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肇骞 编辑
张肇骞(1900年12月1日—1972年1月8日),浙江永嘉人,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肇骞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3年赴英国皇家植物园、爱丁堡植物园学习深造;1946年任职于静生生物调查所;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1971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1972年1月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2岁。张肇骞主要从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中文名:张肇骞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永嘉
出生日期:1900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1972年1月8日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肇骞近照
1900年12月1日,张肇骞出生于浙江永嘉。1920年,考入金陵大学。
1926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同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
1933年,赴英国皇家植物园、爱丁堡植物园学习深造;同年,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1941年—1946年,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6年,任职于静生生物调查所。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5年—1971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队长。
1971年—1972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代所长。
1972年1月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2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肇骞的译著
张肇骞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由一个单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机构扩办成包括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协调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华南地区的植物学研究工作。截至1972年1月,张肇骞共发现新种75个,新变种7个,以及新订名植物13个。
学术论著
截至1972年1月,张肇骞共发表论著、译著28篇,其代表论著有《中国菊科植物之观察》《中国菊科之新种》《中国西南部堇菜属之研究》《中国菊科的一新属》《千里光属及其近缘各属之新种》 《中国植物志·菊科》《海南植物志》《河北植物志》《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等,翻译了达尔文的名著《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4年 | 世界第四届林业会议 | 印度 |
1957年 | 印度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学术会议 | 印度 |
科研奖励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橡胶树北移成功 | 国家发明一等奖 |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1964年,张肇骞(左1)在海南考察
张肇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生产。提倡独立思考,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每月举行“科学茶会”,相互交流学术看法、建议;他从事教学,一丝不苟,收集植物学研究的新成就,充实教材,使学生有广阔的知识和视野;对植物标本的采集,重视生境条件、土壤状况和其他生态资料,收集的每一张标本都有完整的说明。学科优化
张肇骞重视学科间的协作和渗透,认为要发展植物分类学,必须利用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等学科的成就和手段,来阐明植物系统演化原理。从而委任人员筹建植物生态学研究室,充实土壤、气象、微生物和化学分析等专业人员;选派人员进修苔藓学、古植物学等;选送人员进修植物化学、细胞学、遗传学等组建植物资源研究室,建立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研究室,建立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室。
教学方法
1965年,张肇骞(左4)在广东省考察
张肇骞讲课讲述分类原理和方法,从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当时较新的观点阐述,从比较各分类系统来加以评价;从严训练,用一学期的时间指导学生掌握植物分离的基本功,包括标本的采集、压制、生殖器官的解剖,到分类检索表的使用等。第二学期令学生独立采集和鉴别植物,用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智力。培养成果
张肇骞培养的学生有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院士等。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5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57年3月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58年4月 |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广东分会秘书长 |
1964年6月 |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植物志》第一届编委会委员 | |
《科学通报》编委 | |
《植物学报》编委 | |
《植物分类学报》编委 | |
《海南植物志》副主编 | |
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 | |
中国人民对外交流协会广州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 |
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 |
家世背景
1970年,张肇骞夫妇及部分家庭成员合影
张肇骞出生于温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曾祖父为举人,祖父为进士,父亲是晚清秀才。张肇骞3岁丧父,12岁在其大哥任校长的小学就读,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植物有着浓厚兴趣。 张肇骞的侄女是声学家张淑仪院士。婚姻家庭
1936年,张肇骞的第一任妻子叶淑姬因病逝世。后经胡先骕介绍张肇骞同桂秉镛结为伉俪。张肇骞共育有8个子女,曼华(长女)、危言(长子)、危行、向时、向泽、亚平(老七)、定屿(幼子)。
艰苦朴素
张肇骞每日早餐就是两碗稀饭加一块豆腐乳,平日粗茶淡饭。每年的休假时间从不享用。自己做的用于接待外宾而穿的呢制衣服从不舍得穿。有一次他作报告时,风趣的谈到他穿的西装衬衣只是个假领子而引起哄堂大笑。但他每月把国家给他的100元的学部委员补助费都全部交了党费。
1964年,张肇骞(左3)在野外考察
“我们要学习他(张肇骞)前瞻性的战略科学家思维,甘当助手的奉献精神,以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为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园贡献力量。”(华南植物园评)“张肇骞是中国现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植物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评)
“张肇骞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活动家,他以其毕生的精力为发展中国的植物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南京大学评)
“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忠诚做人、贡献科学事业是他(张肇骞)一生的写照。”(中国农业大学评)
“张肇骞对植物分类有较深的研究,为发展中国的植物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东南大学评)
竖立雕塑
张肇骞雕像
为纪念和缅怀植物学家们为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特设立雕塑径。雕塑径上共有六位中国植物学家的雕塑,这其中就包括张肇骞雕塑。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