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器 编辑
1、响器是土话,指的是锣鼓家伙。响器在豫西很普遍,中河乡上八村差不多村村都有。但中河村的历史最悠久、质量最好,敲打出来的花样也最吸引人,那是村里唯一的传统的乐事。2、响器,在京津唐一带除了戏班吹鼓手的锣鼓家伙,还意为小商贩和货郎叫卖时代替吆喝的能出响声的东西。3、唐山还将煤矿汽笛声叫做响器,后来引申为钟表报时的声音。
中文名:响器
定义:锣鼓等民间乐器
按理,有了这响器,喜事用来助兴,营造喜庆欢乐的气氛;白事用来增添一种悲伤和肃穆,也并无不可。但现在是内容变了味,曲儿走了调,情况很叫人忧心
无论红事白事,演奏的曲目都如出一辙:时下的流行歌曲加上一些地方的俚曲小调。流行歌曲以情歌为主打,地方小调就一言难尽了,品位大多等而下之,有些根本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中表演。还有自编自演的所谓小品,形式粗劣不说,内容低级庸俗。更有甚者,男女演员还即兴发挥,打情骂俏,作一些露骨的表演,毫无美感可言。即便和婚庆场面也是极不协调,更不用说丧葬了
2、吆喝是最原始的广告,是城市叫卖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作为吆喝的辅助响器,人们送给它一个响亮的名字,统称为“报君知”。种类繁多的报君知,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被百姓所熟知,并约定俗成地被百姓认同为不同行业的标志。同样是木梆声,百姓们凭着声音和节奏,很容易分出哪个是卖豆腐,哪个是卖元宵的。同样是摇铃声,人们会听出哪个是绱鞋的,哪个是倒脏土的。如卖玩具的敲鼓、卖针头线脑的摇拨浪鼓、剃头的打唤头,磨刀的吹号、卖香油的敲钢板、倒脏土的打铃、算卦的敲竹板等等。这些辅助的东西叫做响器。
3、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唐山,在清朝就因煤矿而兴起,各大煤矿上班换班下井都有汽笛报时(类似于防空警报),矿工们叫做响器。因唐山是工业城市,市民大多是工人家属,所以以后也把钟表报时的声音叫做响器。
最常用
中河村常用的鼓歌有十几个,最常用的叫“小擂鼓”,歌不长,是初学入门第一课,村里大人小孩都极熟悉,打起来也最顺手,不论何种场合,“小擂鼓”都是救场的绝招。
最好听
最好听的是“青铜鼓”“二郎担山”和“火焰鞭”,花样变化频繁,节奏起伏宕荡,刚柔相济,神韵悠然。
最长
最长的叫“马连川”。一个歌打下来汗能顺着脖子流。
结尾曲
还有一个“闹场歌”,是每歌结尾必打的通用的结束曲。
这些鼓歌不知创于何年,也不知哪一辈人用毛笔在“粉莲粗纸”上写成了老底一式几份,有专人保存。鼓歌上遇到用铙的便点一点儿,钹便划个叉。鼓点随着铙钹走,轻重缓急和各种花样都有。
现在基本上打的鼓歌都属于沿习祖宗章法,没有创新。外村耍响器儿的来借鼓歌,村里人便端架子。等说了好话,才拿出来让人抄去。外人心时美滋滋的,村人心里也美滋滋的,直把这事儿说了几天,几年后有时提起,脸上还漾出得意的笑来。
据说凡会鼓歌的都会掂各种乐器。其实不然,擂鼓最招人羡慕,但技巧也要求很高。鼓槌要使得花哨。有时挽花,有时抛在空中翻几个身,槌上的红绸能映花人眼。擂鼓要分轻重缓急,配合铙时鼓点要活泼轻快,钹的鼓点要使出吃奶的力气。同是一个鼓歌,不同的人能打出不同的鼓点、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风格,显示出不同的性格。擂鼓的人要端起架势,但又要能放得开,因为难度大,年轻娃娃们都不敢乱抓鼓槌。村里擂鼓的好手有赵安稳、典念、万绪、荣甲、选民等。铙是领头雁,引什么歌,其它乐器就跟着打什么歌。铙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执掌。先是推让一番。然后被人推出来,神色庄重,行动沉着,握铙仰置于两胯,象临阵的主帅一样扫视三军。等大家都准备好了,便举铙过顶,咣咣地引出一支歌来。钹和大铙属于重武器,只要会鼓歌便能下手。这是年轻人的领地,有多少力气都能使出来。但你千万不要拍离了谱。该铙的时候你“哐”地一声来钹,便会引来无数严厉的目光,让你脸红心跳,自惭形秽。
农闲娱乐
