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芳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胡锦芳胡锦芳

胡锦芳,女,汉族,1949年5月17日出生,江苏苏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22年5月,在2021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评估活动中,以81.33专家评分获合格等级,并予以公示(昆曲)。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胡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49年5月17日

毕业院校:江苏省戏剧学校

代表作品:牡丹亭·游园·惊梦》《窦娥冤》

性别:女

人物经历

编辑

演出剧照

胡锦芳,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工闺门旦。在校期间随宋衡之学习昆曲艺术,打下扎实幼功;以后又得到昆剧名家姚传芗沈传芷张娴的指点与传 授。她的音色甜美,圆润婉转、演唱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在表演上细致严谨,情感丰富,注重刻画人物。她的戏路较宽,贴旦、刀马旦、刺杀旦均有所涉猎。主演过大戏《李慧娘》《西施》《玉簪记》《焚香记》以及新排的《桃花扇》《窦娥冤》《血冤》等,成功地塑造也了李慧娘、西施、陈妙常、敫桂英、李香君、窦娥等人物形象。同时还擅演传统折子戏如:《铁冠图·刺虎》《疗妒羹·题曲》《双珠记·卖子·投渊》《牡丹亭·游园·惊梦》《痴诉·点香》《白蛇传·断桥》《占花魁·受吐》《水浒记·活捉》《千里送京娘》等。曾获首届文华奖、第八届梅花奖和江苏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奖,2002年被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剧事业成绩显著”的艺术家。曾出访德国、日本、韩国、芬兰、瑞典、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

胡锦芳出生于1949年,家里5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小。胡锦芳家祖上为官,到了锦芳父亲这辈,是上海某大洋行的账房先生。按胡锦芳自己的话来说:“我是我们家18辈子以来第一个唱戏的。”

一切多因为母亲是戏迷,又最宠爱自己的小女儿,每次出门看戏,别人不带,也一定带着胡锦芳。这样一来,小锦芳慢慢也成了戏迷。到了1960年,昆剧团招生,11岁的胡锦芳瞒着家人去报了名,考上后才偷偷告诉母亲。父亲很生气,但木已成舟,再兼之母亲一再劝他。他最后对我说‘只许当演员,不许做戏子!’”

每天学戏本就很辛苦,从小锦衣玉食的胡锦芳对学校里的住宿与伙食条件更无法习惯。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了生活条件的适应,胡锦芳又遇到了学习的瓶颈。她说:“身段课成绩很好。但我嗓子不大好,唱腔课只拿了3分。我父亲知道了,就叫我退学回家。他说‘唱戏唱戏,唱不好还怎么弄?’他本来就不赞成我学戏,但我不肯。我想回去了,人家肯定说是学不了才被退回去的,太没面子了。”

演艺经历

革命时期

经过不懈的努力,胡锦芳成了戏校的尖子。但转眼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昆曲团被迫改行唱京剧,主角花旦胡锦芳也难逃此运。

后来,全国又掀起了芭蕾的风潮,各省各市硬性上马组建自己的芭蕾舞团。当时的芭蕾舞演员都是从戏剧演员中找的,胡锦芳又去跳了半年芭蕾。直到1972年,胡锦芳才重回昆曲舞台。现在,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发展越来越好了,胡锦芳表示非常欣慰。

胡锦芳出生于江南水乡苏州,11岁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学戏,并先后师承宋衡之、姚传芗、沈传芷等名师。或许是得山水之灵气,加上反应快、可塑性强,勤奋好学,不仅学会正旦、闺门旦、贴旦、刺杀旦等多种文武不同角色的扮演技巧,也练就了婉转甜美的好嗓子。

新发展

文革后,下过农场、跳过芭蕾、唱过京戏的胡锦芳,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昆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先后演出过《李慧娘》《西施》《血冤》《焚香记》《桃花扇》《窦娥冤》《琼花》《海岛女民兵》等近百部传统剧和新编历史剧。胡锦芳以其细致传神、真诚质朴的表演,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并逐步形成了端庄、沉稳、精细的表演风格。先后多次获得省戏曲会演、艺术节个人优秀表演奖,1985年随江苏昆剧团出访德国和意大利,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她永远不会忘记1990年底的进京演出的盛况。隆冬的北京分外寒冷,而人民剧场里却温暖如春。她在这里接连主演了《活捉》《刺虎》《题曲》3场戏,场场引来轰动,《人民日报》《文艺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在京的许多戏剧评论家、表演艺术家,对胡锦芳表演中的质朴无华的才情、气质和技巧及其所展示的艺术光彩给予了热情肯定和褒奖。经过评选,胡锦芳获得了首届文华奖和第八届梅花奖两项大奖。著名戏剧家马少波曾即兴挥毫:“一枝挺秀伴长江,几度京城说锦芳,莫道中山花事晚,寒蕾绽放倍生香。”著名导演阿甲题赠“锦口芳心”,对她的表演和为人给予了很高评价。

表演风格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是艰辛探索的硕果。

昆曲是一种表演艺术,舞台布景简单,“一桌两椅”为主要道具,门墙树之类都是虚拟的,通过表演让人清楚地感觉出来。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变化和剧情发展,都是通过表演来展示。舞台是最好的艺术实践,为了提高舞台表演水平,胡锦芳不管什么类型的角色,都争取排演,被专家誉为“昆旦多面手”;她多方学艺,1986年,“传字辈”老师在苏州举办昆曲培训班,因名额限制,自费赶去求学,老师为她的精神和扎实的基本功所感动,不仅手把手传教独家绝唱,还免收了学费。她还向芭蕾、歌舞和其他剧种学习借鉴,在文化部举办的部分青年演员讲习班上,看了晋剧的水袖功后很受启发,在团里排演《焚香记》时,就把水袖舞引到昆剧表演中。剧中的一个重头是表现人物极度悲伤痛苦的“内心戏”,她踏着锣鼓点子,跑“圆场”,“走跪步”,一双水袖,或甩、或投、或抖、或转,上下翻腾,左右飞?,把剧中人物悲愤交集、长歌当哭的情感酣畅地表现了出来,也增添了舞台表演的美感。此外,她在唱腔、念白和剧中人物扮相风格的优化处理方面也作过不少探索,得到行家的好评。

