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 编辑

舞蹈派别

现代舞现代舞

现代舞(Modern dance)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西方现代舞的主要艺术实践者是来自美国的几位女性舞蹈家——美国现代舞蹈家洛伊·富勒、“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以及美国舞蹈界“第一夫人”露丝·圣·丹尼斯。这段时期的现代舞以优雅美丽的舞蹈形式为主,如邓肯自由舞蹈的浪漫、和谐、奔放;圣·丹尼斯宗教舞蹈中对生命感受的内在喜悦。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舞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玛莎·格莱姆,代表作有《异端》《拓荒者》等。20世纪的德国也同样孕育出一批现代舞精英,如鲁道夫·冯·拉班、玛丽·魏格曼、库特·尤斯、汉娅·霍尔姆,以及后来的皮娜·包希等。其概念的界定并非以时间、时代为依据,而是将一切有别于传统舞蹈思想、艺术理念、创作哲思与表演范式的舞蹈统称为现代舞艺术。现代舞美学特征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两大基本维度,是对传统古典芭蕾艺术机械、呆滞、僵化现象的现实批判,反对单纯炫技、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追求更加自由、个性的美学价值,这也是现代舞艺术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之一。在现代舞出现以后就兴起了一场以身体为主题的文化复兴运动,现代舞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自由地抒发人们的真实情感。国内比较著名的现代舞团有云门舞集(台湾)、城市当代舞蹈团(香港)、广东现代舞团、北京现代舞团、上海金星舞蹈团、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等,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则创作了不少风格独特的现代芭蕾作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现代舞

外文名:Modern dance

:20世纪初

含义: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发展历史

编辑

现代舞现代舞

19世纪末期,欧洲古典芭蕾单纯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也 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内容与题材仍旧停留在神话传说、王子公主的范畴之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成为舞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巨大障碍。正是由于这种危机,现代舞应运而生。

现代舞于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国家,在当时的审美语境下,现代舞与古典芭蕾相对立,反对古典芭蕾单纯追求炫技与外在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力求突破古典芭蕾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呆板、僵化的呈现方式。现代舞兴起之初,人们习惯于将有别于古典芭蕾美学思想的、饱含独特思维的肢体运用,以及对自我情感、意识等进行表达的舞蹈艺术称之为“现代舞”。

现代舞艺术的产生背景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切联系,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摆脱古典芭蕾的美学桎梏,对舞蹈艺术进行大胆创新与突破。当时的艺术家认为,古典芭蕾约束了肢体动作的个性化、创新化表现,阻碍了肢体语言对情感情绪的传递,他们认为唯美的芭蕾舞服、外延且修长的脚型是对人体自然之美与艺术张力的迫害。正如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所言,并非唯美的芭蕾就是舞蹈,人的肢体能够创造无限的艺术可能性,探索出更加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伊莎多拉·邓肯奠定了现代舞艺术的审美范式,鲁道夫·拉班则进一步细化并发展了现代舞,其发表的众多著作为现代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了主体意识的核心地位。维格曼在现代舞创作中重新界定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提倡在现代舞表演中消除音乐背景,单纯以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为现代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

基本特点

编辑

思想特点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舞蹈艺术属于一种抒情性十分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舞舞台呈现的过程中,舞者除了通过自己所演绎的舞蹈作品来展现某种内在情感之外,也能通过舞蹈作品来展现艺术思想。舞者借助多样化的舞蹈动作对那些富含哲理的思想进行深度诠释,让整个现代舞作品呈现出高度的思想性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舞蹈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优秀的现代舞作品也正是在此时诞生。这些优秀舞蹈作品的思想性较强,它们能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其对社会现实进行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

