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进生产力 编辑
先进生产力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比较优势、面向未来、对生产的发展最具推动力,同时也最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
有学者认为,先进生产力是一个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两个基本的特征。先进生产力的世界性,表现为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是针对世界范围而言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先进生产力在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与世界历史中心的转移;而先进生产力的历史性,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与发展模式,这一属性决定了先进生产力的质态演进与内在结构的动态平衡发展。另有些学者从生态化理解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生态化特征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化,是在生态文明取向下发展起来的,传承了工业文明中发达生产力的精华,具备了先进生产力在水平维和力量维方面的特征。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加先进的社会文明取向,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生态生产力对复合体的作用结果具有正价值和正效益,可以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的持续发展。
然而,“在经济史上,人们通常把生产工具的水平直接当做是某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也以为生产工具对生产力起决定的作用。我们认为,生产力水平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水平,生产工具不过是那个时代劳动者劳动能力水平的标志,是物化了的生产力,是人的智力与体力(主要是智力)的结晶。”这种拔高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的理解,势必会弱化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另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时代环境中,对劳动者的一般理解(即将所有社会劳动成员为劳动者),势必会遮蔽劳动者能力之间的差别,从而会抑制甚至消解了生产能力突出的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将生产力的先进性等同于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是沿用劳动者这一概念笼统地指称先进生产力的劳动主体,都会不同程度偏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实质内涵。
生产力是一个物理具象概念,但是当这个物理具象不足以解释新的社会现象,反而遮蔽社会问题时,这个物理具象要么发展自身,要么将它所不能包含的新要素分离出去并加以赋予新的名称。先进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在第二层意义上提出来的。先进生产力也是一个物理具象(假定劳动对象在场),是对已经具有或者正在追求、培养和生成创新思维的人、致力于实现理论成果向科学技术转化的人、学习和应用先进生产工具的人等这一人群的物理具象,是对当前的科学技术或者正在转化为科学技术的理论成果或者正在转化为理论成果的创新思维等这一尖端的、现实的以及潜在的生产工具的物理具象。因而,这一物理具象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
先进生产力这一术语,从劳动主体要素的角度而言,是指区别于普通劳动者的人才;就劳动工具要素的角度而言,是指区别于普通生产工具的先进生产工具;就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而言,是指区别于一般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在外延上,比生产力的外延小,但是对它的外延,尤其在劳动者要素这一角度上,应当从非精英主义的角度去理解。
为此,把先进生产力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以区别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合理和必要的。就先进生产力的内涵而言(假定劳动对象在场),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思维;二是理论成果;三是科学技术;四是科学的协作方式。四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科学技术,是社会应用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是科学理论化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协作方式,是指在改造劳动客体的社会实践中,创新思维的运用、理论成果的创作、科学技术的使用之过程中劳动主体之间先进的合作机制。创新思维是理论成果、科学技术生成和转化的根本和前提,科学的协作方式是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与转化的外部条件。
创新思维与其主体的生命特质直接同一。而人的生命特质“不外乎包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灵活性、心理反应、文化知识、思维意识、技术技能、经验办法等”。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由于主体的特性(如个性、意志力等)与社会环境(如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的原因,人在创新能力上会有所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加以区别开来的。因此,在这里,所谓创新思维,是指经过一定培养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它比普通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否认普通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具有更为稳定的自觉性和自我生成性。这种创新思维的承载体,即人才。人才,不仅是创新思维的承载体,还是创新思维的运用主体。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即是(人才的)创新劳动。创新劳动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从劳动主体的角度,根据创新思维是否社会化的标准,把这个过程分成潜在阶段和现实阶段。创新劳动的潜在阶段是指与个体生命直接同一的创新思维运动及其对象化但还未社会化的产物(如手稿、笔记等);创新劳动的现实阶段是指社会化的理论成果(如发表的论文、著作等)以及科学技术(如电脑、手机等)。创新劳动从潜在阶段向现实阶段的过渡,从根本上讲,人才无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劳动工具的角度,理论成果、科学技术则是对象化了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物化。只是理论成果与科学技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尚未获得自身社会现实性的科学技术,其载体主要是理论文本(如政策、方案等),是间接、潜在的生产工具;而后者则是已经社会应用化的理论成果,其载体直接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工具(如智能生产设备等)。
二是先进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的积累、利用和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先进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表明,知识积累越丰厚的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知识、技术和制度等创新领先的国家,其生产力水平则最为发达,财富增长最快,经济结构和形态都比较好。
