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昊天上帝 编辑
尊号最早出现于商朝,周朝时正式出现“昊天上帝”的尊称。周围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作为使者,五方上帝辅佐。唐代以昊天上帝作为天帝独祀。在明朝初期的天地合祀大典中,正位设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明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天地分祀,圜丘冬至大祀正位设昊天上帝神位;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易昊天上帝号为皇天上帝,至此北京天坛供奉神位便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居处北辰,“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中文名:昊天上帝
别名: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
祭祀:郊祭
拼音:hào tiān shàng dì
出处:民间传颂和儒家典籍
商周之时“帝”的称呼已经出现,又称“上帝”、“皇天上帝” 。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上帝的信仰起源于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
《尚书·伊训》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诗经·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秦朝虽然不祭祀昊天上帝,而祭祀黄、白、青、赤四帝,但根据秦惠文王时的《诅楚文》来看,秦王曾让丕显大神代为转告昊天上帝,说明他的重要性依然不低,只是因资料比较匮乏,不清楚是否有祭祀昊天上帝。
《诅楚文》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恤。……繄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西汉时期继承了秦代的四帝,而汉高祖刘邦以五帝为最高祭祀,直到汉武帝时又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王莽提出“太一”说法,以五帝为太一之佐 ,最后,后土皇地祇与昊天上帝合祭。
《史记·封禅书》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祠坛放薄忌太一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汉代王莽欲将昊天上帝和太一合并,影响了当时的一些文献,但之后的皇帝很快将两位神拆分开。
汉代的一种六天一说,认为天帝有六位,“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其区别在于六天帝中的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五方人帝不可代天正如《隋书·礼仪》 所说:“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晋时不再祭祀太一,改为昊天上帝,又对五帝的地位进行了反复讨论 。
《晋书·礼志》 :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禅位于晋。丙寅,武皇帝(司马炎)设坛场于南郊,柴燎告类于上帝,是时尚未有祖配。……时群臣又议,五帝即天也,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后配祀。帝悉从之。……二月丁丑,郊礼宣皇帝(司马懿)以配天,宗祀文皇帝(司马昭)于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议奏,古者丘郊不异,宜并圆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又从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肃议也。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祠圆丘于南郊。自是后,圆丘方泽不别立。”……十年十月,又诏曰:“……则明堂上帝不得为天也。往者众议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礼文不正。……其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唐代延续北朝主张“六天”说(昊天上帝与五方帝),郊天全然以昊天上帝作为天帝独祀。
昊天上帝
甲骨卜辞中,昊天上帝有两方面权能:
1、帝可以令风令雨,支配自然界。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辞,是由山川之神转请天帝的,山川之神没有降雨止雨的神权。云雷雨都是天帝的意志,帝决定着农业收成的有无,天上下雨也是帝所命,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记载:
武丁时期的卜辞说:“帝……降……旱”。
祖庚祖甲时的卜辞说:“……兄……帝……出……”“唯五鼓……帝若王……有佑。”“贞,今三月帝令多雨。”“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
2、帝可以主宰人类社会,降灾或护佑人间。殷王毎有军事行动,必先贞问天帝授佑与否,因为天帝主宰对外征伐的胜败;而且天帝能保佑与作祟于殷王,掌握着殷王的吉凶福祸;天帝可以发号施令,指挥人间的一切,还可以传呼命令,干涉人间的一切。
“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贞,唯帝肇王疾。”“王作邑,帝若(佑)我。”“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帝受(授)我佑。”
后期儒家信仰中:
“天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天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昊天上帝
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报身,设有二像,又非与老子为一,而老子又自为上清太上老君,盖仿释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况庄子明言老聃之死,则聃亦人鬼尔,岂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天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
“天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所以天帝是五位一体的神。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
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 ,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来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
唐代郊天全然以昊天上帝作为天帝独祀。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 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 (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