现代舞作品本身便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思想性与哲思性鲜明。欣赏优秀的现代舞作品,观众不仅能观赏到赏心悦目、扣人心弦的视觉盛宴,同时也能捕捉到精妙的舞蹈细节并进行深入思考,达到自我思维发展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的目的。一些现代舞作品看似动作简单,舞台表现平淡无奇、毫无新意,但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却是值得深思的。玛莎·格雷姆创作的现代舞《悲歌》深受观众认可。该作品的动作十分简单,即格雷姆坐在低矮的凳子上,她将自己置于尼龙袋之内,只将手、脚、脸露出来,她使尽浑身解数来舞动身体,仿佛是在挣脱、寻求解脱、赢得慰藉。《悲歌》表面上看是表现女人的悲哀,实际上也体现了人类的悲哀、绝望等,哲思性极强。

莫里斯·贝嘉创作的现代舞作品《生命之舞》也堪称思想性的典范。该舞蹈作品利用舞者身体语言的独特性来展现人的内在情感,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仿佛感受到了哲思的环绕。通过对《生命之舞》的欣赏,观众能得到如下哲思:生命的尽头是死亡,但人们不能将此事实放大而深感无限悲哀,而是要在生命尽头到来之前保持好的心态,体验快乐,不负光阴。再如,现代舞蹈家默斯·堪宁汉所创作的《易步》《空间点》等纯舞作品,其动作十分清澄透明,但其中却蕴含着有关《易经》的一系列思想。观众在欣赏时,应把握其思想性特点,对作品进行认真剖析与仔细感悟。

艺术特点

直观性

现代舞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征。舞蹈是一种用身体语言来表现灵魂情感的艺术形态。作为舞蹈的一种类型,现代舞与其他舞蹈表演艺术一样,在表演中呈现出直观性这一审美特点。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从大幕开启,到舞台上的道具,再到舞者的角色造型、服装款式、身体姿势以及表情神态等,任何一种要素都会对现代舞观赏者的视听器官产生直观性的冲击,使其在观赏中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

现代舞带给观众的直观性感受不需要观众通过深入思考、全面判断便可直接获取,这是一种必要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可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审美快感。芭蕾舞与其他形式的古典舞所带给人的直观表象更加气派,更加繁琐,但是现代舞则与其完全不同。现代舞的艺术灵魂是自然、自由,其带给人的直观表象也更加简洁且贴近生活。

身体美

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认为,唯有自然的身体才能使艺术拥有强大生命力,她反对古典芭蕾对身体的束缚,也反对脱离现实、矫揉造作、单纯炫技的舞蹈艺术作品。正如伊莎多拉·邓肯所说“最自由的身体内包含着最高的智慧”,无论是现代舞艺术创作还是演绎,若将创作者、表演者的思维与身体约束在条框之内,为身体之美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或各类标准,则会制约现代舞艺术的自由生长。现代舞艺术的身体美,需要与生命、自然的寂静相和谐,旨在选择那些能够表现生命张力、生命意义并且体现健康生命观念、崇高理想信念的自由、自在、从容的身体动作。

中国现代舞艺术在民族化发展过程中,不仅保留了西方现代舞艺术崇尚自然的美学价值追求,而且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创造了一套“属己”的身体技法,在肢体动作与身体语言上追求圆润、饱满与一气呵成,注重身心合一与形神兼备。艺术家根据中国传统古典舞蹈艺术与现代舞艺术创立了“圆运动体系”,即将身体每一个部位视作“圆心”,舞动之时,四肢绕着圆心划出看似不规则但具有内在逻辑的曲线,如同流水般自然灵动,营造出圆润的意象。陶身体剧场创作的现代舞作品《重3》,以脚、腿、胯运动时重心的转移为基础,以身体传递至关节处的作用力为支撑,使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与地面的引力形成对抗与和解,在抛力与失衡运动中,由舞者发力决定动作的张弛与远近,借助惯性达到下一发力点,周而复始,寓意着现代舞艺术之美的生生不息。

