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艳玲 编辑

评剧鑫派创始人

鑫艳玲鑫艳玲

鑫艳玲(1926年-1988年6月13日)评剧鑫派创始人、与小白玉霜、鲜灵霞当年齐名为中国评剧最好的“三大青衣”,与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并称为“东北评剧四大名旦”,她的《新打狗劝夫》曾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荣获一等奖。<鑫艳玲评剧表演艺术>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鑫艳玲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临邑县

出生日期:1926年

逝世日期:1988年6月13日

代表作品:《新打狗劝夫》《祥林嫂》《小女婿

职业:评剧演员

简介

编辑

鑫艳玲《小女婿》剧照鑫艳玲《小女婿》剧照

鑫艳玲和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并称为“韩、花、筱、鑫”“四大名旦”,她的表演艺术受到广大戏迷热烈欢迎,在评剧界享有盛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鑫艳玲的评剧表演艺术得到 社会广泛关注、热衷爱护的今天,现将不成熟的研究墨迹奉献给广大读者,予以参考。

夜迷明月春恋花,艳玲迷艺盛风华。

疙瘩腔泪汇东海,真假嗓悲裂三峡。

媚情脉脉呆众眼,圆润绵绵妙一家。

清姿淡雅荷有色,德艺俱美玉无暇。

由于鑫艳玲的艺术成就,曾先后为沈阳评剧院的主演,国家一级演员,艺术委员会委员,评剧院二团三队队长,评剧院二团副团长,评剧院一团副团长等职。1952年被推荐为中华全国文联戏剧家协会会员;1954年被推荐为辽宁省政协委员;1955年被推荐为辽宁省文联戏剧家协会理事;1957年被推荐为辽宁省文联音协会员;同年被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经历

编辑

被人倒卖

鑫艳玲生于20世纪20年代。她出身贫寒,幼年时期被几次倒手转卖,不知道自己准确年龄(后来的年龄为估算年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家住在那个村子,仅知道是山东省临邑县。于是,她一直没有找到亲生父母。

在鑫艳玲的朦胧忆象中,父亲是个残疾,无力养护全家。因家穷,在她刚记事的时候,母亲就领着她要饭。母亲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不知是弟弟还是妹妹。鑫艳玲每天跟着要饭,但也吃不饱,饿得饥肠辘辘,面黄肌瘦。奶奶给人家烙煎饼,她就常找奶奶要煎饼吃,用煎饼填下肚子。母亲实在看不下去,怕把她饿死,就把她卖给了姓傅的。

鑫艳玲

这家是开窑子的,买她目的是为长大给他们挣钱。养父傅英奎把她带到哈尔滨道外四道街住了4年。鑫艳玲六岁时候出天花病,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脸上落下浅浅的痕迹,也在她的小小心灵上刻下了时代的疤痕。脸上有麻子,在养父家成天受气。因为长大不能到妓馆为养父挣钱了,就想把她转卖。在她八岁的时候,她被转卖到海伦县开妓馆的养父胞姐常家。常家给她起名叫常素贤。

从业戏行

鑫艳玲在常家长到十一、二岁,家搬到海伦一个戏园子旁边。

十三岁那年,戏园子来了唱落子的名角“四季红”,她每天偷偷地钻到戏园子里看名角唱戏,认识个唱戏家的小姑娘筱桂馥。桂馥姑娘常劝她学唱戏,鑫艳玲也觉得唱戏很好玩,热热闹闹,让观众看得高兴。

后来,她就回家和养父、养母说了看唱戏的事和学唱戏想法。他们说脸上有了麻子,不能到妓馆挣钱了,不得已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当时,由养父领着到戏园子正式拜“四季红”为师,跟四季红(真名张振东)学戏,开蒙戏为《珍珠衫》。师傅给她取的艺名叫鑫艳玲。

