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分配 编辑

高校毕业分配

毕业分配毕业分配

毕业分配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毕业分配

相关体制:计划经济体制

提出时间:1951年10月1日

适用人群:高校和中专毕业生

强调内容:服从国家

作用:特定时期内,推动人才流动和资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

定义

编辑

毕业分配毕业分配

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是“服从国家”,对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要求等不太重视。毕业分配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愈发显现。

历史发展

编辑

提出

新中国建立后,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发展

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高校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

终止

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后被用人单位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终成往事。

存在的问题

编辑
具体来说,主要问题有:

1、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选择,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不利于调动三方积极性。

2、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有接收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

3、对学校来说,统一分配毕业生,割断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结构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实践检验。

4、对学生来说,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动力;分配时,处在“听天由命”的被动地位,无法按自己的能力、职业技能、职业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工作。

下一篇 落马湖

上一篇 杨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