自我美

现代舞艺术流派百花齐放,不仅在创作技法、表演技艺上寻求创新和突破,而且在作品题材选取、立意上也与时俱进,契合时代脉搏,更加注重个人特色发挥和个人风格塑造。美国现代主义舞蹈家海伦·汤米尼斯曾说:“现代舞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存在普遍的规律,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法典’。”美并非现代舞艺术的唯一追求,传统的审美标准难以成为衡量现代舞艺术的依据,应着力挖掘人体的潜力,用肢体动作将创作者、舞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在舞蹈中渗透主体、本体意识的优良传统,讲求“情动于中,外化于形”。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视域下,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自我的彰显与表现有着含蓄内敛的美学特征,民族化发展的中国现代舞也不例外。中国现代舞艺术受到内敛含蓄思想的影响,吸纳各类动作艺术之精髓,如:太极、西方舞蹈、戏剧等,逐渐成为一种蕴含内敛自我美的舞蹈动作风格。

艺术美

现代舞艺术允许每个舞者用自己的身体“说话”,重要的并非迁就他人的喜好,而是使观众能够从现代舞表演中看到艺术家们对社会、文化、艺术、生命的观念,进而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艺术总监曹诚渊曾指出:“现代舞艺术代表的是先锋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现代舞艺术是多元化、多面性而且有创意的,其不受形式美规则的限制,无须表现故事情节、生活场景,而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现抽象的观念、内心的冲动。

现代舞艺术的无拘无束、率性而为,为西方现代舞与中国优秀文化的交织融合提供了可能,中国现代舞艺术也逐步实现了“跨界”融合,与篆隶楷字体、太极拳等文化艺术在碰撞中迸发出了火花,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之美。

生命美

现代舞艺术的思想内核为解放身体、颠覆传统、崇尚自由,其形式上的自由集中体现在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上。伊莎多拉·邓肯强调“不能模仿”;德国现代舞艺术开创者玛丽·维格曼坚持现代舞艺术是对观念的显示;舞蹈艺术家海伦·塔米里斯强调:“现代舞中不存在什么普遍性规律。”中国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吕艺生也指出:“现代舞的特征就是没有特征。”现代舞艺术自诞生以来便有着倔强的性格,每一名艺术家都在执着地展现自我,创造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舞也接受着时代的洗礼与历史的积淀,以顽强的生命力逐渐走进世界文化体系中。而这种生命力顽强的舞蹈,所体现的是一种永不屈服、永不言弃,特立独行且追求自我的独特的生命意义之美。

中国现代舞艺术,同样有着蓬勃、顽强的生命意志。在现代舞创编与诠释演绎中,其脱离了机械化的专业训练、程式化的创编,转向对内心的关照,让创作思维随着生命而迸发,让身体随着生命感受而舞动,尽情释放内心的生命活力,让生命在舞蹈艺术上获得新的价值意蕴。

六大技巧

编辑
格莱姆技巧

玛莎·格莱姆(Martha Graham)以“收缩与延展”(Contraction & Release)为其动作原理,技巧训练著重于收缩下腹部肌肉以凝聚动力,再将此动力发放以延伸动作至更远、更高、更长。地板训练包含坐姿、跪姿及躺姿;站立动作以重心移转、平衡及延展为主;流动组合以走、跑、跳、转以及三拍子的变化为主要的训练诉求。

韩芙丽技巧

杜丽丝·韩芙丽(Doris Humphrey)以“跌落与复原”(Fall & Recovery)为其动作原理,技巧训练以摆荡(swing);与重心转换(weight shift)时所产生的动力为主,形成“起动、滞留、落下、再起”的弧形动作循环。韩福瑞的动作训练模式,也可以引申至宇宙万物间周而复始的现象,是为舞蹈技巧训练蕴含人生哲学的重要范例。

林蒙技巧

荷西.林蒙(José Limon)为韩芙丽的嫡传弟子,其技巧训练原理建基于韩芙丽技巧之上,再注入林蒙个人的钻研心得。除了保留以摆荡与重心转换的“跌落与复原”基础外,林蒙技巧更加强调动作的圆滑顺畅,以及肢体各部位的分解动作练习,林蒙视肢体各部位为单一乐器,当全身活动时,就犹如一场交响乐一般,多种乐器共同演奏动人的旋律。