她小小的年纪立志多学绝活和真本事。夏天,小小的梨园闷热得像蒸笼,汗水湿透了布衫;冬天,四点钟天没亮就跟着师傅到河边喊嗓,并按着师傅的要求,对着厚厚的冰面,一喊就是几个小时,喷出的哈气将冰融化成个冰窟窿。她一招一式地学,“唱、念、做、打” 4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5种表演技巧都练得刻苦,唱腔板式、发音演唱、身段表演、语言音韵都学得认认真真。

她很快地学会了《杜十娘》、《李香莲卖画》等许多出戏,由一个跑“龙套”的彩女跃居到演二路活儿的演员,从此便随戏班四处流动、顶码唱戏了。

40年代前后,她走到哪响到哪,走到哪红到哪。鑫艳玲后来回忆说:也是天花病救了她,没有被推进妓院的火坑。

成为名角

编辑
1938年,鑫艳玲登台正式演出,工青衣、花旦,以唱功见长。第一天上台就把“炮”打响了,演的戏是《刘翠屏哭井》。她联想起自己的苦命身世,真哭实唱,表演情感真挚感人,台下观众叫好声连成一片,经常出现满堂彩。

1939年,鑫艳玲在敦化县城有幸结识了驰名剧坛的南孙家班挑大梁的主演筱麻红,并与其同台演出,合作得非常愉快。筱麻红嗓音甜美,清脆圆润;行腔婉转,柔刚相济,素有“莺歌燕语”之誉。于是,她认真学习、模仿筱麻红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刻苦掌握筱麻红的演唱技巧,连小节骨眼的地方也不放过,终于在表演上形成了俊美、甘甜、圆润、飘逸的特点,嗓子也很像筱麻红。观众借用推牌九的术语来比喻合作演出成功的盛况,说她俩是“对大天了”。“大天”的牌面为十二个点,“对大天”为好牌,这里用点来喻麻子。因为筱麻红满脸麻子,鑫艳玲脸上也有浅皮麻子。“对大天”既两个麻子红在一起了。

鑫艳玲努力学习王金香嗓音甜美、行腔甜润婉转、酣醇流畅、朴实亲切、唐山落子浓郁的乐亭影调韵味,尤其以宽音、闷音和腭音发音相结合、声音由低到高逐渐放开音量的演唱技法,对她的演唱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她积极效仿筱桂花擅长用刚健粗犷、高亢明朗的唱腔抒发人物的情怀和用慷慨激昂、激越豪放的情调表现悲剧,成为鑫艳玲风格的组成部分。

她细心琢磨刘艳霞行腔低回婉转、流畅自如的唱腔,走低音时常有刘艳霞的韵味。

为淋漓尽致地表现被压迫劳动妇女的形象,奉天落子时期绝大多数女旦演员采用大口唱法,鑫艳玲也在其列。为表现宫廷小姐人物形象,她在与菊桂笙的同台演出中,也学会了像菊桂笙那样运用小口演唱技法表现宫廷少女。她后来既能运用大口腔调主演《新打狗劝夫》,又能采取小口发音主演《杨二舍化缘》,还在《祥林嫂》戏中运用大、小口结合和多变的方法进行演唱。

