椵岛 编辑

朝鲜岛屿

椵岛椵岛

椵岛(朝鲜语:가도,gado),又名平岛、稷岛、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岛屿面积19.2平方公里,位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位置重要,在17世纪时被中国明朝军队占据15年(1622年—1637年),作为牵制后金的基地。

今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铁山郡栢梁面椵岛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椵岛

外文名:가도

地理位置: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

面积:19.2 km²

别名:平岛、稷岛、皮岛

经纬度:北纬39°33′,东经124°38′

岛屿名称

编辑

椵岛,又称平岛、稷岛,在17世纪时曾以“皮岛”之名而为人熟知。据说明朝中国将领毛文龙上岛后,因自己姓毛,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将该岛改称“皮岛” ,类似的还有将附近的木米岛(身弥岛)改为“云从岛”(取“云从龙”之意)。 另有说法是岛上多椵树(椴树),而该树在朝鲜俗称皮树(피나무,pi namu),所以又叫“皮岛”。 此外很多中国书籍和地图将椵岛之“椵”字写为“椴”,亦为讹误。

地理概况

编辑

椵岛的位置是北纬39°33′,东经124°38′,与铁山半岛南端相隔约4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海岸线35公里,形状极不规则,有很多小港湾,与东南面的炭岛之间的海峡有利于避风,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大船停泊之处。

椵岛和周围的身弥岛、大和岛、薪岛、炭岛等一样,都是江南山脉下沉而形成的岛屿,主要由结晶片麻岩构成,最高处烟台峰海拔345米。

当地农业很不发达,史称“椵岛地皆沙石,无一片可耕处” ,故其居民主要以渔业为生,到了现代由于该岛对潮滩的开垦,所以也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大米,水产品主要有马鲛、真鲷、民鱼、虾等。

历史沿革

编辑

朝鲜半岛有两处“椵岛”,一处位于平安南道龙岗郡海域,一处位于平安北道铁山郡海域。前者在高丽王朝时期位置重要,在高丽蒙古战争时期曾设西北面兵马使于此,但后来寂寂无闻。朝鲜王朝以后所说的椵岛,更多是指平安北道铁山郡海域的椵岛。朝鲜王朝在那里设立牧场 ,置监牧官,岛上盛产良马。 但是该岛基本上无人居住。到17世纪时,由于明朝将领毛文龙的入驻,使这个小岛一度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

17世纪的椵岛(皮岛)17世纪的椵岛(皮岛)

天启元年(1621年)夏,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袭击后金要塞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生擒后金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后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史称“镇江大捷”。此战后,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归顺之民,绳绳而来”,使得全辽震动,引起后金方面的极大恐慌。于是后金动员重兵对付毛文龙,毛文龙逃入朝鲜境内,这年十二月,后金兵越过结冰的鸭绿江,进入朝鲜追杀毛文龙,毛文龙在林畔(今朝鲜宣川)被打败,逃到安州,仅以身免 ,跟他逃难的汉人中至少有578人惨遭屠杀。 朝鲜国王李珲深恐毛文龙将后金祸水引入朝鲜,于是屡次劝他去岛屿,毛文龙也考虑到后金兵不习水战,终于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进入了皮岛。

皮岛主要起着牵制骚扰后金军队、联络支援朝鲜以及招抚安置辽东难民的作用。翌年,明廷在皮岛设东江镇,管辖皮岛为中心的身弥岛、广鹿岛、石城岛、獐子岛、鹿岛等旅顺口以东诸岛屿,毛文龙“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 他以皮岛为根据地,不时袭扰后金后方辉发、耀州、鞍山驿、萨尔浒等地。有时,皮岛也作为明朝使臣出使朝鲜的中转站,天启六年(1626年)翰林院编修姜曰广、工科给事中王梦尹,天启七年(1627年)太监胡良辅等四人出使朝鲜,皆在皮岛停留。辽东失陷后,朝鲜使者出使明朝陆路不通,改走海路,亦往往途经皮岛。由于后金占领了辽东,辽民多逃至朝鲜,其中大量难民涌入皮岛避难,使皮岛人烟繁盛。史载:“是后辽民皆卷入海岛,接屋甚盛,依作一都会,东南商船,来往如织,近海草木,尽于樵苏”。 然而没有可耕地的皮岛终究难以自给,因此仰赖登莱、天津海运粮饷等物资,同时也由朝鲜提供粮食支援。 据说朝鲜为了支援皮岛的花费占了该国一年支出的三分之一 ,并且朝鲜政府对平安道和黄海道的居民征收的“毛米”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毛文龙被蓟辽督师袁崇焕处死,副总兵陈继盛摄其事。翌年四月,岛上明将刘兴治发动兵变,杀陈继盛等,割据皮岛;十一月,明廷派黄龙接任都督,但因刘兴治据岛而迟迟未赴任。崇祯四年(1631年)三月,皮岛再次发生兵变,刘兴治被杀,黄龙赴任,趁乱来袭的后金兵也被驱逐。同年冬,皮岛第三次发生兵变,黄龙被绑架并软禁起来,实权一度落入毛文龙的岳父沈世魁手中。 不久后因尚可喜来援及朝鲜过问而恢复了黄龙的权力,耿仲裕等兵变带头者被杀。 明朝也渐渐将皮岛视为“鸡肋”,包括节制皮岛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在内的许多官员力主撤岛,但终未有成议。

当时,在毛文龙死后出走登州的皮岛旧将李九成、孔有德等发动兵变(桥兵变),在耿仲明的内应下攻克登州,抗拒明廷一年之久,官军收复登州后,孔有德、耿仲明等投奔后金。黄龙在兵变后不久就离开皮岛,移镇旅顺,参与平叛。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引清兵攻破旅顺,黄龙兵败自杀,沈世魁接管皮岛。崇祯十年(1637年)清太宗皇太极侵入朝鲜并迫使其臣服(丙子胡乱),紧接派兵联合朝鲜攻陷了皮岛,都督沈世魁以下明朝军民数万人死难(皮岛海战)。清兵随即撤走,皮岛回归朝鲜,这一名称也不复存在。对于皮岛上遗留的100多名汉人,朝鲜把他们安置平安道的阳德等九邑 ,还任用其中一些人为官。

明朝尚未完全遗忘皮岛,皮岛陷落后,明登莱总兵陈洪范试图联络朝鲜,恢复皮岛,未果。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朝有意收复皮岛,以黄蜚为东江总兵。 同年八月,发生九艘明朝船只侵入皮岛附近海域并被朝鲜击退的事件。 翌年明朝灭亡,椵岛(皮岛)才终于安定下来。

朝鲜肃宗二年(1676年),因清使问及椵岛所在位置,引发朝鲜王朝的警惕,一度将宣沙浦佥使移镇此岛。

肃宗七年(1681年)时,康熙帝要求出使朝鲜的大臣牛纽查看皮岛古战场,肃宗决定允许其查看,并撤回宣沙镇。 朝鲜正祖年间,椵岛上有居民47户。

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军”在遭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而撤退后,将平安北道定州一带的治安队组成“游击白马部队”,使其驻扎在椵岛及附近各岛上,以牵制中朝军队。1951年11月5日晚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第148师443团的1营和3营发动渡海作战,到次日3时攻克了椵岛,全歼驻岛的游击白马部队第一联队,以伤亡14人的代价击毙33人,俘虏42人。此后椵岛由志愿军驻守,1958年6月26日撤离。

下一篇 戊寅之变

上一篇 丙子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