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花筱 编辑
韩花筱指的是评剧界的东北“韩”“花”“筱”三大流派,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少云
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评剧韩派创始人。受业于刘子西、金开芳,成名于建国初期。
韩少云的嗓音不很宽,也不亮,甚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但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的演唱技法愈发纯熟,韵味也相当醇厚,形成世所公认的“韩派”唱腔。
韩少云的许多剧目和唱段都具有百听不厌、耐人回味的特质。《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就是她在古装戏方面的杰作。
她所扮演的“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主演的《小姑贤》于1953年在“东影”拍成电影,它是我国建国后第十部戏曲片、第一部评剧艺术片、《人面桃花》先后录制成电影片、电视片,在全国播放。10多出剧目的唱段、选场或全剧录成唱片和盒带,部分唱段收入沈阳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韩少云专辑》。她的名字和照片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其它典籍中。历任沈阳评剧院一团副团长、艺术顾问。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代会、第九次团代会、第四届青联委员会、第五次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和第四次剧代会。曾任沈阳市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妇联执委,市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会委员,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和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省剧协副主席、市剧协副主席。曾为沈阳评剧院艺术顾问、沈阳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市荣誉文艺家、辽宁《不老松》画会的顾问。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表演朴实细腻,唱腔圆润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运用尤佳。
韩少云的艺术成就更突出地体现在她在现代戏创作方面,从建国初期的《小女婿》,到后来的《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等等,直至十年动乱后的《梅雪遇》、《家》,无一不体现出她在创作上的严谨和百尺竿头。
花淑兰
花淑兰《谢瑶环》剧照
花淑兰原名葛淑兰(1929--2005)。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花派创始人。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林西一个梨园世家。幼年随母学戏。后拜师习评剧青衣、花旦。曾在天津、北平、张家口、锦州等地演出。建国后,历任锦州评剧团演员,辽宁评剧二团演员、副团长,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院艺委会副主任、艺术顾问,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演剧目有《茶瓶计》、《牧羊圈》、《三节烈》、《女经理》(与人合编并主演)等。花淑兰于一九五七年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一九六O、一九七九年两次出席全国文代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九八五年出席全国剧代会,并当选为全国剧协理事。曾任辽宁省1~7届人大代表,辽宁省青年联合会付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沈阳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沈阳市妇联委员,辽宁省剧协付主席,沈阳市剧协付主席。现为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校长,沈阳市戏剧家协会顾问,盘锦市戏剧家协会顾问,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沈阳市慈善总会理事,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员。
筱俊亭
筱俊亭《打金枝》剧照
筱俊亭,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忠善,又名张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评剧筱派创始人。十多岁即在德州、济南、唐山等地走红。起初,筱俊亭主攻青衣并且很受欢迎,后来由于自身嗓音的变化,她感觉往老旦方向转化更有驰骋的余地,所以,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开拓和创新,终于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筱俊亭的艺术成就突出体现在她的行腔上。她根据自己嗓音较低但浑厚优美的特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她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
她在对评剧老旦腔的革新方面成绩卓著。其中她与琴师合作创造的、、、、、等新的板式,不但丰富了评剧的板式种类,还极大地拓宽了评剧声腔的表现力。
同时,她还在评剧旦角唱腔基础上,改变润腔方法,使她的老旦唱腔显得庄重深沉、开阔大方。
筱俊亭演出过200多个剧目,塑造的《井台会》中的李三娘、《打金枝》中的皇后、《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芝、《杨八姐游春》中的余太君、《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洪湖赤卫队》中的韩母、《这样的女人》(小院风波)中的田大娘等均十分精彩,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唱段广为传唱,在评剧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韩花筱”三大流派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