鑫艳玲继承奉天落子时期众多名角优秀表演技法,化作自己的唱腔特征,成为奉天落子后期较年轻的著名演员。

受尽欺辱

编辑
鑫艳玲在四处奔波演出跑码头中,受尽了坏人欺辱。伪满时期,她随养父回海伦戏园子唱戏,在下火车的时候,路警检查时认出了她,打了她一大嘴巴,并骂道:“臭唱戏的没有好玩意”。她顿时眼含泪花,但没有哭出声,而是仰起头,望着天空,把在滚动眼圈的泪咽了下去,和养父来到戏园子继续干着被人看不起臭唱戏的玩意。一个给警察署日本人当差的刘姓小子经常到戏园子看戏,并软磨硬泡要和鑫艳玲交朋友,并扬言要娶她当老婆。当这一要求被拒绝时,在一天晚场戏结束后回家路上,那个姓刘的小子对她进行强暴,遭到鑫艳玲的坚决抵抗。美事没成,姓刘的小子怀恨在心,就把硝酸水泼到她的脸上。脸被烧破,不能唱戏了,就呆在家里。心想,不唱戏吧,又怕养母把她送到窑子里;唱戏吧,又受日本人和当差的欺负。反复想想,还是到剧场唱戏去吧。待脸上的伤好了,就到呼兰县的戏园子顶角唱戏了。在长春八里铺,她不顺从陪一个伪满警察吃饭,养父被抓走。经说情才放出来,吓得大家连夜起程。在长春新民戏园子顶角唱戏时,宪兵队有个张小九每天到后台骂鑫艳玲,她不忍受辱骂愤愤离开了新民戏园子。长春市戏院业主既是班主又是伪宪兵队的书籍,对演员非常冷酷,非打即骂。为躲避业主的凌辱,她在长春市戏院演出几天,就赶快离开不祥之地到敦化戏院演出。但因得罪了长春戏院业主,买通的警察以检查行李为名,用硝酸将她的服装烧出许多窟窿。她一次吃大米饭被警察看见了,说她是经济犯。不仅不让她们吃,还当场把饭碗扣在地上,并要在脸上刻字、打戳、游街,经过好顿磕头作揖才罢甘休,被迫离开敦化。

国民党统治时期,城里秩序混乱,演出市场萧条。国民党兵看戏不给钱,演三、四天戏仅能挣半天钱。一次给国民党当官的一连唱了六、七出戏,仅给两块“金圆券”,还不够糊口的。在沈阳大北关演出,台下起哄让她唱流行小曲,她没唱,地痞流氓就要揍她,吓得藏到厕所里。这些家伙因找不到人,竟把戏园子砸了。城里混不下去,就到乡下唱小戏。谁知农村和城里一样挣不着钱。有-天,一个老地主把鑫艳铃找去清唱,这个老家伙躺在炕上一边与民党军官抽大烟,一边嬉皮笑脸地让她唱流行小调。她断然不唱,结果被撵了出来。鑫艳玲只好跨着筐到街上买烟卷,还从抚顺往沈阳背煤卖,来维持吃不饱的生活。

心地善良

编辑
“815”光复时,鑫艳玲在长春认识了一位医院的护士许淑英姑娘,许姑娘很喜欢她演的戏,并拜了干姐妹,相处很好。后来,许淑英嫁了一个国民党的军官,鑫艳玲离开长春到沈阳就靠通信来往了。49年沈阳解放后,许淑英夫妻俩逃往关里。从沈阳路过时,到鑫艳玲家求路费。鑫艳玲很同情他俩,就卖了一个金戒指,凑了30万元东北币给了许淑英夫妻。养父去世,养母开的窑子也垮了。养母就一直跟着鑫艳玲,演出挣的钱也由养母掌管。养母在鑫艳玲身上剥削了很多演出财富,但鑫艳玲认为不是养母买了她,可能早被饿死了;养母虽然打过她,限制她成家和生儿育女,但俩人还是相依为命,没有抛下养母,并为其养老送终。养母养了鑫艳玲的小,鑫艳玲养了养母的老。

韩少云后来回忆时说:1952年,鑫艳玲同其他同志一起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当演出前才确定杨香草由韩少云主演时,鑫艳玲很坦然,表情没有一点变化,心静如水。还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论:“她艺高得重,为人正派、诚恳,有成人之美,让人之德,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戏剧界人士称颂”。

正当她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时,一场浩劫毁掉了她的艺术青春。打倒“四人帮”后,她重返舞台,但年事已高,不能担当主演,便甘当小角色,严肃认真地为中、青年演员当配角。无论是《家》中的觉新妈妈,还是装扮《结婚前后》、《于无声处》、《爱情的审判》、《茶瓶计》等戏中的角色,都演得适当得体,受到同行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她却表示:“为了年轻一代,为了评剧事业,我宁愿当配角,做一片映衬红花的绿叶”。著名评剧作曲家王其珩说:“鑫艳玲为人非常善良,要想在她身上找点毛病、缺点很难”。

