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允升 编辑
乔允升(1553—1631),字吉甫,号鹤皋,孟津人,明代大臣。乔允升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初为山西闻喜令,为政清廉,深得民心,人称“袖满清风,门无苞苴”。天启初年(1621年),任刑部左右侍郎、尚书。魏忠贤专权时,他称病引退,待魏倒台始复职。审理魏案时,魏余党所谓五虎、五彪仍居要职,朝廷大员畏惧推辞,但乔允升按七等定罪,惩办余党,人心大快,后因囚犯破牢潜逃,乔被下狱,免死戍边,于途中病逝,终年78岁。乔允升著有《三差疏稿》《拟小学记孝弟旁训》《中州广额》等。晚年曾请免孟津沿河民夫杂役,为乡民所称颂。
别名:大司寇
字:吉甫
号:鹤皋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553年
逝世日期:1631年
主要成就:中进士 任刑部尚书 审判魏阉余党
主要作品:《奏勘逆珰疏》《拟救荒策》
本名:乔允升
天启初,起用,以太常卿擢刑部侍郎。天启三年(1623年)晋刑部尚书。东林党人利用京察向齐、楚、浙三党反攻。天启四年(1624年)齐、楚、浙三党与把握朝权的大宦官魏忠贤联手,罢免了吏部尚书赵南星。朝臣推举乔允升接替赵的职务,魏忠贤把乔当做赵南星的同党,一并把举荐乔的人逐出朝阁,乔欲称病还乡。不久,给事中薛国观参劾乔允升是邪党主谋,诏其落职闲住。二次回乡,年已七旬。(值客魏窃权,端方气短,疏奏留中不出,以病乞骸骨,凡疏七,上始赐驰驿归)
崇祯初,再度起用,被委任为刑部尚书资政大夫,并诰赠其祖、父为刑部尚书,皇封三代女眷皆为诰命夫人。皇恩浩荡,乔推辞不过,以75岁高龄和多病之躯,于年关时节赴京上任。时讼狱益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挠,多所平反。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倒台,但其余党,所谓“五虎”、“五彪”仍身居要职,朝廷大员畏惧推辞,乔说:“此国事也,何避”。崇祯皇帝即命其审理魏党案。乔允升据实审理,按七等定罪,毫无假借,人心为之大快。
乔允升
崇祯二年万历24年(1596年),太谷知县乔允升主持遍纂了《太谷县志》。明清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王铎赞其师曰:“不屈不挠矫矫千秋君子 不比不同亭亭一代正人”。
其后人的对联:司寇恩光百代远 东林世泽万年长 东林家风 /忠良世第(横批)
《河南通志卷五十九·人物三》中说:“以道事君,在廷大臣惟乔允升为无愧。”
从万历皇帝到泰昌、天启帝至崇祯帝四代更迭,三朝重臣,二朝为相,重振朝纲,历经磨难,三起三落,不改初衷,素以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秉公断案,刚正不阿,清正廉明而名垂青史,烁古耀今。世人皆知其一代名相于庙堂之上叱咤风云的伟岸雄姿,去很少有人提起他当年心系桑梓,柔情似水的儿女情怀。万历年间,他身为顺天府尹,曾经上疏皇帝“河洛为一画肇始之区,贤者辈出,请增乡试五名”,蒙准俞允,道路沸腾,喜溢中原;亦曾为孟津免去“每岁滥派河工三千人”,津人感其德,建祠西郊。然而更是很少有人知晓他尊师重教、义薄云天的高尚情操。
孟津县白鹤镇蜂王村至今还赫然矗立着三座当年为“平阳知府”(今山西临汾市,古称平阳)的明清三进古建院落,院落当年(1966年)还是上房、过厅、临街、对厦齐全。过厅正上方那精致的“鸡鸣遗风”、走马门楼上那硕大的“诗礼养性情”匾额等向世人宣示着房主昔日曾为官宦,诗书传家的辉煌。上世纪70年代晚清遗老,教书先生于崇信老人过春节时总是在于家大院于春雷故居的大门两侧书写张贴上“平阳知府家声旧,古邑名门人心古”的对联,以向世人彰显其过往的荣耀和今日的自豪……
明嘉靖—隆庆年间,蜂王于氏高祖于春雷,少喜读诗书,作八股,县试中秀才,由于其勤学好问,刻苦攻读很快得到乡学教师好评,由生员转为廪生,吃上了皇粮国税,后入府学屡试不举,被推荐为岁贡,终未考取进士。虽未考取功名,但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孟津也颇有名气,在家当起了教书先生。乔允升家境贫寒,世代耕读,于是投奔于春雷名下读书,其天资聪颖,闻鸡起舞,夙夜苦读,后于万历壬戌十年中举,又十年殿试中进士,任山西闻喜县令,紧接着他迁太谷县令,政绩卓著,帝称其“治行高卓”。继受江西道御史奉命巡按宣化、大同,兼理京畿,除暴安良,民风向好,声名远播。帝再命巡按山西,代理盐法,兴利除害,惩治贪官污吏,声名鹊起,升顺天府丞,迁顺天府尹,拨乱反正,广施恩德,声震朝野。