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试 编辑
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较殿试低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元、明、清沿用。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中文名:会试
外文名: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别名:春闱或春试或礼闱
举办部门:礼部
地点:京师
录取人数:90-410
会试闱墨
金制,凡府试中选者均可参加会试。泰和二年(1202年)定,策论进士三人取一,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五人取一,中选者才可参加殿试。其考官仍承宋制,为知贡举、同知贡举。元代会试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分两榜进行。以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试两场:第一场试经问五条,第二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汉人、南人为一榜,试三场:第一场试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第二场于古赋、诏诰、章表内选试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乡试所取三百人参加,从中选录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然实际中选者常不及此数。会试不中者可授地方学官。考官同金代。
明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凡乡试录取的举人皆可应试。取录名额,初无定额,多者至四百七十二名,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后,约取三百名。明初取士,不分南北,洪熙元年(1425年)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宣德、正统间曾分南、北、中三卷,数额亦时有变通。取中者可参加殿试。设主考官二员,同考官初为八员,后增为十七员。
清初沿明制。乾隆十年(1745年)改考期为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主考官称总裁,同考官十八人,由皇帝钦派。另设监临、知贡举、提调、监试等官。录取人数不定,最多为四百零六人,最少为九十六人,一般为二三百人,分省录取,钦定录取名额。
会试朱卷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 ,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