“四大名旦”

编辑
“四大名旦”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大展风采。韩少云演唱风格甜嫩,主柔;花淑兰演唱风格高亢,主刚;筱俊亭演唱风格浑厚,主俏;鑫艳玲演唱风格主雅,雅俗相济,彰显其长。1953年,鑫艳玲主演的《杨二舍化缘》,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她在剧中生动地刻画了王美蓉这一美丽、多情的性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充分体现了鑫艳玲表演雅俗相济、艺术圆润、风格主雅的特征。她在唱功上下功夫,补救了做工的环境限制局限,手、眼、身都能起到传情助唱的作用。唱腔设计以“二六板”、“垛板”为主,综合了二六板的运用。演唱中,将乐亭皮影的曲调融于评剧的唱腔中,使曲调新颖、优美、动听,以独特的表演和唱腔特点久演不衰,并灌了唱片,录了盒带,制作了电视戏曲片,成为辽宁戏校教学的范本教材。

她遵循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人物,欢乐时,宛如小河叮咚,涓涓流淌;悲怨时,恰似心底悲哀,如泣如诉。刻画人物时,表演与唱腔浑然一体,做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水乳交融。以朴实真切、深沉细腻、优美大方、沉稳纯净的风格著称。

她的唱腔继承了奉天落子时期高亢洪亮、粗犷豪放的风格,融合冀东影调的浓郁韵味,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具有音域宽广、行腔自由、高腔激越、低腔浑厚、嫩而不姣、醇而不飘的弹性“疙瘩腔”。

她的吐字清晰,咬字纯正。节奏时而明快,时而舒缓。板式变化多样,慢板清风习习,彩云飘飘;快板洋洋洒洒,淅淅沥沥。

她的发音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真、假嗓结合;以腭音为主,鼻音为辅,腭、鼻音结合;她的腹腔、胸腔、腭腔、口腔、鼻腔等同时运气,全身共鸣,使嗓音妩媚婉转、纯正清新、柔润甘甜、挺拔明亮。音程空间大,行腔舒展自如,高低跳跃起伏,上下滑动自然。

她自幼工青衣、花旦、闺门旦。身段、眼神、水袖、肩、腿功夫很好,“背后都有戏”。由于切身的遭遇,以演悲戏见长,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被压迫中国妇女形象。

自成一家

编辑
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成为评剧艺术三大流派,鑫艳玲虽然没有形成流派艺术,却被梅兰芳肯定为“自成一家”。

1950年 ,鑫艳玲在《小女婿》(原名小丈夫)戏中首演杨香草,就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1951年2月,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沈阳观看她的演出后评价说:“鑫艳玲同志在表演上,是媚而且秀,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的广度,非同一般流俗之作可比。不以美丽的风韵夺取观众,而以清姿淡雅的风格来吸引人们,自成一家。”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梅兰芳问东北代表团“鑫艳玲怎么没唱杨香草呢”?又倡议在北京怀仁堂专门为周总理和艺术界同仁演出了《小女婿》,获得了一致好评。据著名评剧作曲家王其珩介绍说:韩少云当年首演获奖的《小女婿》,也是以鑫艳玲的《小女婿》(小丈夫)版本为主,只不过增加了“小河流水”唱段。

她与夏青共同创作了《小丈夫》(52年改名为小女婿)的唱腔,有多少艺术家、多少观众随后学会了这出戏、这个唱腔,传人难计其数。凡是学会《小女婿》这出戏的艺术家都应该是她的传人之一,有的成为流派创始人,有的成为名家。可以说,《小女婿》打造了沈阳评剧院的响亮牌子,鑫艳玲功不可没。