霍顿技巧

列斯特·霍顿(Lester Horton)是著名黑人舞蹈家艾文·艾利(Alvin Ailey)的启蒙老师,在霍顿死后,艾利成为霍顿技巧的主要继承人。霍顿技巧著重肢体线条的延伸、拉长,也试图挑战人体平衡的难度,因此多有单点著地而其它肢体部位朝反向伸张的动作训练。何顿的动作灵感多数来自原始族群或古代遗迹的形象。

放松技巧

发源于60年代的美国纽约市下城,由当时活跃于杰德森教堂(Judson Church)的年轻人,不断探索与实验肢体的潜能,经由接触即兴衍生而成的形式。肢体的活动型态与动作的动力既不过度使用,也不全然放松,而是任其形成一股延续不断的精力,使得肢体从某一动作延展至下一个或数个动作。

活用运动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知识,延展技巧可以使肢体在最省力的状况下,让全身的骨骼、肌肉贯连合一,完成一连串的肢体动作。

自由形式

当后现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于二十世纪的60年代兴起后,固定形式的现代舞技巧训练便逐渐受到前卫舞蹈艺术家们的批判,转而以自由发挥作为动作训练的主要形式。除了突显教授者的个人风格外,自由形式的肢体训练也包含对于时间、空间及能量的各种探索,通常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行动如走、跑、跳、转、蹲、滑等衍进而成。

风格流派

编辑
根据现代舞发展的历程,基本可以分为20世纪前期创立奠基时期、发展时期、新先锋时期以及后现代舞蹈剧场时期等几个基本的的阶段。而在不同时期由于其艺术主张、价值取向、创作风格和表演训练技巧上的区别所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奠基时期

在世纪之交,现代舞由反对古典芭蕾而创立,其思想主要强调以人体的解放与自由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带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探求奔放的情感表露,其艺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伊莎多拉 ;邓肯,露丝·圣丹尼斯,泰德,肖恩,马丽·魏格曼等人。无论是邓肯的“自由之舞”,还是圣丹尼斯对东方舞蹈形式的运用及宗教哲学思想,他们虽各有其美学主张与艺术实践方式,但总体上是以拉班所建立的系统理论为中心的表现主义流派。和其他表现主义的艺术主张一样,宣扬感觉第一,把直觉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唯一 方法。魏格曼是表现主义舞蹈的代表者,她的舞蹈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图切断舞蹈从属于音乐的关系,使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而独立存在。

早期

在这一时期的现代舞艺术,观点上主张形式追随功能,价值观上注重揭示人的价值和尊严,揭示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在艺术创作中,把感情表露意义上的表现作为艺术创作的本领。在艺术思想上主张真实反映世界,不仅反映人性的善,也揭露人性的恶等。在探索上,注重个人风格,并创作出个性化、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如下几个:

心理表现派:玛莎.格莱姆的“收缩与延展”

中国普通大专院校的舞蹈应该怎样发展。

首先是应该欢迎和鼓励所有有兴趣的同学,都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中来,因为普通大专院校的舞蹈,从本质上说,应该属于“非专业”,或者说“非职业”性质的舞蹈,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大多不是要吃舞蹈饭的,因此,舞蹈的训练和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兴趣、嗜好,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正因为如此,普通大专院校开设的舞蹈,不应是舞蹈专业院校的这种“精英舞蹈”,而应是国民教育系列中的“人人舞蹈”;

接下来,则是应尽早开启学习和研究现代舞这种“崇尚时代精神、提倡创造思维”的艺术之观念、方法和技术,至少应先了解一下现代舞在美国这个发源地的大学校园中是如何生根、开花、结果的,尤其是应熟悉早已风靡欧美的大学生舞蹈团--美国“皮劳波勒斯舞蹈剧院”,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多媒体舞蹈团”和“埃索舞蹈剧院”这些现代舞团的成功经验,以便我们少走些弯路;不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建议各个大专院校先把现代舞的选修课程尽快地开设起来,以便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接触一下这种舞蹈,然后再作出自己的选择!