村里人忙于拾掇庄稼,平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耍响器。响器一般在春节时耍,遇重要活动或红白大事也要动,是村里最高礼遇。一年忙到头了,春节时可以心安理得地歇上一阵儿,忙惯了的人手脚一闲心里急得慌,再加上吃得又比平常好,精力过剩没处发泄,自然要搬出响器闹一闹、乐一乐。村里有个好传统,每年春节前村里都要给军烈属“送对子”,实际上是贴春联,另外还要送过节礼品表示慰问。一般都在年三十。在这以前,就要把锣鼓家伙抬出来,操练一番。“咣咣哐哐,咚咚将将”的响器声,夹着“乒乒乓乓”的鞭炮声,传到弥漫着食物香味的农家院落。陡增了无限的喜庆气氛。响器敲打着停在军烈属门前,掀起一阵喧天的声浪。声浪中村干部亲手把鲜红的春联贴上门,喜气洋洋;把满渗村民敬意的礼品送到主人手中,情意绵绵。主人掏出预备好的烟散给大家吸,主妇端出柿饼、花生和糖块来请在家吃。脸上是真诚的微笑,心里觉得无尚光荣。尾随在响器后的孩子蜂拥而上,嘻嘻哈哈地抢分剩下来的吃食,乐成一锅粥。
响器儿现状
建国后的响器儿耍起了三个高潮,一是土改时,农民庆祝分到土地翻了身。二是搞合作化成立公社时,那是领导上安排的,各村的响器儿都耍起来了,还调各个有名气的响器儿班子举行汇演。中河村为了把别人比下去,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比赛回来兴旺累得吐了血。第三次是粉碎“四人帮”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又分到了各家各户。粮食大囤满小囤流,愁也消了,忧也没了,光景越过越红火。年轻人镟好了鼓槌,系上了红稠,压在枕头下盼着过年。一九七七年春节,长期没动过的响器出了台。扫了灰尘,揩得明晃晃的。从大年初一开始,村里的响器儿没日没夜响开了,响得人心里脸上都喜气洋洋。如今耍响器儿,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不但要发泄过剩的精力,发泄平日积聚的郁闷,更重要的是庆贺美满富足的前程。 到“踩院子”时,要响器达到了高潮。
踩院狂欢
踩院子是传统的习俗,意即抬上响器到某家院子里耍一通。时间一般是春节到元宵节中间。踩院子据说可以消灾避邪,增福增财增寿。踩院子很有讲究,所去的人家须是在村里很有威望的、人缘好、被人尊敬和爱戴的。踩院子还有忌讳,如有病人,有坐月子的婆娘则不去。踩院子去谁家不去谁家,先去谁家后以谁家,到了打什么鼓歌,打几个,能反映许多问题。要是年轻娃子们组织的,便不顾那么多,有时议定逢门便进,挨家挨户踩院子,闹他个全村乐。
天刚落黑,一伙年轻娃子便闹腾开了,吃饱了肚皮的响器儿迷们,都陆陆续续地聚齐了。时候不大,男女老少都露了面。老头们披着羊皮大衣,踱进了圈子。老太太们蹬蹬蹬拐着小脚站到了远处,旁边站着穿得花红柳绿的大闺女小媳妇,说闲话咬耳朵,叽叽咯咯地笑。小孩们高兴地撒欢蹦高,手中捏着点燃的火纸或朽木,不时燃响一个旱鞭。闪起一个火球,冒出一股白烟,炸碎的红纸纷纷落下,空中弥漫起呛人的火药香。一声令下,“走!”两个机灵鬼掂起嘎勾在前面趟开了道。往年的嘎勾是照拟好的方案引门子,打探有没有什么意外的忌讳,也属于打个招呼让人有个准备。今年则从东往西挨门排过,省去了多少心。随后响器队起了驾。两个凑热闹但不会耍响器的年轻娃自告奋勇架起了鼓,一个扛起了鼓架子。擂鼓人敲起了简单的节奏。十几副钹铙在前,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缓缓而行。浩浩荡荡的队伍热热闹闹地出发了。
每进一家院落,便掀起一阵热闹的狂潮。小伙子使出了浑身解数鼓槌舞成了翻飞的花朵。掌铙的拍铙时一会高举过头,一会又在背后拍,有时则抬起一条腿呈金鸡独立,把铙绕到抬起的腿下拍,高兴劲上来还把铙高高地抛到天上,在夜空里咣咣撞在一起。顿时引起一片喝彩声。拍铙使出牛劲,把铙拍得价天响。扇大铙的的脸色涨成了猪肝色,脖子上青筋毕露,“哐——哐——”声闻十数里,主人乐得合不上嘴,慷慨大方地端出一小簸箕柿饼、红枣、花生、核桃、油货、糖果点心来,犒劳大家。到了村里有威望的人家,那声势更大。响器声铺天盖地,脚下的土地也微微颤动,耳鼓嗡嗡作响,那充满野性、充满力量的声音,使人们心跳加速,热血沸腾,精神亢奋,涌出一种坚定自信的充实感和创造的冲动。
一个个的院落沸腾了,一家家的人们振奋了,整个山村沉浸在狂欢之中。响器儿声震掉了心灵上的尘垢,震塌了人们之间的隔阂,振掉了身上的劳累和郁闷。人们真正感觉到了乡亲们的可亲可敬,感到充满希望的来年在这响器中开始,人们将满怀心信和力量来面对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繁重劳作,面对那不可知的命运的挑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