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组委会临时确定鑫艳玲主演经过她整理的《新打狗劝夫》。这戏的大旦是青衣硬功活,也是她多年悉心专工的角色。由于从剧本到唱腔、角色及扮相都经过一番整理、改革,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震动了首都戏曲界。评奖时,梅兰芳先生再次称赞她嗓音娇、嫩、甜,音色很美;表演媚而秀,很有深度。大会评委会一致同意授予她全国戏曲一等优秀表演奖。周恩来总理亲手把文化部颁发的奖状授予她,和她亲切地握手并以勉励。

1956年,鑫艳玲成功地主演了《祥林嫂》,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祥林嫂胳膊上挎着一个破筐,手里拄着一根下端辟裂的长竹竿,眼神呆滞,踉踉跄跄地往前走着,终于支撑不住倒下去了,大雪掩盖了她的身体。在三个钟头的时间里,她演了祥林嫂的大半生,贯穿全剧的始终。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年龄跨度非常长,演出难度非常大。她随着剧中人物年岁、环境的变化,在感情、动作、唱腔和道白上也随着发生变化。由于鑫艳玲有着与祥林嫂同样的苦难遭遇,所以她对祥林嫂人物形象有着充分的理解,使这个饱经风霜、遭受夫权、神权威逼、终于死去的中国劳苦妇女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她的成功演出在评剧界掀起轰动。

入党过程

编辑
1949年,鑫艳玲参加了沈阳唐山评剧院。在同志们的启发和党的教育下,鑫艳玲不断地懂得了革命道理。她自觉地团结一些艺人,组成一个集体流动演出组。在东北文协评剧组领导下,编演了《新贫女泪》,参加沈阳市戏曲改进会主办的沈阳市戏曲剧院(团)编剧竞赛大汇演,她主演的《新贫女泪》,从剧本内容到人物扮相,从唱腔到表演都做了重新处理,一经演出便一鸣惊人,获得了特别优秀表演奖。

她做梦也没想到,“臭唱戏的”还能得奖?共产党、政府对艺人太好了?真是两个社会两重天呐!旧社会不把艺人当人,新社会把艺人才当成真正的人看。这时候,她觉得天地宽广了,人更好了,戏更美了,生活更有了意义。自己再不是被人买卖的商品,再不是任人欺凌的“下九流了”!

她感激党,用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先后主演或参演了《白蛇传》、《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罗汉钱》、《陈妙蝉》等几十出戏,还演出了经过改革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等许多传统剧目。工厂、部队到处回荡她的声音,农村、街道到处留下她的脚印。1963年,她在沈阳市组织现代戏汇演中演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荣获了优秀表演奖。

鑫艳玲政治上要求进步,时时不忘党的恩情。她说:只有共产党才有她的今天,找不到亲生母亲,共产党就是亲生母。民主党派邀请她加入组织,她说要找共产党的亲妈。她身患癌症晚期,与病魔进行不屈地抗争,病床上仍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想安静而亲昵地偎依在母亲的怀抱,用评剧唱腔吟出了入党申请,再一次表达对党的忠诚。

“艳玲我在病房暗思量,我幼年的遭遇好比黄连苦。五岁被人骗,离开生身母,受尽了打骂和凌辱。十一岁学戏有了出路,受尽了业主的盘剥和流氓的欺负。好不容易盼到了解放找到了光明路,演新戏,做新人,艺人把头出。参加革命名利二字看成粪土,党给我优厚待遇体贴照顾,培养我成材把我这旧社会的苦草变成了明珠。‘四人帮’倒台是我真正的幸福,想不到病魔又把我欺负,我要坚强把病魔治住,病痊愈为党工作报答我那再生父母!请党考验加强指导给于督促”。

她以一名共产党员而无尚光荣,最终如愿以偿,于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影响下,其女儿也积极靠近党的组织。她从艺40多年,演出百余出剧目,对评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6月1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

鑫艳玲的评剧表演艺术作为民族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欣慰之时,我又再寻觅那颗闪烁的明星,在天河里,在苍穹中……

下一篇 六岁红

上一篇 韩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