普通大专院校的舞蹈,无论训练和创作,还是表演和管理,都不应照搬全职的、专业化舞团的路子,特别是不应在胳膊儿腿儿上,照搬古典芭蕾“三长一小一个高,八字要领最重要”(长胳膊、长腿儿、长脖子,小脑袋加高脚背儿,以及“开、绷、直、立”的肢体条件,“轻、高、快、稳”的动作要领)这些苛刻的审美模式,而应走“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小型多变、身心并用、大脑领先”的现代舞道路!否则,便不能发挥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信息高度密集、文化积淀较多等独特的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芭蕾舞跳条件,现代舞跳观念”!

要跳地道的现代舞,要作真正的现代舞蹈家,首先需要有思想,然后才可能创造出为自己服务的肢体技术来;因此,在西方现代舞的强国,大学生历来是从事现代舞的最佳人选,而大学校园则是发展现代舞的最佳环境!因此,现代舞,乃至整个20世纪现代哲学和美学的思想,早已成为建立和发展现代高等舞蹈教育的理论基础。

欣赏技巧

现代舞在中国已发展多年,特别是以现代舞的创作手法创作的各类型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人们从一开始的排斥到逐渐认识和接受现代舞及其重要性。由于现代舞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很多人对现代舞还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内涵,那么如何欣赏现代舞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是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欣赏现代舞作品,我们说了现代舞是以标新立异、严肃探索为最终目的,因此首先要能够以平常心态去接受,同时在欣赏的时候要有敏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在一般人的眼里,既然是舞蹈,那它就必须要一直的舞动,但在现代舞中,这个观念完全不存在,因为现代舞的概念非常广泛,在现代舞者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无一不能舞,而人的每种行为和每个动作无一不在跳舞。

第二要掌握作品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其实一部作品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此时编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心态,而这些现象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掌握作品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有助于更好的欣赏和理解作品。

第三看作品的“动态”和“结构”。现代舞是一门形式感极强的艺术,因此,现代舞无论是以何种的形式表现,最基本的都是要从动作开始,而动作的形成、延续、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是看动作的借力方法,其次是看作品的结构,现代舞打破了和谐理想的古典审美原则,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关注和对自然真实美的追求,因此,在结构上特别讲究对比,动作和动作之间的对比,舞段和舞段之间的对比,节奏和节奏之间的对比,情绪上的对比以及舞蹈构图的对比等等。

第四要尽力的多看现代舞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生而有之的六种感觉去全身心地感受作品。在现代舞作品中,强调的是舞者自身的重量而不是如芭蕾般的轻盈,在动作中强调空间的过程而不是动作的本身,在空间上强调韵味的顿挫而不是流畅,在构图中强调不平衡而不是平衡,强调过程的揭示而不是过程的遮掩。了解了这些以后再对作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

经典作品

编辑
北京现代舞团 ;《水问》《三更雨·愿》《觉》

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香 ;《银雨》

香港不加锁舞踊馆 ;《爱息》

香港新约舞流 ;《馨香》

云门舞集 ;《水月》《行草》《流浪者之歌》

保罗·泰勒舞蹈团 ;《光环》《B团》《滑稽报纸》《黑色星期二》《普罗米修斯之火》

何塞·利蒙舞蹈团 ;《编舞的献礼》《叛徒》《摩尔人的帕凡舞》《那一刻》

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 ;《步入迷宫》《神话寓言》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 ;《前定的暗色》

北京现代舞团+荷兰Anouk van Dijk现代舞团 ;《世界女人》

上海金星舞团:《半梦》《海上探戈》《中国制造.游园惊梦》《九宫格》 《那么近,那么远》

相关音乐

编辑
《花时》

《巴黎在下雨》

《秋雨·海棠》

《回忆的沙漏》

《舞鸟》

《Annie's Song》 《搁浅的心》

《点滴的回忆》

《石之心》

《蒲公英的约定》

《那些花儿》

《最近的天堂》

《晓之车》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下一篇 现代芭蕾

上一篇 芭蕾舞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