天启年间迁刑部左右侍郎、尚书,运筹举国大事,每天日理万机。这时,于春雷先生也年高多病,赋闲在家,贫困潦倒,有人劝他前去京城寻找昔日的学生乔允升,谋求一条生路。碍于脸面于老先生终不肯去,后终于抵不住周围人劝说,上京城投奔学生乔允升,住在了故宫附近一家旅馆。因乔允升贵为刑部尚书,二品大员,“副总理”级别,不好接近。转眼就是半月时光,随身携带银两也快用尽,囊中羞涩使他整天唉声叹气。这时店家听说他要见学生乔尚书,于是给他出主意讲,乔尚书每周早朝正好从楼下经过,让他拦轿面陈,可得一见。正好,第二天早朝,乔允升从店前经过,店家认得乔允升的轿子,就提醒于春雷赶紧下楼拦轿,于春雷站在楼上走廊急忙大喊乔允升小名:“吉甫!吉甫!……”喊声惊动了随行护卫,见楼上一布衣老者大喊,护卫大怒,“大胆村夫,岂敢呼喊大老爷乳名”正要捉拿于春雷,“慢,切勿鲁莽。敢喊我小名的定有来头”,说罢乔允升急忙停轿请来人相见。这时于春雷被带到乔允升轿前,乔允升撩开轿门仔细端详:“哎呀,恩师于公”,说罢赶紧下轿将老师扶上轿子,自己脚踏地将老师送回乔府。寒暄问安之后将老师安置家中好生招待,赶紧上朝。下朝后到了家中师生共叙当年师生情谊,了解家乡近情,不由悲喜交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乔允升又是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高生,当乔允升得知这个有名的正直实诚“二别子”恩师这些年身体欠佳且生活拮据,就暗下决心帮助他一下。于春雷在京城小住数日执意要回,乔允升虽贵为尚书,但他是个清官拿不出很多银两送给恩师,送他也不会要,只是给老师一句话“恩师的事就是学生的事,学生一定会在不违朝纲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给老师谋个差事”,半月后乔允升得知山西汾州少个通判,就奏明皇上望皇上开恩给恩师安排个职位。于春雷尽管非进士、非举人,没什么大的功名,但他也是个岁贡,州县任职也不为过,皇上传旨至孟津邑命于春雷走马上任山西汾州(直隶州,今汾阳市)通判。于春雷上任后协助知府,主管粮运、督捕、水利等事,兢兢业业,上应对官府,下体恤民情,秉公断案,上下口碑甚好。后来圣旨下再迁平阳知府,知府任上将当地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尤其是知府老太太勤俭持家,粗茶淡饭,平易近人,灾害之年,带头纺花织布,鸡鸣即起,子夜方寝,对贫民百姓多有施舍,平阳内外,口传碑颂,道唱途歌。
于春雷身为五品知府,为官政绩卓然,朝野称颂。临卸任,平阳百姓联名送他一挂匾额,上书“鸡鸣遗风”四个大字,敲锣打鼓挂上了他家厅堂正中。而于春雷乐为家乡办事的义举也世代赞美,薪火相传。蜂王于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敬奉“至圣先师孔子、文昌帝君、北斗魁星”牌位和于春雷先祖,以示耕读传家,代有饱读诗书人之人才。明清以来蜂王于氏家族先后出了知府、修职郎、岁贡、增广生、廪生等多名。蜂王于氏家族同古邑(孟津)乔窑乔氏家族每每结为秦晋之好,儿女亲家,友谊亲情,不绝如缕,“乔尚书不忘恩师于春雷”的故事,成为了孟津人民世代相传的尊师佳话。
摘自 孟津河 文 有删减
乔允升与王铎
乔允升与王铎相距约五里,乡情甚笃。在乔第一次告归故里时,王铎23岁。二年后孟津大饥,铎辍学投乔门下续读。乔器重其才,曾对弟子们讲,“孟津邑中富家子弟,以为富有而堕学业傲乡里,惟王家长子王铎,勤奋好学”。并筵以上坐,令王铎授业于其他弟子,同时多以经济资助。在政治思想上对王铎影响很深。王铎曾于天启元年为乔尚书的镌石小像(后存乔氏祠堂德里祠、乔窑,现不知所踪)撰写赞词。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累擢礼部尚书。1644年,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曾联名上疏,将乔允升作为中州死难者,予以表彰。
乔允升
儿子:乔于龄,号海屋,天启恩贡,授山西屯留知县,“裁革力役,官牧吏解,不累民间”(雍正《屯留县志》),升南京北城兵马司指挥。
其后人今居孟津县乔窑、老城等地
后世辈字:“仁义伦厚祥,诗书麟鹤光,德茂兰瑞玉,忠馨丹桂香”。
乔尚书上马石
我国封建时代,朝廷只有礼、吏、兵、刑、户、工六个部。明末清初期间,孟津县在以县城为中心、半径不到四公里的方圆之地曾有三个人当过三个部的尚书。占据了半个朝廷。因此,就有了“孟半朝”之誉。这三个部的尚书分别是:刑部尚书乔允升、工部尚书李际期、礼部尚书王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