三是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人类生产总是要不断使用新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力保持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也有重要的价值。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
四是先进的协作关系。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几乎所有的劳动都离不开必要的分工和协作。因此,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包含其自身的认识、知识和科技能力,还进一步体现为协作的能力。
一般来说,协作产生的生产力是“总和的生产力”,它要远远大于个体的生产力,否则协作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先进的协作关系应当包含协作者之间的契约规范、协作的内容和手段、形式等,总的要求是利益公平、权责分明、各尽其力,最终实现协作的效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具有先进的协作关系,将有利于平衡协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协作利益和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
第一,劳动者既是生产力的主体,也是生产关系的主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通过作为劳动者的人在具有先进的劳动能力之后,在所处的生产关系中产生感受、判断甚至革新生产关系的力量而发生的。反之,生产关系对先进生产力的阻碍或促进也是通过抑制或激发置于其中的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能力的有效发挥而发生的。
显然,在这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本质联系和实现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本质上,劳动者之所以居于这样的关键地位和起到纽带作用,是因为劳动者既是生产力的主体,也同时是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和主体。后者也是十分明确的,因为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所结成的关系。
第二,劳动者在生产能力提高的情况下,能亲身感受到现存生产关系对自身的影响,从而提出合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作为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人,对包括自己在内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既不是毫不相干的,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清楚自己在现实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挥,利益是否得到合理的实现。但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技能提高之后,劳动者才有可能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形成价值判断和做出创新选择。如果劳动者感受到现存生产关系的不合理,如劳动中潜力受到抑制,劳动成果被不合理分配,利益被不合理侵占,就会表现出对现实生产关系的不满,产生改变生产关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多次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得到过充分反映。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就是真实地反映着全体劳动人民改善生产关系的愿望,也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
而不发展的或落后的生产力,则无法对适应了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看法,提出革新要求。当然,当新生产关系符合劳动者自身利益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劳动者又会产生保护和巩固、稳定这种生产关系的愿望。比如,我国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制后,农民所谓担心“政策会变”也反映了他们不愿意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倒退的愿望。
第三,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不但能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能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合理方式。在一定的社会制度规定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确实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但变革生产关系不一定非要采取极端的暴力形式,并且,生产关系变革也不一定就是对社会基本制度完全的和根本的否定,这要取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束缚程度。当然,改革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毕竟需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这主要依赖于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先进性程度。如果劳动者不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就没有能力推动生产关系发生积极的变化。
纵观整个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团结一大批先进劳动者,有能力有智慧地对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施顺畅而有效的变革,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另一种考量则是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力体系涵盖了与自然、人相关的多种构成,其知识性构成特别是科学技术因素,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主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考量先进生产力的直接标志。
对先进生产力的评判标准问题,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衡量是否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属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推动人和社会整体发展功能的发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符合整个生态演变规律的发展(简称“三个有利于”),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是第三个“有利于”,它在总体上决定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先进生产力,必然要理性地对待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越来越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不断地满足生产力系统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先进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自然以获得物质的生产资料和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的能力;第三种观点认为,以生产力主体为坐标系,相对于动力型、经验型生产力主体而言,智力型生产力主体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结构为坐标系,相对于牧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功能为坐标系,相对于生存型、征服型的生产力而言,和谐型的生产力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