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思职 编辑
刘思职(1904年3月15日-1983年8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26年毕业于美国西南大学;1929年刘思职于堪萨斯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42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其后的北京医学院,任教授及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8月18日在北京逝世。刘思职主要进行蛋白质变性学说、免疫化学、蛋白质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中文名:刘思职
外文名:Lia Ssu-chih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4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1983年8月18日
毕业院校:堪萨斯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出生地:福建仙游
代表作品:《生物化学大纲》
刘思职
1904年3月15日,刘思职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 。1921年,刘思职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1925年,刘思职得岳父相助,刘思职自费出国留学,入美国西南大学化学系。
1926年,刘思职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入堪萨斯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攻读博士,同时兼任该系助教。
1929年,刘思职于堪萨斯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1929年,刘思职在学成后立即回国。1929—193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
1930—1942年,刘思职应聘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任助教,后提升为讲师、副教授。在此期间,曾先后赴德国威廉凯撒研究院细胞生理研究所及英国剑桥大学摩丁诺研究所进修。
1942年,刘思职执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其后的北京医学院,任教授及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46年,刘思职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
1946—1953年,刘思职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1950年,刘思职任《中国生理学杂志》主编。
1953—1957年,刘思职任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3—1983年,刘思职任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教授。
1954年,刘思职任《科学文摘·生化与营养》主编。
1955年,刘思职任《科学文摘·生理科学》主编;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1957年,刘思职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8年,刘思职任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79年,刘思职任中国生物化学会常务理事。
1983年8月18日,刘思职终因久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思职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研究免疫化学及蛋白质变性,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及提纯等。大部分研究工作均与吴宪合作。创造性地用化学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并定量回收抗体。证明用不同抗原同时注射时,产生的抗体各为独立而不相混淆的物质。以甲醇低温处理免疫血清获得一种碱性球蛋白,并证明其为抗体蛋白。50年代以后,从事低级抗体,激素对抗体生成的影响,抗体生成机制以及氨代谢的研究。50年代初主持首次制定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统一了全国的生物化学名词 。
参与蛋白质变性学说的研究
1928—1940年,刘思职作为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助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蛋白质变性。1929年8月,吴宪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宣读了根据一系列实验总结得出的“蛋白质变性学说”。奠定这一变性学说的科学实验,主要由刘思职等助手所完成。实验证明,蛋白质的变性是蛋白质分子从折叠而变为舒展。
免疫化学研究
早在1930年代,免疫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微生物学家的事,当时,抗原—抗体间的反应只是靠肉眼定性,对抗体的化学本质也所知甚少。刘思职在吴宪领导下,创造性地用化学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体沉淀反应,分析了免疫沉淀物中的抗原抗体比例,并定量回收抗体,纯化抗体。在此基础上,刘思职研究了免疫沉淀物的溶解度和沉淀曲线,同时注射两种不同抗原时抗体的生成反应等,成为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他一直继续这一领域的研究,如研究低级抗体的性质和代谢、激素对抗体代谢的影响、强弱不同抗原在体内的代谢率等。
蛋白质生物合成研究
早在1955年,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还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刘思职在他领导的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拟定了科研的战略重点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为此,在中国生物化学界较早地建立了电泳、层析等先进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使苏联专家费奥多罗夫(ИваиваноВичФёдоров)惊讶不已。可惜他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批判斗争,他有关这一重大课题的科研设想和计划不能付诸实现。影响他的科研计划进度的另一原因是当时学习苏联以科学院和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体制。至1960年代,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在欧美国家已有重大突破,刘思职在政治上的处境也略有改善,他又重整旗鼓,具体拟订了以“抗体的生物合成”为突破口的科研计划。他把自己的科研设想和见解,撰写成文“抗体的性质及生产机制”,发表于1963年的《生物科学进展》上,以期征求同道的讨论。当时核酸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刚有端倪,他从法国某实验室报导中,获悉从北京鸭提取的DNA引入另一种系的鸭中,可导致后一种系鸭的某些性状改变为北京鸭的特征。他就想从免疫动物淋巴细胞中提取DNA引入另一未经免疫的同系动物中,希冀获得抗体生成性能的转移,藉以证明DNA→mRNA→抗体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通路。这一研究工作起步不久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
确定生物化学名词和编写生物化学讲义
1950年代前,中国不仅没有一本用自己的文字编著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即使一套完整的生物化学中文名词也付阙如。有鉴于此,在抗战胜利后,刘思职曾组织部分生物化学学者讨论生物化学名词的中文稿,这遭到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原燕京大学美籍教授窦维廉(W.H.Adolph)的反对,窦维廉认为这样做是脱离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心任务。直到1950年初,刘思职才有可能邀请几位同道专家开始编译生物化学有关名词。他们将名词草案分送全国有关专家征求意见后,终于拟订成一部比较系统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该草案不久为全国采用,统一了全国的生物化学名词,并给以后的生物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学术论著
根据2018年8月九三学社官网显示,刘思职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发表了40余篇论著 。
Liu S C, Wu H.Coagulation of Egg Albumin by Supersonic Waves.Proc Socxpioled.1931,28:782—784.
Wu H.Liu S CandChou C Y.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Coagulation on Ti tration Curve of Egg Albumin.ChinJPhysio.1931,5:309—319.
Liu S C,Wu H andChow B F.Isolation of a Basic Globulin Fraction from Normal and Immune Horse Sera.ChinJPhysiol.1937,11:211—222.
Liu S C, Wu H. Optimal Conditions for Recovery of Antibody from Immune Precipitate of Type I Pneumococcus. ProcSocExpBiolMed, 1939,41:144—148.
Liu S C, Wu H. Recovery of Antigen from Type I Pneumococcus Immune Precipitate. Experimental Biology & Medicine, 1940, 43
1954年,刘思职主编的《生物化学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自编的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 ,1964年修订重版时书名改为《生物化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推荐,作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科书,一直沿用到1978年。刘思职还曾为华北军区卫生部在职干部业余夜校,编写了一本小型的《生物化学讲义》。时间 | 职位 |
---|---|
1932年 | 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 |
1946年 | 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 |
1946—1951年 | 兼任辅仁大学教授 |
1949—1950年 | 兼任天津河北医学院教授 |
1950年 |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 |
1950—1955年 | 兼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 |
1954年 | 《科学文摘·生化与营养》主编 |
1955年 | 《科学文摘·生理科学》主编 |
1957年 | 中国医学科学院兼任研究员 |
1979年 | 中国生物化学会常务理事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