既善于师承又努力突破,大胆的艺术实践,既提高了昆剧的表演效果,也极大地提升了胡锦芳表演艺术的潜力和才能。在《题曲》中塑造的乔小青是具有鲜明艺术特色,也是表演难度很高的舞台形象。《题曲》是《疗妒羹》中的一折,着意刻划了沦为人妾的青年妇女乔小青阅读《牡丹亭》后的万端感慨与渴望自由爱情的心情。剧中人物一会儿同曲中的杜丽娘一道寻梦,而且把自己幻觉成杜丽娘,旋即又梦归现实,深深悲叹命运更惨。这出戏始终是局限在书房里,一本书,一支蜡烛,完全依靠“心动出戏”,在柔软委婉的浅唱低吟中,运用眼神、水袖和身段的变化来以形传神,展示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剧情发展。这出戏的演出受到了行家的称赞,原中国剧协主席赵寻誉之为“一曲题曲,四座皆惊”。艺术的魅力不因语言不通而失去认同和共鸣。她在出访西柏林时,有位来自芬兰的音乐家特地赶到台后,向胡锦芳祝贺说:“您唱得动听极了!我虽然听不懂您的唱词,但从您的演唱艺术中我能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人物成就

编辑
胡锦芳因昆剧而成为名闻遐迩的表演艺术家,她的个人舞台艺术专辑《锦芳流韵》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戏曲片展演一等奖和全国戏曲电视连续剧三等奖。2000年4月,芬中友协出资排演昆剧《窦娥冤》,在全国6大昆剧团挑选主要演员,胡锦芳被选为主角窦娥的扮演者,后去芬兰、瑞典作了一个多月的访问演出。她受人民的委托连续被选为江苏省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并担任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她说,我因昆剧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当“取之于昆,还之于昆,为昆剧事业的发展多出力”。为此,对于一些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的干扰不动心,视昆剧为自己人生事业的支点,以毕生精力演好昆剧而自豪。

她认为,发展昆剧,人才非常重要。在演出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省戏剧学校昆剧班学生的教学上。胡锦芳作为省戏校昆剧表演专业的首届毕业生,至今仍为当年老师们热心事业、不图回报的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她说,昆剧班大约20年招一次生,这届是1997年招进来的,学生条件也比较好。几年来,每天要去戏校上学习课,教授唱练做打方面的舞台演出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需要“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单靠个人苦练是不行的。胡锦芳不仅对自己要求严,重视教戏育人,艺德并进,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每教完一折戏都要学生写心得,以增强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能力,也借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学外语,将来在国际交流中,再不会像前几代戏曲演员因不懂外语而成“聋子、瞎子、哑子”,才能适应未来文化交流的需要。这门课一上就是3年多,过多的劳累使心脏出了毛病,也不改初衷。她说,我是把带学生当作事业来做,是希望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一些机会,成为担负重任的后起之秀。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的心愿!

作为省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胡锦芳认真参加各种会议活动,认为会议是代表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此外积极参加视察调查、评议政府部门工作等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权。她坦率地说,对我而言,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要钱。省戏剧学校担负着为我省文艺剧团培育演员苗子的重任,有京、昆、越、扬、歌舞等班级,却只有一个排演场,又多年未修,设施老化。学校请专家讲课的经费也拿不出来。当上代表以来胡锦芳几次以代表建议等方式反映戏校和昆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自己也多次向省人大和省政府领导反映情况,有关部门引起重视,专门拨给了维修经费和专项经费。几年来省政府先后拨款2000万在南京市区的朝天宫附近建起了江苏省昆剧院。这些在培养新秀和稳定从业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作展望

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荣登榜首。谈到这一喜讯,胡锦芳说,这既是昆曲艺术这样一个人类文化瑰宝的崇高荣誉,对面临窘境的昆剧来说又是一次发展机遇。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达形式,需要通过表演来保护。既然是文化活动,就要让它活和动,立足于贯彻“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昆剧得以振兴。她认为,目前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培育优秀青年演员。在现代社会,提高青年演员的学历层次是很重要的,去年提出的《要求成立江苏省高等戏剧专科学校》的议案,主要是基于戏曲具有文字、音乐、表演兼长的艺术形式,学昆剧从练基本功开始,到初步掌握这门表演技能,6年的中专学习是绝对不够的(包括京剧),一定要进一步深造,才有利于积累艺术突破的功力和后劲;同时又能有效防止因升学等原因导致拔尖人才的外流。二是要培养观众,可以利用现代传媒缩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制作光盘、影像制品,电视台开设或播放戏剧节目,都可以扩大影响;还可以尝试在中学和大学开设知识性、研习性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昆剧。有很多其他剧种的票友戏迷就是在看了昆剧后转而喜爱上昆剧的。三是除了继续增加投入外,从事昆剧的同行应当身体力行,多出好戏,为昆剧发展多做实事。

振兴昆剧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希望在前。愿胡锦芳和她的同行们为昆剧艺术的殿堂作出更多的贡献。

主要作品

编辑
《李慧娘》《西施》《玉簪记》《焚香记》以及新排的《桃花扇》《窦娥冤》《血冤》等。

下一篇 音乐史学

上一篇 白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