,从《永乐大典》、金石文字和外籍、秘集中广搜博采,细心研究,又吸取了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等成果,“熔裁钩贯,校异订讹”,对宋濂等人的《元史》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充实,终于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万字的《新元史》 。

《新元史》的体例沿用旧史,但本纪前加一“序纪”,记叙成吉思汗以前的史事,在本纪的最后又增加一篇记叙元顺帝之子的事迹的“昭宗本纪”。

较之《元史》,《新元史》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它补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诸多蒙古史事,这得益于柯劭忞对《元朝秘史》以及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屠寄《蒙兀儿史记》、多桑《蒙古史》等重要史学著作的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柯劭态在《新元史》中补充被《元史》疏略了的世祖以前的史事;而即使是对直至蒙哥时期成吉思汗经营西域的有关内容的记叙,以及对四大汗国盛衰兴亡的相关情况的记叙,《新元史》也要比《元史》详细得多。此外,《新元史》还补充了元惠帝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的北元时期的部分历史,其记叙年代一直延长至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

在列传方面,《新元史》增补了许多在元初不肯降元的志士的传记;而元末农民军的领袖人物如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的传记的增补,则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元史》还对宋元之交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增补了传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夏贵传”的增补。夏贵是南宋大将,他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降元,最终导致了南宋军队的全线溃败;入元后,又靠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参知政事一职。《宋史》以此为由而不肯为其立传,而《元史》则又因其入元仅三年即亡故因而事迹不多,也不肯为之立传。《新元史》则考虑其人在宋元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增补了他的传记。

在勘正《元史》失误方面,柯劭态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元史》在列传的编排上就存在错误,如在元末泰不华等人的列传之后,又接上元初耶律楚材等人的列传。《新元史》则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对其做了适当的调整。此外,《元史》中一人二传的情况亦自不少,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也是一人,而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亦是一人,但在《元史》中,这些人物都有两个传记,显然是失于检点。《新元史》则在充分考据的基础上一一纠正了这些错误。

总的来说,柯劭忞以一人之力,成此巨制,增补史实达三千余条,其功自不可没。 民国八年(1919年)十二月,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民国十一年(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

《新元史》成书以后,受到不少学者的好评,一时被认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为柯劭忞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书授予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中外学术界对此书作了很高评价,认为此书集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纠正了不少错误,“学识赅搏,精力绝伦”。近代学者章太炎盛赞《新元史》说:“柯书繁富,视旧史为优,列入正史可无愧色。”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一书中甚至说:“其书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

不过,《新元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其他重修元史诸家一样,柯劭忞不通外语,也缺乏足够的语言学修养,使用的域外史料,有不少错误,很难让人完全凭信。而且,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总不免顾此失彼,译名混乱、考订不精、相互矛盾之处,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甚至还把旧史改错了。更为严重的是,《新元史》对旧史的增删改动,没有注明任何出处与依据。这一点,遭致了学者们的普遍批评。柯劭忞在考证方面的确花了很大工夫,但因体例上的缺陷,他的这些成果全都淹没于字里行间,使人有茫然无所适从之感,而这势必影响到该书的使用价值。

参与编篡《清史稿》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开设清史馆,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等为总纂。柯劭忞参与编修《清史稿》十四年,负责总阅全稿,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写天文、时宪、灾异三志和部分传稿,又总纂纪稿;赵尔巽去世后,柯劭忞兼代馆长,主持馆务。他与一百多人参加编写的《清史稿》,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体完成,翌年印行,共536卷。该书内容文字均有错误,但它比较系统地汇集了清史素材,为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经学

柯劭忞治《春秋谷梁传》

柯劭忞的学识渊博,涉猎颇多,除了治史外,还注释国学典籍,吟诗作文等等。他晚年希望用“春秋大义”针砭动乱的社会现实,精心纂注《榖梁传》,著有《春秋榖梁传注》15卷(1927年出版),曾被人赞扬“足与左传杜注、公羊何解方驾矣”,是后人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文献。柯劭忞的其它著述还有《尔雅注》《文献通考校注》《文选补注》《说经札记》等整理经籍的相关著作。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柯劭忞又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等。

文学

柯劭忞晚年以诗文自娱。他的文章得到杨绍和传授,师法梅曾亮,行文简洁流畅。诗以律诗为佳,其中的一部分诗稿被编入《蓼园诗钞》而传世。 近代著名学者和诗论家王国维对柯劭忞的诗评价很高,认为“今世之诗,当推柯凤老(对柯劭忞的尊称)为第一,以其为正宗,且所造诣甚高也。”

历史评价

编辑

李思纯:“中国元史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柯培元

清嘉庆、道光年间诗人,有多种著述。

父亲

柯蘅

著有《汉书七表校补》《旧雨草堂诗集》等。

母亲

李长霞

字德霄,掖县李图之女,晚清北方文坛“冠绝一世”的女诗人兼学者。

妻子

吴汝纶之女。

兄长

柯劭憼

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

长子

柯昌泗

字燕舲,号谧斋,著有《后汉书校注》《谧斋印谱》《鲁学斋金石记》《传习录注》《三国志集释》《山左访碑录校补》《朔方刍议》《瓦当文录》。

师生

老师

吴汝纶

杨绍和

学生

余嘉锡

胡玉缙

主要作品

编辑

除参与编撰《清史稿》,独自编修《新元史》外,柯劭忞还纂注《谷梁传》,并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出版了《春秋谷梁传注》十五卷。此外,还出版有《新元史考证》《译史补》等,未刊印的文稿有《盖喀图传补注》《尔雅注》《文献通考校注》《文选补注》《说经札记》《后汉书注》《蓼园诗抄》《续诗抄》《蓼园文集》等。

后世纪念

编辑

2018年10月1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整理本《新元史》座谈会,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本书的整理者等众多学者一起围绕柯劭忞和《新元史》进行了讨论。

下一篇 吴树青

上一篇 丁石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