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升 编辑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谢升(1579年-1645年),字伊晋,号青墩,山东德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谢升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历任三河、遵化、雄县、滑县知县,万历末召入中央,历任吏部文选司郎中考功司主事及文选司员外郎。天启年间,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崇祯二年(1629年),升太仆寺卿,翌年转任吏部左侍郎,再转南京吏部尚书。崇祯七年(1634年),在温体仁的引荐下出任吏部尚书,三年后因事罢官。崇祯十二年(1639年),再任吏部尚书,因其负责的人事工作令崇祯帝满意,于翌年改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跻身内阁,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私下批评崇祯帝及泄露对清议和等事被弹劾·,遭削籍处分。清军入关后降清,官复原职,入内三院与冯铨、洪承畴共理机务。

顺治二年(1645年),谢升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清义,追赠太傅。乾隆年间被列入《贰臣传》。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谢升

别名:谢陞

字:伊晋

号:青墩

谥号:清义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东济南府德州

出生日期:1579年9月8日(万历七年八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1645年2月15日(顺治二年正月十九日)

逝世地:北京

主要作品:《修新桥碑记》

最高官职: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仕途

谢升祖籍江西赣县,高祖父谢时荣入山东德州卫军籍(一说十世祖在洪武年间作为小旗入德州左卫军籍 ),从此谢家成为山东德州人。谢升生于万历七年(1579年,官年为万历十年即1582年 )八月十八日,他自幼丧母,考中秀才后又丧父。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殿试中以三甲第三十五名获赐同进士出身。

谢升登科后,初授三河知县,任上“负长才,有干局,理烦治剧,凡前令所未为及为而未竟者,辄勇往为之,理官如家,爱民如子”,表现出自己的才干与担当。 后调任遵化知县,因丁祖父忧去职。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起复雄县知县,随即改滑县知县。任上“器宇严肃,操守端洁,执法不挠”,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行取入京,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为文选司员外郎,天启三年(1623年)称病辞官。

宦海沉浮

天启四年(1624年),谢升在时任吏部尚书的东林党人赵南星的推荐下出任文选司郎中。以往吏部铨政都由下属选郎负责,吏部尚书只管批准而已,赵南星则多次写字条,要求选郎用他想用的人,谢升愤然道:“吾不能为太宰供执笔役也!(我不能给吏部尚书当书童)”随即辞官。魏忠贤赶走东林党后,凡是不依附赵南星的人都被升官,谢升也在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被起用为太常寺添注少卿。 然而,谢升“始不附门户(东林党等朋党),终不附逆珰(魏忠贤)”,拒绝加入为魏忠贤建生祠的上疏联名中,因此完成一次考选后就“洁身勇退”,并曾上书规劝魏广微 ,而且在魏忠贤想要杀掉赵南星时向吏部尚书崔景荣上书并“痛哭争之”,才保住了赵南星的性命。 魏忠贤倒台后,谢升于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再次被推荐起用。 八月十六日,授太常寺少卿。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朝廷正在会推缺人的云南、四川、河南、顺天巡抚,谢升向吏部尚书王永光报名加入候选名单。诸臣考虑到谢升曾任遵化知县,对蓟州边外的蒙古部落比较熟悉,适合当顺天巡抚。谢升听说后,认为这是在害他,又向王永光称病推辞,王永光同意,改用王元雅出任。等到会推太仆寺卿时,谢升又说自己病好了,遂补为太仆寺卿。闰四月,谢升、王永光因此事遭言官毛羽健弹劾,王永光辩解自己本就无意用谢升,指责毛羽健受人(暗指韩爌)主使,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拜吏部左侍郎。 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崇祯五年(1632年)秋,谢升被推举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言官路振飞弹劾包括避推蓟抚在内的种种劣迹,称之为“九尾狐”,崇祯帝认为“似属不实”,但终未起用谢升。

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崇祯帝就吏部尚书人选问题举行的平台召对中,与谢升过从甚密的首辅温体仁以及另一大学士钱士升、大理寺卿朱大启以及西班武臣都推荐谢升出任吏部尚书,翌日,崇祯帝就认命谢升为吏部尚书。 谢升在任上帮助温体仁排挤其政敌许誉卿与文震孟。后温体仁另一亲信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济推荐名列钦定逆案的“阉党”人物霍维华,谢升没有纠驳,遂遭言官李梦辰等弹劾,谢升遂于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被罢官。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因新任吏部尚书庄钦邻数月都未到任,谢升再次被崇祯帝起用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他在任上“一切条用新法”,把人事工作办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崇祯帝赏识。

跻身阁臣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二十八日,谢升改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与陈演一起跻身内阁。 八月,加少保,改吏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又升少傅、建极殿大学士。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松山、锦州战事吃紧,明朝难以救援,原任兵部尚书傅宗龙在外放陕西三边总督前向谢升谈到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对清主和,其后宁前道副使石凤台因向朝廷传达清方有意议和而被崇祯帝以辱国之罪下狱时,谢升也私下对阁僚表达过对石凤台的同情与对议和的支持,便让陈新甲向崇祯帝建议“用间”,以引导崇祯帝同意对清议和(即“款议”)。崇祯帝果然同意议和,并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日召见阁臣商议此事。阁臣中只有谢升明确表态支持议和,转述了此前傅宗龙的话,并说:“彼果许款,款亦可恃。”崇祯帝遂委任陈新甲主持议和。

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谢升在与新任科道官议及兵饷时批评崇祯帝“自用聪明,察察为务,天下俱坏”,又说崇祯帝是在奉先殿祈签后才决定对清议和,嘱咐这些科道官不要议论此事。在场的科道官倪仁祯、方士亮、朱徽、廖国遴等纷纷举报谢升的这些言行,弹劾他“归罪天子”“诽谤君父,泄禁中语,大不敬,无人臣礼”。崇祯帝大怒,在旨意中有“朕心甚痛”之语,命议处谢升。适逢言官米寿图在弹劾从松山逃回的兵部郎中张若麒时也要求处置其后台谢升,崇祯帝遂将谢升予以削籍处分。亦有说法是崇祯帝本欲严惩谢升,但看到群臣附和弹劾谢升的奏疏不下上百份,遂从轻处置(崇祯帝用人有“弹章愈多,位愈固”的特点,即对该人的信任与言官对他的弹劾往往呈现反比例关系 ),只将谢升贬为民而已。

降清去世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随后派征文、阎杰镇守德州,谢升起兵杀死他们,并立被囚禁于德州的庆王后裔、时任香河知县的朱帅

下一篇 文震孟

上一篇 吕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